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唐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学生课本中必选之篇目,下文是这首诗的文本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摘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魅力可见一斑。而后世对改词也是推崇备至。究竟其魅力何在?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艺术之妙。
关键词:明月;矛盾;感性;理性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10-02
宋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等等现行中学生课本中必选之篇目,如此一篇文章因何却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究竟其在艺术领域和思想领域有何独特之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细读来解决这一问题。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很突兀。首先,问的对象是青天。青天能思考能言吗?不能。作者知其不能回答还在问,这不是太没有道理,太痴狂了吗?其次问的内容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何时有?这与屈原之天问很相似。更同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神似。而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问是不会有答案。这也是没有道理,很痴狂的。不过有酒作为媒介就没有问题了。喝得醉醺醺了,头脑不清醒了,问什么就都行了。可是这样的问却有着内在因由的。屈原之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而李白苏轼也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而生人生短暂迷离虚幻之感,故而问月从何时来的,以月之长久来暗示人生之短暂。因而可以上这一问虽是无理却极尽其妙的。接着作者写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这自然是神话中天宫了,天上宫阙有无呢?自然不能确证,苏轼假定他有,还问今年是何年何月呢?作者进入创作之时,并不像科学家一样去考证,天上的月宫是不是真的有,而是直接进行假定,就像作者假定青天能够知道并回答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一样。作者天真,淳朴之天性一览无遗。这里作者不是个理性的人,而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这就是作家的天分。而由月过渡到月宫又是及其自然的。接着作者写到“我欲乘风归去”,作者说“归去”显然是把月宫当成了自己的家了,月宫是自己的家,那么人间就不是自己的家了。作者从问月到问宫阙再到想归去宫阙,显然是层层表达自己的明月的赞美与向往的。然而明月固然很神秘,而宫阙虽然美丽,作者也想归去。那么作者是不是就归去了呢?不然作者给出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否定了归去的意图,就是“高处不胜寒”。高处太过寒冷,这自然也是十分无理的,寒冷了可以烧火炉、住窑洞多穿些衣服嘛!好像寒冷了就没有办法了。其实寒冷只是作者的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而真正的理由是,在人间可以“起舞弄清影”,自由自在,逍遥快活。孙绍振先生认为“就这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后世就有人模仿。”孙邵振先生抓住了在人间和天上宫阙这一矛盾作为分析的切入口,这显然是很准确的。可是究竟天上宫阙,和人间究竟在词中是否另有所指呢?很多诗评家认为有,是作者入世和出世的矛盾,最后取入世即在人间。应该说这样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我是赞同的。但是,宫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朝廷的宫阙,而“归去”宫阙,显然作者本身就是宫阙中人,只是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就自己请求下放。但是作者回到宫阙后,自然不能像在朝廷之外那般自由自在,逍遥快活了。他的上头是深受皇帝信任掌握着大权却与自己政见不同的王安石。因而宫阙虽然富丽堂皇,却很寒冷,却不能“起舞弄清影”。
词上阙写月是大手笔、大线条,也是大疑问大胸襟。词下阙作者从小处着笔,从细微处写月了。首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转”“低”“照”很客观的写了月的移动,暗示夜深甚至夜将逝,而人却未眠。这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曾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艺术表现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都表现了作者与对象间的深厚感情的。作者迟迟未能入眠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词中找到,就是怀念弟弟子由。怀念人,没有什么天份的作家,会写“我很思念你”“我很想念你”“我非常非常的思念你”,有天分的作家,则说我想念你,想的“孤灯挑尽未成眠”,想的“人比黄花瘦”。作者想弟弟想的整宿未眠,于是很着脑,作者说“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月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然的事,哪里会认识你苏东坡呢?你们兄弟团圆我自圆缺,你们兄弟分离我也圆缺。然而,科学不妙的,逻辑上不合理的,在抒情达意里却是大妙。作者借月来怨,表达的是非常渴望与弟弟团聚,而不能团聚心生怨恨,加深了渴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使得感情有了层次。这岂不是大妙。诗词之变异由此可见一斑。苏轼就是苏轼,当兄弟分居两地,自己深度思念弟弟的感情表达之后,转向自我安慰,他开始变的很理性了。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话也很妙,而且成为格言式的话语了。“无理而妙”,有理却为何也妙了呢?首先,这个理之后蕴涵的是深深的感情,而这里的理,是感情极致的一种变异。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需要用这样的话来自我宽慰以及宽慰别人了。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必然是有着排解不开的感情。其次,如此宽慰不一定真的就缓解了自己那深沉的思念,而仅仅是感情到了极致的一种自我宽慰。再次,同时表现出的一种洞察世俗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故能成就千古名言。词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千古名句。这句话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融合。作者说“但愿人长久”,就是知道人之生命是不可能长久的,是不能像月一般长久。但作者依然“愿”人能“长久”,只要人长久了,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一轮明月。这样理性和感性高度融合着抒情可谓绝妙。我们知道,月的意象被古典诗词浸染成思乡怀人的意象。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等。正是因为月本身的特性比如圆缺,比如光线比较朦胧,比如无论在何处,只要天气晴朗只要有月大家都是一样的。纵然周围的.事物都不是自己熟悉,但月亮是一样的,是大家熟悉的。因而月就成了思乡怀人的意象了。“千里共婵娟”,从事物的不完美发现了可以肯定,可以兴奋的一面,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发现力。
从以上粗浅的分析可知,这首《水调歌头》被历来的学者文学爱好者推崇备至是因为其本身魅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结语:
纵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认识到这是一篇非常的优秀的作品,其优秀就在于它遵循了文学本身的审美准则,文学不同于科学,也不是感性或理性就美。文学做为一种独立之艺术遵循其本身的规律,有其本身的审美范畴。我们分析文本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学本身独特的审美魅力,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更多《水调歌头》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引导语:下面整理了《水调歌头》的中考宋词详解,欢迎即将要中考的同学们来这里学习。
中考宋词详解:《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⑥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引自《风中的芥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知识拓展]
《水调歌头》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3、转朱阁,低绮户。
“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结合到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冢,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盒社会高度默契的作品。体现了极富有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全文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极富有这里与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