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河南到长安的重要关口。时因洛阳失守,危及长安,故加强修筑潼关,以防不测。
草草:辛劳疲之。
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城。
胡:指安史叛军。
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
赏
杜甫作此诗的.前三年,安禄山攻打潼关。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宫督师潼关,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二十万将士葬身黄河。本诗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反映了当年哥舒翰失守潼关情况;诗人告诫守关将士勿轻易出战,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
1、“五岳”,古代道家名山,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欣赏泰山图片并描绘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中部, 海拔为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作者简介
指名介绍作者,补充要点。
填空: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______,自称_________,后人称_______。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_________,于诗仙_______齐名,世称_________。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了解内容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
夫:无实意,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齐鲁的广大区域
青:山色
未了:不尽
泰山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它的青色在齐鲁大地的广大区域都能看见。
(2)、以第一联的理解方法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二、三联。
(3)、诗歌大意:
出示:泰山到底是怎样的 面貌呢?它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那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阴暗,截然不同。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摇荡,眼角几乎都要裂开了,目送着入巢的归鸟。
三、名句欣赏
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得心潮澎湃,于是,他情不自禁产生了一个愿望,是什么愿望呢?——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
释义: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都显得矮小了。
问题:诗人登上泰山了吗? 没有,会当、终当
这只是诗人当时产生的一个愿望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的泰山
指名描绘,师总结
四、体会每联的作用
1)、首联:广阔、高
2)、颔联:秀美、高(切割成两面)
3)、颈联:高俊(云层)
4)、尾联:想要爬上这座高俊的泰山,必将面对很多的困难。这一句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抱负,所以,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要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五、感悟 总结
1、列举生活实例,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就像一座山,有些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有些人在山腰,而有些人却在山脚。(引导学生要不怕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2、人生也是如此,犹如一座高山,有些人在山脚徘徊,缺乏尝试的勇气,有些人爬了,但半途而废,而那些坚持不懈,用于吃苦的人,爬上了山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并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只要你用于攀登,总有一天,大家都会一览众山小。
联系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带感情齐读诗歌,读出信心,读出雄心壮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八、教学总结
这篇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将它作为我在今年郫县语文组校内赛课上讲的课文,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习完这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赛课式地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望岳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 未了(liǎo) 眦(zì) 曾(céng) 钟(zhōng) 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 (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 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七)理解性默写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点明文章主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春望
(一)文章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簪(zān)
2、词类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三)翻译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已连续好几个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纸片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连头簪也插不上。)
(四)写作方法
1.以景衬情,情注全诗
2.格律严谨,对仗工巧
(五)内容设问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着两句诗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情景描述出来。
答: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作者满怀忧伤的心情,看到清晨待怒的花儿,鸟儿的啼叫,也在为自己的落泪揪心的鸣叫。
(六)理解性默写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写出了望中所见,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作者在家破人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内容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石壕吏
(一)文章背景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逾(yú) 妪(yù) 簪(zān) 咽(yè) 戍(shù) 邺(yè)
2、多音字
咽【(yān)咽喉 (yàn)咽下 (yè)哽咽】
3、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4、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四)节奏划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