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天下为公。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2、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甚大。
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4、天下为公。
5、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6、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7、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8、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10、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11、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12、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13、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4、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15、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16、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17、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18、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19、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20、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21、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22、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23、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24、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
25、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26、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27、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28、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29、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30、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31、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32、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33、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致励有方,任使得法也。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为学,必持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比如说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等。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是60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兴建的。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香港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1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推翻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这个总统府,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1921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总统府。在1922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总统府给夷平了。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大难的。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慷慨捐资。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纪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解放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纪念堂介绍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它的堂顶是八角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