地藏菩萨是佛教中最重要、影响深远的菩萨。中国佛教中不仅有四大菩萨之说,而且有四大菩萨的道埸,这就是文殊五台、观音普陀、普贤峨嵋、地藏九华。
九华山地藏事迹不可谓不奇、道埸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其形成的年代已是中古社会的中后期。地藏菩萨在中国以至於多半个亚州久有深远的传绪。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大约在北凉时期已经译出。在唐代更有译经大手笔玄奘的译作,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在佛教中有独到地位。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其影响却很大,并深深渗入到中国的民风民俗中去,甚至形成了中国特有民族心理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要想略略深入地掌握地藏菩萨的情况,了解地藏的悲行壮举;就必须钩稽沉史,寻迹展图,索经读典,膜拜顶礼,甚至要了解海外情状才能对地藏菩萨的博大深伟、以及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对地藏的悠深信愿,以及通过民俗民习反映出民族心理中内蕴的地藏形相,有所了解和明白知了。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对地藏菩萨的有关经典作一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地藏菩萨的造像、画卷,以及地藏菩萨道埸的形成等等方面,才会有良好的收获。
在地藏菩萨的经典之中,最为主要有“地藏三经”之称、这就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十轮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与此三经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此三经的注疏,以及忏仪、行法类的杂藏和灵感记等等。
由于地藏菩萨大愿宏誓和成为幽冥教主的身份,所以与地藏菩萨紧密联系的还有关于地狱、十王的经典、以及盂兰盆会、目连的经典等。地藏经典不仅收辑于历代藏经中,而且在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发现,甚至在民间信仰之宝卷形式中,也有很多流传。限于篇幅,我们仅以《大正藏》为主来检索地藏菩萨经典,并对这些经典情况略作归纳。
以《大正新修大藏经》来说,第13、17、20卷中地藏经最为集中。此外还有图像部中的个别经典。例如第13卷的中失译《大方广十轮经》、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不空《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第17卷中菩提灯《占察善恶业报经》。第20卷中输婆陀罗《地藏菩萨仪轨》、《埊吿大道心驱策法》、《地藏菩萨陀罗尼》。第85卷中《地藏菩萨十斋日》、《地藏菩萨经》。还有《大正藏图像》第6卷中《金色地藏曼荼罗图》、《六地藏图》、《地藏曼陀罗》种子图、《图像》第7卷中的《预修十王生七经》等等。
在《卍续藏》第35册中有明藕益大师智旭《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疏》 、灵耀《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灵耀《地藏本愿经科注论贯》,还有知性《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第129册有智旭《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智旭《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失名《慈悲地藏忏法》。第149册有常谨《地藏菩萨灵验记》,第150册有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十王因缘经》、《佛说地藏菩萨预修生七经》。
《大正藏》第85卷中的经典则原出自敦煌遗书、如《地藏菩萨十斋日》即选大英博物馆藏S.2568号。《佛说地藏菩萨经》即选大英博物馆藏S.197号卷子。《大正藏图像》各卷中虽无单独的地藏经典,但是在各种曼荼罗图以及关于曼荼罗的经典中还有不少包括地藏菩萨的'图像及仪则轨范等。在此尚不可能有详细讨论。图像卷第7中的《预修十王生七经》是据自高野山宝寿院寺的藏本,《卍续藏》第150册中经典《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预修十王生七经》虽未注出处,但这几种写本都与敦煌卷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为,敦煌遗书中此经写本有数十个编号。日本所传即使不是敦煌卷子,出自其他的传本,也可以作对比的勘排对照研究 。
另外民间流传亦很盛的有题为不空译的《佛说延命地藏经》。
在“地藏三经”之中,有两部经都被指为疑伪经典。这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占察经》。所谓疑伪经,一般是指中土撰述、依托佛说,而不是从域外传入的经典。疑伪经确是佛教史上较复杂的情况。但即是断定为疑伪经,也不能说明其不重要。如《首楞严经》与《大乘起信论》,都有关于其真伪的争论,但这两部经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有到极重要作用。地藏经典中疑伪经典较多的情况,是地藏信信仰中一个重要的特色。三经之外,《佛说延命地藏经》、《地藏十王经》与《预修生七经》等也属疑伪经。这个情况值得深入研究,至少可以说明地藏菩萨信仰具有较强的中国特点。
《地藏菩萨本愿经》梵文经名为Ksitigarbha-pranidhana-sutra。内容分为十三品。《本愿经》是有关地藏菩萨最重要的经典,经中叙述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本生誓愿。其中也包括了地藏菩萨的诸种本生事迹,经中还强调了诵读本经可获不可思议的利益、消无量罪业之功德。
《本愿经》虽然经题署名为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 所译,但是从佛籍考之,唐代经目中多所未载。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内都没有这条记载。而历代以来藏经刊印情况中,宋、元、高丽等诸藏中皆没有收载,只有更晚的明藏中收有此经。因而吕徵先生指说此经为明初始得 。所以唐实叉难陀传译本之说法不够可靠。实际明代高僧祩宏在此经原序已明确说出,《本愿经》时流通本(即为通行本)译人为法灯、法炬。其时代、里籍、民族皆不明了。实叉难陀译此经只是托名。另从隋唐地藏信仰流播情况看,或有可能有唐代始译本,但很早就失传了。
据实际材料来看,《本愿经》至迟在北宋已流行。宋代端拱年间(988-989)常谨所集的《地藏菩萨灵验记》之中,有清泰寺沙门知祐感应记之文,说是五代后晋之高祖天福(936-948)年间,有西印度沙门知祐来住清泰寺,其所持经有梵夹本地藏本愿功德经,还有地藏与十王变相。若此则此经在五代时已入华,而且已经流传 。同时,在常谨为此灵验记所写的序言中,也整段地引用了《本愿经·分身功德品》中的内容。在另一本灵验记、即宋代非浊所作的《三宝感应要略录》之中,第三十二条纪载所叙为地藏菩萨过去世为女身时,救母出无间地狱之事,与《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中地藏菩萨救母故事辞句完全一致,出自《本愿经》无疑。由此可知,《本愿经》在宋代流行已确立无疑。此前的流传或有可能。
又此经之形成,日本学者羽溪了谛认为在于阗形成。而松本文三郎则说此经是依仿净土经之阿弥陀佛本愿经,参约地藏十轮经为骨架,增补而成之疑伪经。
隋唐以后中国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普及,论者多因其浓厚的深入民间信仰色彩,谓其皆出自《本愿经》。确实,在地藏三经之中,以对后世地藏信仰影响最多而论,非《本愿经》莫属。《十轮经》与《占察经》的侧重稍有不同。但从藏经目录与刊刻及实际流传经典中反映情况,可以确知,《本愿经》的流传没有晚至明代,也不能早至唐初。宋代已经流行,传译应在其时稍前。
《本愿经》中载有四种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忉利天宫神通品有两则。其一为过去久远劫前,地藏身为大长者之子。因见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佛具有千福庄严相好,生景仰心。为证此庄严之相,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其二说在过去劫地藏为一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生前不信三宝,堕无间地狱。圣女为救母出地狱,瞻礼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布施塔寺,为母设供修福,并发弘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
阎浮众生业感品载两则,其一是过去久远劫时地藏为国王。国内人民多造恶业,遂发愿度尽罪苦众生,否则不愿成佛。其是地藏曾为光目女,其母堕于地狱受苦,光目为救度之,而发愿救拔一切罪苦众生,众生成佛后,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深誓,因随地藏经典与信仰而远播。尤其是地藏本生中有二栋皆是救母,亲历地狱,不避艰险难困,这种事迹也深合中国人孝道思想,因而更促进了地藏信仰的流行传播。印光大师评此经,“诚可谓险道之导师,昏衢之慧炬。贫乏之宝藏,凶岁之稻梁。…一切孝顺儿女,有所师承 ”。明代智旭大师更直说到,《本愿经》为我佛中之孝经。
菩萨本愿经》的注疏,有秦溪大师青莲定文、门人岳玄排出《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高泉、灵耀《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论贯》、高泉、灵耀《地藏本愿经科注》。此这三卷刊章疏都刊于《卍续藏》第35册,其实均是清代沙门灵耀所作的本愿经科注。内容分析中有:人法为名,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行愿为宗,不思议方便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等等内容。
至于《地藏菩萨本愿经演孝疏》,是清代沙门知性所述。但不清楚版本所出 。
现代白话本的疏解有《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是民国胡惟全居士演述。弘一法师鉴定。每段经文后有解与释两段,演述者强调以此经因果报应来改良人心。因此解释浅显易懂,至今仍在流行。最新的注本有顾净缘、吴信如《地藏菩萨经讲记》有解有释,内容相当详瞻。
地藏菩萨十轮经有两个译本。一为失译名的《大方广十轮经》、一为唐玄奘永微二年(651)译出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大方广十轮经》有八卷十五品,因附北凉录,其译出在北凉或北朝 。玄奘译本的参与者有其弟子多人,神旷作序。此译本虽然较前此译本的品目略少,共十卷八品,但内容更完备精良。神旷序中说:“旧本所有,今更详明,旧本所无,斯文具载。”《大乘大集十轮经》中有佛应地藏菩萨之问,宣说十种佛轮。此十种佛力并一一与人间国王治国之力相对喻,申明佛力广大。佛说中又多处赞叹地藏菩萨神力。有菩萨十轮即十善业道、有菩萨十财施、十法施等法门,有二十种定力等。有情众生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能获得种种利益。地藏菩萨能於五浊恶世,无佛世界(即释迦寂后,弥勒下生前)、成熟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经中述及五浊恶世一切僧尼、居士等有情众生的善恶业报。
地藏菩萨能於五浊恶世救度众生。“以神通力,现声闻像”。显出家沙门相形是来秽土成佛的特征。出家人现清净庄严的解脱相,能薰习众生,使得身心清净。与地藏菩萨相同的唯有释迦佛,在秽土世界现出家相,解救度脱众生。因而《地藏十轮经》亦特重对出家比丘的分析。并详述对破戒比丘宜应如何对侍。既使罪行最重者,依法驱傧,也应尊重其曾有的戒德之行。
因地藏菩萨为满足五浊恶世有情众生诸愿,曾长久修行,大愿坚定,心具大悲。其勇猛精进过诸大菩萨。因而像如意摩尼宝珠,有求必应。如宝藏在地,一见必获永益。因而皈依、…供养地藏菩萨,於一顷间,速得满足诸愿,过诸大菩萨。地藏菩萨能满足的人们之愿,无所不包,甚至於生前死后。《地藏十轮经》的丰富内容,为人们普遍信仰地藏奠定基础。
《占察善恶业报经》又是另一类型的地藏经。经名又称为《大乘实义经》与《渐刹经》等。此经本身也极具特点。其上下两卷,上卷详细介绍以木轮轮相法来占察人们的宿世因缘善恶之业。下卷则有较强的理论性,申述大乘实义的观法。经前题为隋菩提灯译,但此经历来出处不明,因将其列入疑伪。初唐经录尚列其为伪。直至武周时《大周经目》及《开元录》始列其为真经。此后其经影响愈广。据晚唐新罗僧人珍嵩说,《大乘起信论》亦是据《渐刹经》所造。据现知材料,在当时的著名僧人中,与《渐刹经》唯一有关的就是新罗僧人圆光 。因而,《占察经》很有可能就是由圆光撰出。
圆光是学养很高的摄论宗僧人。廿五岁由新罗来华至金陵。通涅槃、成实之学。曾在苏州虎丘修禅观。隋开皇九年(589)入长安。振兴摄论之学。声高名重。新罗王遥闻其名敕归国。他回国后仍置“占察宝”。在新罗也有很大影响。新罗从王室至平民都很敬重他。他还撰写了经论,讲解大乘经典并创“世俗五戒” 。
《占察经》之占法,是在木片上刻出十善十恶、身、口、意名称及一至八的数字等。并投向净物。以其显现数字来占吉凶善恶。最终竞能占出一百八十九种业报差别。经中显示占法同时还示以忏悔之法。《占察经》的占法数相虽然很多,但仍以一来统一诸多数相。以一实境界来统摄。因而体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诸多一致之处。《占察经》的“一实境界”及“一心二相”与《起信论》的“依一心为本,无明念而生诸境界”与“一心二门”都非常相似,总之,《占察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新罗僧人和韩国佛教的关系,都值得深入探究。
后世对于《占察经》,有明代智旭大师作的《占察经义疏》三卷与《占察经行法》一卷等。智旭对此经评价很高,说:“此诚未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义疏》 中详铨其义,《赞礼忏法》与《占察行法》都是忏悔法使用时指导性的文本。赞礼是地藏菩萨行忏悔仪前称佛名号及与赞佛礼法。《行法》中详解诸忏十科修忏悔法之方法过程。
在《卍续藏》第35册中,还有失名的《慈悲地藏忏法》。这些地藏菩萨忏法,对地藏信仰的深入民间,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地藏三经及注疏的情况简述至此,其余经典详后再叙。
关于佛经的经典名句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良辰 美景 几度好春光
清风 翠柳 一片桃花香
赏心 乐事 挥袖淡梳妆
笑语艳艳笙歌醉画舫
烟雨 江南 帘影隔垂杨
落花 纷纷 枝上蝶双双
凭栏 起舞 春昼初渐长
慵自微愁青丝惹流光
抚花弄笛三分酒醒醉艳阳
琴瑟转 娉婷小步踏暗香
欲问梦回执手谁家俏儿郎
念悠悠 人自楚楚花自芳
小酌 娉婷 燃烛夜微凉
执笔 丹青 弄墨染潇湘
折枝 闻香 倩影隔西窗
翠轩小筑谁把韶华藏
桃花庵里桃花栽来为谁赏
花落去 年年岁岁旧模样
亭间小憩一杯暖怀自疏朗
清风处 愿与彩蝶欢戏忙
烟雨 江南 帘影隔垂杨
落花 纷纷 枝上蝶双双
凭栏 起舞 春昼初渐长
慵自微愁青丝惹流光
抚花弄笛三分酒醒醉 ----纱朵《桃之夭夭》
●孤独就是在一个疏朗无星的夜晚,自己一个人看着梵高的星月夜里的熠熠璀璨。
●一个是邪俊无双,一个是冷峻疏朗;一个恰似曼珠沙华,妖冶的惊心,一个犹如曼陀罗华,清美的怡人。一红一白,同样的绝色,只不过一个怒放在忘川彼岸,一个溢美于天上仙境。尽管生于两极,但却殊途同归,有着同样的命运:开落各千年,花叶永不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月沉吟》
●心爱的小孩在成长,他的臂膀也要变得更宽广更雄厚,这样才能保住小孩的一世安康。 ----疏朗《项家大少》
●睡着你的秘密,醒着你的自由。它的篱笆结实而疏朗,有清风徐徐穿过。 ----毕淑敏《心灵处方》
坐在竹帘半卷的窗旁
一盏跳动的烛灯,一方燃烬的残香。
宛如隔空而至的神灵,
沉静,安稳,无世俗的躁合。
古老得看不出年纪的图腾,
微妙的悬在他藤椅的靠背上。
分不清他俊美面孔上的表情
是清风疏朗月低眉的夏夜?
还是浮影巧盼一溪霜的晚秋?
是银河,是深井,是年轮,是人间?
可那窗前什么也没有
不过是我这本粗陋寂寞的线装书,
天马行空,浅吟低唱
我笔下的,全然不是你。
只是和自己相遇,偶然抬头看见你
罢了。
●那天傍晚,光线疏朗,在海边山坡上看到一小朵不知名的`花托着蕾,迎风摇着,很舒缓娴静又不失威仪的姿态。想人一生走来走去,这种姿态是一个人应持有的出尘情怀。并没有什么玄妙,寻常景色,一如每天的菜里的盐,脸上的笑,不觉珍贵,却不可少。 ----白音格力《风吹走诗里的每一个字》
●长相守 源真
君不见,秦中踏雪天下闻,敏而谦润忆羽灯。
君不见,大理紫月星辉耀,浮生长歌朝珠冷。
重莲清泉射天狼,何如南嘉育兰生。
弓月绯玉自疏朗,昔痴今狂为谁更?
西安木槿贞静香,莫问君在何处逢。
飞燕奔,珍珠腾;
碧玉润,莹至诚。
但愿花锦绣,青江流得满园春。
德馨胸中显沟壑,樱落酒洒青玉等。
西枫莫愁赏心人,南诏宫变乱世分。
夕颜月移花影来,悠悠问绝江南恨。
玫瑰重见碧玉老,玉门黑眸易紫生。
瑶姬莲,青山稳。
此情应得长相守,碧落黄泉唱成恒。 ----《木槿花西月锦绣》
●人生啊,就是一杯酽茶,端好它,在寂然的夏夜,坐在疏朗的夜色中,拿一本古卷,边读边品,品茶,品书,品人生。听耳边万籁有声,看天际流星飘飞,你说,人生美好吗,我亲爱的朋友? ----孙守名《人生若茶细细品》
●你在远方听伶人唱戏桐木古琴悠扬花伴酒,春日杏花吹满头,
你识一眉目疏朗的绝世剑客比肩天涯仗剑走,虽说你是说书人一名醒木一收讲解离人忧。
你也爱跨东风骑战马袖风染雨,花台下饮酒说风流,以剑之名祭他风华初成,踏碎泼墨山河与你红尘白雪世上走。
●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的高强巨砖寻活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降临。 ----余秋雨《中国文脉》
●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
我零乱的生活,愧对温润的园林,
我恶梦的睡眠,愧对天上的月亮,
我太多的欲望,愧对清彻见底的小溪,
我对一个女人狭窄的爱,
愧对今晚疏朗的夜空,
我的轮回,我的地狱,我反反复复的过错,
愧对清净愿力的地藏菩萨,
愧对父母,愧对国土
也愧对那些各行各业的光彩的人民。 ----杨键《惭愧》
●仓央嘉措的情浩荡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却在肉体泯灭后,仍能在这世间长存。他的灵魂隐蔽在超越生死的载体,在世人口里,在生死之后得以保存,近乎神话一般驻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间:天地浩荡,我已看破。我在这世间行走,或许会如豪侠般疏朗,最终却是如蝴蝶振动翅膀挑战沧海。不过,就算飞不过这沧海,至少飞进了你的心间。我舍弃天地、生死甚至于信仰,只换卿回眸一笑;我若抓住它们在世间苦苦挣扎,那也只是为有能力佑你平安喜乐。我的动机纯粹到只有你。你若不能与我一同飞升,那我便与你同入地狱。
●你的名字
是秋天的疏朗
把这黄昏涤荡得
轻盈明快
冰与火之黎明
咫尺间的守望
时光缓流
天地以你为名
●旧光阴里载着,你的心城,载着的我的心悲欢,那里有温柔,那里有良善,有烟波浩渺尽春欢的清愁,有舟上行千里,山水又相逢的欢喜,有月帘幽梦,梦情长的痴妄,我想绘清淡的花、你涂了疏朗的底蕴,素一笔,淡一抹,全是纯美,满满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