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艾草治病名人名言 正文

艾草治病名人名言

时间:2025-04-29 16:11:58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篇一】

1、艾条是艾草加工成的一种类似香烟但是体积要比香烟大几倍的圆柱状物,点燃艾条后熏相应的穴位,可以使得艾叶气体向下进入穴位,通过穴位到达经络,再通过经络到达体内,从而起到驱寒和通气血的作用。

2、治寻常疣、扁平疣:采新鲜艾叶,揉至出汁,在疣表面磨擦至皮肤微热或微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每日2次。

3、治疗习惯性流产和不孕不育:将点燃的艾条放到腹部靠近肚脐处,让烟气顺着肚脐附近的穴位渐渐进入到体内经络,理畅经络和气血,同时这对子宫和卵巢也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长期坚持还可以治疗习惯性流产和不孕不育。

4、治阴囊湿疹:将鲜艾叶20克放在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沸,用脱脂棉或小块毛巾浸入热药液,敷于阴囊,或洗阴囊,或趁热熏洗阴囊,再以热毛巾敷于阴囊上。

5、治寒型痛经:取当归30克,艾叶15克,红糖60克,水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篇二】

在远古时期,在冬风乍起的季节里,穴居而住的人们只能燧木取火,一些患有关节疼痛、腰酸腿疼的人在取暖时,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治愈。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木条、草茎熏烤患处,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艾草的效果最佳。于是开启了中医艾灸治疗的历史。

艾草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草的作用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常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中医针灸里面的灸法,把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篇三】

艾叶别名众多,如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陈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陈艾,白艾。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抗菌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熏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另外,还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春雷响,万物长。每年惊蛰时节,几场春雨过后,田埂上、水圳边、草地里,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艾草便伸开了淡绿的叶子,油光光嫩生生的,临风摇曳,顾盼生姿。

每当这时,困了一冬的人们,便忙碌起来。大妈大姐和细伢子,三五成群,十个八个一伙,挎着篮子出门,干嘛,采摘艾叶去!山湾和田垅、水圳处,艾叶长得肥嫩繁茂。如掐一根最嫩的叶儿,放在口中慢慢咀嚼,味觉丝丝的清凉微苦,艾草的幽香透彻心扉。

艾草虽然有些清苦,但洗净煮烂、去了苦水,捣成糊状拌些许糯米粉,捏成一个个艾叶米粿(形如饺子,但个头大些),里面的馅有包萝卜干、腌菜、腊肉,还有菜头等,蒸熟或是油炸了吃,色香味俱全。记得儿时,母亲做的艾叶米粿香糯柔软,咸的或甜的.,味道浓郁不粘牙,咬一口唇齿满香,全是春天的气息。

改革开放约40年,中国日益富强,百姓生活好了。近些年,人们无节制地吃喝,过量地摄取营养,于是,鼓鼓大腹,粗腿肥腰,随处可见,“三高”症成了生活中最危险的杀手。如今,大家省悟到,吃喝也要讲究科学。大鱼大肉,往往是饱了口福,累了胃肠,伤了身体。便想用土法治治,于是又想起了艾叶米粿。它含丰富的叶绿素、膳良纤维及维他命和矿物质,是健康美味的去脂消瘦佳品。清明前后,艾草较为香嫩,艾叶米粿便应运而生,风靡城乡。

艾草不但能做成美食,还是治病疗疾的灵丹妙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草纲目》清楚地记载:“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所以,人称艾草为“医草”。地球上的植物有亿万种,唯有艾草燃烧后气味独特,可沦肌浃髓,温暖如阳,弥久不消。正因它的神奇,催生了艾灸法,扬名流芳至今三千余年。

艾灸法,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施灸方法。可分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又有着肤灸(直接灸)、隔物灸之分;艾条灸则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隔物悬灸等不同种类,其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中医认为,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炷、艾条;艾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优点,应用至今,久盛不衰。

艾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与茎具有油腺,产生奇特的芳香。小时候,大人常教之辨别大艾和小艾:大艾茎长叶宽厚绒多,小艾茎短叶细长而薄。清明前后,采摘小叶嫩艾,俗称野艾,一般用来食用。端午节时,采摘大叶艾,气味足,含有的挥发油浓度高,用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诗经·王风》:“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庄子》记载“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有诗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香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人知。”从古至今,家家户户把芳香刈疾的艾草,高高悬挂在端午节的门楣,视为最有效的“辟邪宝器”。

艾草云生田野,布地生苗,一株芳草,一种乾坤。“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尽可去采摘,心归自然,艾香悠长!

后来长大了,又学了中医专业,所以对艾叶更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南方人端午时除了插艾,还会插菖蒲。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艾草还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红豆沙、绿豆沙及白糖、蜜枣等馅料,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至今还会在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辛温、味苦,入脾、肝、肾经。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草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民间用艾草治病的土方、验方更是枚不胜举。比如:艾草加姜可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又如:艾草加红花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或瘀血。再如:艾草泡脚加盐适用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喉痛、气躁心烦、上火下寒、脚腿肿胀。艾草加花椒20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温疹。等等。

而今,又是一年端午节。这飘荡了几千年的艾香,还是那样浓郁,那样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