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着。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诗词文章经典名言名句:
人生乐在相知心。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1、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2、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3、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4、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
5、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6、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7、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8、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9、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10、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1、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12、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13、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14、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
15、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1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7、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18、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1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0、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21、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22、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3、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
24、忠者不饰行以侥荣,信者不食言以从利。
25、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26、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27、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28、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9、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30、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31、圣人之道要是管用,圣人早就自己一统天下了。
32、百年俯依随薪尽,画手空传净戒身。
33、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34、人生失意无南北。
35、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36、种种春风吹不长,星星明月照还稀。
37、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38、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39、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40、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41、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42、百年幅纸无所直,公每玩之常在把。
43、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44、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45、人生乐在相知心。
46、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47、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48、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49、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
50、溢美之言,置疑于人。
51、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52、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53、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54、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苍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55、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56、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7、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8、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59、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60、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丁未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数枝:几枝。
凌(líng)寒:冒着严寒。
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名句赏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
(2)“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墙角 凌寒 数枝梅)
(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凌寒独自开)
(4)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译文】
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作者简介:为官经历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江苏省扬州市)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事、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旋又外调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江西、安徽一带],江宁知府(江苏省南京市)。多年的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为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宋朝一批士大夫期待王安石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为谋士,以曾布、邓润甫、章惇、章衡、蔡确、吕惠卿等为变法派的'中坚力量。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坚持他的这一见解,“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也称“荆公新学”,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多年地方官经历,王安石认识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