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春秋战国时代人物名言 正文

春秋战国时代人物名言

时间:2025-05-06 02:18:41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日本战国时的名人经典语录

[小气与俭约是不一样的!!!]---伊达政宗

从仙台应上方要求而出阵的伊达政宗,在停留于大和国(现奈良县,京都东边)的时候,举办了一场猎鸟.在猎鸟之时,却有其中一队的铁炮并没有击发..... [为何不击发你的铁炮?] 政宗叫来这个不击发铁炮的组头(足轻队长) , 并加以讯问. [因为不想让我军的火药有所缺乏,所以要很小心重视的来保存它,不想随意浪费.] 组头答. 政宗闻言后怒斥.[混帐家伙 ! 你的这种行为是叫小气 . 我要求的则是俭约 . 所谓的俭约 , 就是不在不需要的时候乱射铁炮 , 浪费火药 . 我带你们出来射鸟 , 是为了万一发生战事时的准备 . 练习如果怠惰 , 等到真正要作战的时候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准 . 所以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 组头听了之后 , 便为自己的错误而向政宗谢罪. 元春感想==>钱有当花与不当花之处,要清楚的考虑后,让钱花在刀口上,则无论数目多少, 皆不能说是浪费.

[光是名声就足以让人惧怕.]--- 藤堂高虎

战国大名藤堂高虎录用了一个名叫渡边勘兵卫的武士.不只如此,还给了渡边他二万石的高禄 .知道的人无不大为吃惊.另一个叫作加藤嘉明的战国大名听到了此事.就以朋友的身份给高虎劝告.[藤堂殿你也真是不太象话呀 , 作出了这种没用的示范 . 渡边一人根本不值得给他两万石, 他的俸禄可以去录用只领俸二百石的武士一百名之多 . 不管渡边是一个多强的武将 , 难道他一次可以打得过一百名武士的围攻吗? ]听了此话的高虎开口说:[这么说就错了 . 在战场上只要听到渡边勘兵卫这个名字 , 就会令敌军好象有二百至三百人援军到达般的震憾.勘兵卫他一个人确实可以当成二百人或三百人来加以使用呀 . 也就是说, 我花了这么多俸禄就是为了买渡边勘兵卫这个轰动的武名而已.加藤殿你是不会明白的 .]这就是高虎说的话.

感想==>不同的事物,无论有形或无形,都有其不同的价值,端看如何加以利用,不能只从片面来断定~~

[留下一半吧 ! ]---长宗我部元亲

长宗我部元亲是平定四国南部与土佐的战国大名.有一次在他出征压制敌方领地的时候 , 元亲派出手下的足轻队趁机去收割敌方领地内的刚好成熟的麦子 . 就在要割的时后 , 元亲又突然改了主意 , 叫部队们不要割掉全部的麦子, [留下一半吧 ! ] 元亲下了这道命令. [为什么呢 ?! 主公 , 这里可是敌方的领地呀 , 麦子应该由我军全部割走才是 , 怎么可以留给敌军呢 ?! ] 家臣们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 并希望元亲改主意. [ 这里确实是敌人的土地 , 但是种出这些麦子的 , 确是农民们。将农民的努力与生存所赖的完全夺走 , 并非武士所当为 . 所以要留下一半 !] 事后听到这件事的敌领内的农民们都说[ 这个叫作长宗我部的武士 , 比起我们现在的领主还要好呀 . 如果由他来统治我们土佐的话 , 那一定会更平和了~~]于是都十分的期待.

感想==>这可以有很多想法,有人说是收买人心,有人会说是演戏等(笑) ; 但且由好的来看 , 能真正为小民着想的 , 或为别人留一些余地的 , 虽然立即来看对自己有似有损失 , 可是将来又未尝不会得到更多, 不是有句话吗 ? 吃亏就是占便宜~~

[不需为我立传.]---立花宗茂

有一位叫作小濑甫庵的儒学者 ( 在江户时期着有 [太合记] ) , 有个机会与天下知名的九州猛将立花宗茂会面 .甫庵对宗茂说 [ 这一次 , 我终于把 [太合记] 这本书给完成了 . 接下来 , 也想把你的事迹给加进去 , 难道 , 你不想把你过去的种种勇猛事迹好好跟我讲一讲吗 ?]宗茂听言后便微笑道. [ 我本身作过的事 , 没有一件是不能向天下公开的密秘 . 既是如此 , 那么世间的公论自然会给我一个公道的 , 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其它的话与故事好对你说 . ]甫庵听了之后 , 当场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

感想==>宗茂除了勇猛外 , 想必对自己光明磊落的性格也充满自信 . 充份表现出一个武人的豪放个性^^

[以你这种程度,可以拖累我的名声吗?]---细川藤孝

细川藤孝有天回城去看他的儿子细川忠兴.藤孝就问忠兴说 [ 你的诗歌应该有有稍稍在努力吧 , 成果如何呀 ? ] 这时忠兴稍稍考虑后,有点不好意思的说 :[ 我虽然是在诗歌这一方面有稍稍用心过 , 但以我这种程度 , 恐怕还是怕会拖累了有[诗歌名人]父上的名声.........]藤笑听后微笑道 : [ 你现在的程度只能够在五六人的茶会场合上表现罢了 . 又如何能够拖累到我歌人的名声呢 !? 你多虑了. ] 这时忠兴严肃的问他的父亲 [ 学习像作诗吟歌这一类的事,会不会使武士堕落呢 ? ] [ 像咏歌作诗这一类的事 , 还可以稍稍有助于武人精神的修养呢 . ] 藤孝是如此加以回答的 . 忠兴后来也变成了天下知名的歌人武将 , 那时忠兴说了一句话 [ 岁数越大(一说到了八十岁) , 越才是能了解当初父上对我所说之话的含意呀.....]

感想==>真是有其父比有其子啊,我也要好好学习做诗啊

[忙的时候,才要乘牛来思考....]---竹中半兵卫

竹中半兵卫在敌我两军正进行合战的时候 , 乘了一只漂亮的牛在本阵旁溜来溜去 .而周围即使满是武具铿锵之声 , 马的嘶叫 , 与众人的吆喝声 , 但半兵卫依然看来完全不受影响 , 一脸平静 .有一个用心不是很友善的武士看到了就走近来问[ 在这么忙的时候 , 你还骑了这么一只慢声吞气的牛在此溜来溜去 , 到底是何意思?! ]半兵卫不慌不忙的答说[ 就是因为这么忙 , 所以才要乘慢牛来镇定心情 . 不这么作的话 , 我想不出好的作战方法 .如果我跟你们一样 , 只会在忙的时候还一直在叫着忙呀忙的 , 这样我的脑中是不可能涌出好的方法 . ]听到了这些话的武士 , 无不会心一笑 , 都觉得 [ 原来是这样的呀 . ] 感想==>真正的智者不但要有良好的智力,还要保持充分的冷静。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

这天,我看了《东周列国志》的前几篇,它们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幽王因只贪图美色而导致亡国又被杀掉,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听信奸臣的话,利用烽火来戏弄诸侯。

当时,他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对忠臣们正确的劝告毫不理睬。当大臣们对他说这样子戏弄诸侯会引起当敌人来攻时无人来援的时候,他非但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反而傲气十足地说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有人来侵犯的话,这是一个王国覆灭的征兆,如此一样只图美色,不理政事,无心顾及国家安危的人,怎么可能会使国家平安无事呢?

因此,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如像幽王一样既对自己的能力骄傲自满,又不考虑后果,我们最终的下场也只能是被社会、被时代的潮流淘汰掉,一事无成,碌碌终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2

我非常喜欢妈妈给我买的《东周列国志》。

它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而且是我喜欢的打仗故事,并且是一个个接着。很多著名的战争它都记载了。

第一个故事是《幽王烽火戏诸侯》,是这样一个故事:幽王有一个美女,叫褒姒,可褒姒终日不笑,幽王十分苦恼。有一个奸臣出了一个主意:让士兵点上烽火,诸侯们以为有人来犯,其实半个敌人都没有,诸侯风风火火赶来,有垂头丧气的回去,还怕往后不笑?

幽王试了一次,褒姒果然哈哈大笑。当敌人果真来侵犯时,诸侯们诸侯们都不肯发兵来救,幽王被杀,褒姒也被抓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所以不能撒谎。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原来我只了解三国,读了这本书,我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3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似乎只有战争才能瓦解那些卑鄙无廉耻之心官,奸臣和小人的野心。他们利用昏庸无能的君主来作为自己争霸各诸侯的工具,而战争是对那些卑鄙的人的一种惩罚。当然,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也对那些无辜的百姓们带来了痛苦的深渊,将近三代的人都经受着战火的折磨。

然而,这种既混乱的时代里,竟然引发许多精彩的文化与历史故事:孟子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兵法家,被誉为千古奇人的鬼谷子,道家创始人老子等。在这种战火连绵不断却又多彩多姿的时代里,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东周列国志》,下面就让我给你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这战国时期那场精彩而混乱的战争让人钦佩。孔子因鲁国国君不听劝告而东游列国;伍子胥因吴国国君不听劝告而自尽;屈原因楚国国君不听忠言而自杀等,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听了我上面的叙述,你是不是以为东周里所有的君王都不好呢?那你就错了!其实,在这里还是有很多君王是好的。例如:齐恒公,晋文公,赵武灵王……他们励志图强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以后我要多读书,读好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

读完《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讲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由此灭亡,东周开始,周王朝从此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诸侯之间为争夺霸权,抢掠土地,进行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混战。

读完《东周列国志》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为人处事,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怎样想办法来解决,从而走出困境,从中也吸取了做人的智慧,学会了以理服人的办法。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东周列国志》。

在《东周列国志》里,我最喜欢的情节是“施才能管仲治齐”,最喜欢的`人物有:齐桓(huan)公、晋文公、秦(qin)穆(mu)公、楚(chu)庄王、越(yue)王勾践(jian)、齐威(wei)王和齐宣王。我最讨厌(yan)的人物有:周幽(you)王和吴王夫差。

“施才能管仲治齐”的主要内容是自从齐桓(huan)公从囚车里救(jiu)出来后,让他担任丞相。管仲对齐桓(huan)公说“如今周天子刚即位,您如果派使者带一大堆礼物给周天子,然后对天子说:”宋国刚发生内乱,新国君地位还不稳定,请天子确定新国君的地位。“”齐桓(huan)公听了大喜,派使者照办了。果然,刚即位的周湘文特别高兴。于是派使者去慰劳齐桓(huan)公。齐桓(huan)公趁此机会,回合诸侯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我要像管仲那样,会抓住机会,健康成长。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著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精彩混乱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起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的郑伯友、白起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因为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造成的战争。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很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后来因为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终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如果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中国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8

今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在书里各路诸侯都有着自己的领地,每个小国家里都有属于自己国的英雄豪杰,例如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赵国的田单、蔺相如,秦国的王翦、鲁仲……真是群雄聚会呀!

这本书主要讲春秋战国时间战国七雄的事。这让我知道了七雄的国名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由晋国分成的。我看了这本书,让我身受感触,在那么困难的生活里,居然有那么多聪明的人;让我听到了万马奔腾的撕杀声音,也让事听到了在金碧辉的殿堂里奏响的动人的乐曲。太好了!太生动了!好像我就是那时候的一个诗人、一个将军、一个谋士甚至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这本书里最经典的就是《献地图荆轲刺秦王》,荆轲为了兴胜燕国,认为只有把秦王杀死才行,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刺杀秦王,结果被秦王的宝剑砍掉了一只腿,被秦国武士乱刃分尸而死。这中间就有一个成语叫图穷见匕。

最终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真是一本好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9

之前,我在网上买了一本书,叫《东周列国志》。它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发生的故事。我买回家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内心与东周各国灭亡的原因,让我好想走进了春秋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但因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千百年的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的上历史的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讲述了春秋列国时的许多史实,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这本书中有许多道理,在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没有与廉颇不合,而是处处让着他。而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苦心,竟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谢罪。我学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与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重耳出亡中,重耳因被人打败,逃离国家,带着门客受苦受累。有一次,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重耳问肉哪里来的,介子推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泪流不止。机子推一心为主,竟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真是一个好臣子。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书,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希望大家看一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东周列国志》,它是一个长达一百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战争小说。《东周列国志》主要讲的是,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百年的战争,形成了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绎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书中讲了春秋列国的许多事情,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已演变成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晏子,他虽然相貌平平,但是他机智勇敢,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并且非常有爱国情怀,不让国家受一点侮辱,我很佩服他。

《东周列国志》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读了这本小说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让我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所以我很喜欢。

1. 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忘有力之子。

2.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3. 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

4.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

5. 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义。

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7. 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

8.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

9. 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10. 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

11. 君有诤臣,不亡妻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12.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13.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14.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15. 龙之在渊,没人不可窥也;及其离渊就陆,童子得而制之。

16. 计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

17. 贤人,社稷之卫也。

18. 贤不肖之间,父子不相及也。

19. 父子之罪,不相及也。

20.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

21.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

22.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不祥!

23. 父不父,则子不子矣!

24. 不能舍己,必将取人,取人必多怨,亡无日矣。

25. 伯者之服诸侯,闻以德,不闻以宫室。

26.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27.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舟浆空长,终为水役。

28. 善仕者不但择君,兼欲择友。

29. 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君约束,则忘其亲;秉枹鼓,犯矢石,则忘其身。

30. 安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室家之爱,不能除君之患,非义也。

31. 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

32.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33. 护嘉苗者,必去莠草。

34.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35. 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

36. 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官灭绝之国。

37. 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38.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

39.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40. 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

4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42. 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

43. 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者,危也。

44. 天之将亡人国,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

45.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而流。

46. 小不忍而酿大患。

47. 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而已。

48. 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

49. 有大才略,必有大规模。

50.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51. 抱大节者,不拘小谅;有远虑者,岂固近谋?

52.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53. 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

54.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若要不闻,除非莫言。

55.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56. 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

57. 蛟龙失势,比于蚯蚓。

58.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59. 人生如白驹过隙,苟可适志,何必他求?

60. 剑老五芒,人老无刚。

61.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

62. 运到时来,铁树花开。

63. 圣臣能使其君尊,贤臣能使其君安。

64. 大凡做好事的心,一日小一日;做歹事的胆,一日大一日。

65. 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

66. 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67. 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

68.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69. 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

70. 死而不义,非勇也。

71. 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

72. 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

73. 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强于心,不强于力。

74.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75. 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76. 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

77. 君臣之间,以礼相交,不可戏也。戏则不敬,不敬则慢,慢则无礼,悖逆将生。

78.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

79. 依人者危,臣人者辱。

80. 士之立身,忠信为本。

81. 入虎穴者,必操利器。

82.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83. 任独者暗,任众者明。

84. 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85. 进嘉言于愚人之前,犹委珠玉于道也。

86. 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

87.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88. 仁不恶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

89.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90.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91. 君子不居危国,不事乱朝。

92. 机不密,祸先发。

93.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94.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95. 一日纵敌,数世贻殃。

96. 斩草留根,逢春再发。

97. 水来土掩,兵至将迎。

98. 爱子者,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

99.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00. 利器入手,不可假人。

101. 投鼠者当忌其器。

102. 子不能为父分忧,即为不孝;臣不能为君排难,即为不忠。

103.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104. 天下之事,理胜力维常,力胜理为变。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

105. 凡举事必先有所奉,然后成。

106. 有奇淫者,必有奇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