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 。(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 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 、 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 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 , 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读写链接
结合《石壕吏》中老妇人致词一段,运用想像来刻画石壕吏与老妇人形象,分别描绘他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200字左右。
四、品味欣赏,拓展延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人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策通“册”;被通“披”;韩性:大学者;恬:心神安逸。)
1.给加粗字注音。
辄默记( ) 遂为( ) 性卒( ) 讪笑( )
2.解释下边的字:
其: 初: 异: 还:
3.翻译句子: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翻译:
4.下列句子,括号内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5.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1)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3)城春草木深(4)白头搔更短(5)如闻泣幽咽(6)老翁逾墙走
3.C
4.C
5.C
6.B
7.(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略)
1.zhé suì zú shàn
2.其:他的 初:原来的样子 异:以……为异 还:返回
3.母亲说:“儿子既然这样痴迷(好学)为什么不按照他的意愿来呢?”
4.C
5.勤奋好学,尊敬母亲。
《望岳》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望岳》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泰山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泰山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请写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并讲解意思:
3、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二、汇报交流:
三、合作探究:
1、请用“我喜欢 这一句,因为它 ”这一句式,对语言进行赏析。(提示: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评点。)
示例:我喜欢造化钟神秀 这一句,因为我看到了神奇和秀丽的泰山,其中我认为“钟”字用得好,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了。
2、从诗中 这一句,我看到了一个 杜甫。
四、拓展提高: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你还能想起意境相关的诗句吗?
五:学以致用:新年将至,请你运用以上诗句或者诗句中包含的意思,给你的同学写一条祝福语短信。
引导语:对于初中生来说,诗词鉴赏是一个难点,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诗词鉴赏也是一个难点。所谓鉴赏,就是要弄清楚该诗的作者、背景、诗意、情感、主旨、重点诗句的用意以至于典故,一句话,就是你得知道并且说出来该首诗词有什么特点,它好在哪儿。让一个生活阅历尚不丰富,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比较理想地完成这项任务,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试着从教学的角度对八年级上册的一首诗词做一个简单的赏析,但愿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望岳》杜甫(唐)
原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景: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写出的诗作也富于朝气。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终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主旨:
诗作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曰阴。“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中考例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