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题 解】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歌咏,共得四十篇,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王维二十首诗中的第五首。诗里描绘了鹿柴日落之时的景色。
【句 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
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在如此寂静的山中,传入诗人耳朵的,是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人语;映入诗人眼帘的,又是什么呢?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
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1、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2、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1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1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1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1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三首》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17、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
18、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19、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辛夷坞》
20、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2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2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君自故乡来》
23、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26、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洛阳女儿行》
27、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洛阳女儿行》
28、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2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
30、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1、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咏》
3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33、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34、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春中田园》
3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相思》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6、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西施咏》
7、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
8、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洛阳女儿行》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12、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14、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三首》
1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观猎》
1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