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十大太极名人名言 正文

十大太极名人名言

时间:2025-05-06 17:58:57

太极拳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极中也蕴涵着不少的人生哲理,看看下面的太极中的人生哲理文章吧!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性、技击性和在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研究它、修炼它,以至于习炼太极拳的队伍也在越来越壮大。

在此我想谈一谈太极拳中的“意”与“气”的问题,由此来说明太极拳运动就是一种意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太极拳首先要求要“平心静气”,在“心态平和”的前提下,以“心意”为主导支配身肢内外做周身相随的运动,强调“注意不注气”,拳论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说明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的拳。但练拳时,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着意而后形动,即“意在拳先”。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气”并非一般说的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自古,无论祖国医学理论、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有叫“元气”、“正气”、“先天气”,武术家称“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各种实践经验证明确有这种气的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如有人说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更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这些尚需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但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为了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便于发掘。我们假定“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物质”,仍以“气”论之。

练太极拳最讲“精神”,心意所发,气随意行,肢体运动一片活泼,精神自现;意境深邃,气敛于内,外现沉稳,一片虚灵;心态和平,意之所向,或进或退,或左或右,宜轻宜重,宜虚宜实,动荡转折,顺逆缠绕,无不圆转自如,得心应手。所以练太极拳先要使思想进入一种毫无杂念的状态,求得精神上的'空灵境界,以便周身内外,从神经到五脏六腑,骨胳肌肉乃至肌肤,都处于一种松静下的自我“感知”状态。如此,无论周身何处不顺随,劲在何处犯顶,受力的作用及力的方向大小,都会及时被察觉并得到调整。在这种“意境”和“感知”状态下练拳,气的周身运行如同自我按摩,周身格外舒畅,练拳后有沐浴之后的清爽感觉,就好象是大脑和五脏六腑都进行了一次清洗和净化一样气清神明。

陈氏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们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从意气来讲,也是合乎这个规律的,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肢体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与内部神精活动一样,同样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在打拳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陈氏太极拳要求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使得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而太极拳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苦练盘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不断追求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太极拳动作定型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能够做到这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意与气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意与气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运动也就是一种意气运动。正是这种意气运动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从身体、精神、思想上,一次次得到舒畅享受和修养,练太极拳的质量也一次次得到提升,让人乐不思蜀,余味无穷!

我们希望所有热爱太极拳的人,在研究和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修养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完善我们的人生。

1、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3、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4、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5、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6、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8、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9、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10、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11、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1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3、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14、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15、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16、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1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20、慢藏诲盗,治容诲淫。

21、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22、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2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5、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26、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27、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28、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埋,其道光明。

30、君子以作事谋始。

31、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32、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3、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迹,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34、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3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36、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3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39、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40、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41、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4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4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44、能经众正,可以王矣。

45、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7、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48、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49、君子以懿文德。

50、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5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5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3、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5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5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56、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57、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58、不恒其德,或承其羞。

59、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1、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2、思则睿,睿作圣。

3、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

4、君子乾乾不息于诚。

5、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6、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7、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上安下顺,弊绝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