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欣赏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和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3.理解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珍惜人生黄金时光,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文章含蓄的语言;
2.体会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
三、课文解读
本文采用倒叙写法,先交代我是植物学家,但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形成悬念,引出回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我童年时候怎样受三叔留给我的三颗枸杞豆的启示,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成人成才的。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①诵读法。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跃然纸上。诵读这些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用意。②点拨法。三叔的一些话语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适当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含蓄的语言。
2.媒体设计:一张我的乐园设计课件,,一张寓意图画幻灯片,一张生字正音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几颗红色的枸杞豆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你可曾想到,三颗红色的枸杞豆却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让他从一个出了名的淘气鬼变成以后的植物学家。个中原因何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三颗枸杞豆》,相信你一定会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内容呈现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并能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名同学口述故事梗概。如有遗漏,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更正。
(三)问题情境
小时候,我是一个出了名的淘气鬼,经常逃学,钻进山沟里的小树林里,捉蝴蝶,掏雀儿蛋……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后来,
却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是什么事情让我幡然醒悟的?
(四)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文章开头有关春天山谷里的小树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有文采,富有感染力,符合孩子的童心童趣,生动形象地衬托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愉快生活。
话题二: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明确:如: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拿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子……(表现三叔疾病缠身,身体虚弱。)
慢慢地抬起右臂,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仔细细地望,好像在望一个紫色的灯盏。(细节描写,表现了三叔努力珍惜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多学一些知识,少一些遗憾。)
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表现他对植物的喜爱,一种兴奋的心情。)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三叔在泥土上画了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还画了三个圆圆的О。这些图画和铁环有什么含义?画这些图画的目的何在?(演示寓意图画幻灯片)
明确:含义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画图目的是希望我不要像他那样,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而要树立理想,志存高远,勇于实践,成就一番事业。
话题二:三叔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任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前句用问号,表示怀疑,因为我是小孩不是太阳;后句用感叹号,表示三叔对我的鼓励和希望,因为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文中我为什么总要逃学?(演示我的乐园设计课件)
明确:太爱大自然了,树林中有一片自由的空间,空气好,景色美,小动物非常可爱;上学读书又苦又累,老师管教太严,缺少玩乐的时间。
话题二:针对我这个贪玩、不思学习的孩子,老师、爸爸、三叔分别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效果如何?
明确: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爸爸给了我一顿拳头。训斥和拳头,只让我乖乖地上了几天学,后来我又旧病复发。三叔则是现身说法,用自己失败的人生体验来教育我,用充满希望的话语来鼓励我,用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来启示我。结果,我迷途知返,勤奋学习,不负众望,终于成才。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本文先交代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再写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童年时代思想转变的历程。全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采用了倒叙写法。可以形成悬念,引出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话题二:文章题目三颗枸杞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文章结尾提出来的。三颗枸杞豆是三叔去世后留下的三个遗憾,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告诫我不要像他那样虚度光阴,遗憾终身。
六、链接生活
1.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误入迷途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什么?
2.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个或几个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让我们铭记终身的人。他是谁?他又是通过何种方法帮助你、改变你的?
七、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小说,你对老师、爸爸、三叔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有什么看法?
2.学完课文,学生明白了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回忆搜集有关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好(hao)读书不好(hao)读书,好(hao)读书不好(hao)读书。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板书设计:
三颗枸杞豆
山谷小森林——我的地盘我做主
三叔一番话——少年初识愁滋味
三颗枸杞豆——就这样被你征服
一、独特的视角
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我们的生活太单调,只能唱唱老调。其实老调可以新唱,关键是怎么个唱法。如果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看寻常材料,也可以化旧为新。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题材,但作者选取新的表现角度,采用特写的方法,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获得成功。
二、新颖别致的手法
一般性材料用新颖别致的手法来表现,可以达到化平淡为新奇的效果。如采用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吸引力。《荔枝蜜》中对蜜蜂便是由否定到肯定直至赞美,而先前的否定正是为了最终的赞美。又如在记叙中引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能衬托文章中心,产生较强的表达效果。《小橘灯》中对小橘灯的说明与赞叹,使读者对人物加深了认识并获得美感。此外,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误会、冲突的手法,以及恰当地选择插叙、倒叙的写作顺序等都能使文章扣人心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好开头与结尾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在文章中起着开篇布局的奠基作用,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情。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结尾应该是文章的圆满的收束,是文章的压轴部分。同文章的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结尾同全文的教育、启迪作用和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尾巧妙,收束自然得体,能使读者感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达到掩卷而长思的阅读效果。但有些同学草草结尾,随便了事,这样会大大影响整篇文章的整体质量。文章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四、要有具体描写
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可以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尤其是细节描写,它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五、驾驭好语言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一篇考场作文通篇都文采飞扬是很难做到的。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个别句子表达,句式多样灵活,长短结合,整散相间,不同语气的句子交替使用,就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此外,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引用名人
总之,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至关重要,好像一支曲子,为后续的旋律定下基调,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心设计,新颖奇巧,让读者产生欣赏的愉悦。下面主要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为例,来讲述散文的常见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是散文中最常用的开头方法,所以重点讲述。
例如: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2)
评:作者开门见山提到百草园,引出回忆。
2、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七下安徒生《丑小鸭》P23)
评:开篇说明小鸭的丑陋和遭遇,暗示他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经历产生的原因。
3、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七下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P106)
评:用简单的语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为即将出场的作家们展示舞台场景。
4、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七下茨威格《伟大的悲剧》P162)
评: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显得简明扼要。
练习:1、简评七下蒲松龄《狼》(P229)第一自然段: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欣赏: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七上莫怀戚《散步》P120)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八上朱自清《背影》P61)
例文学习:
云淡风轻的日子,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踏遍千山,登高望远,品赏那满山的红叶,于尘嚣之外,领略秋的静美与红艳。(冯朝晖《踏遍千山赏红叶》)
(二)交代背景法。
例如 :
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是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健康,但母亲也以分担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七下鲁迅《社戏》P117)
评:交代鲁镇的风俗习惯,描写平桥村的生活环境,为下文刻画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2、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就哆嗦得受不了啦……(七下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P174)
评:开篇交代沙漠严酷的环境,为下文描写“我”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做铺垫。
练习:品味七上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P6)开头: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了,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三)描绘场景法。
例如: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七下丰子恺《竹影》P135)
评:对光与影以及人物活动的场面进行描绘,引出下面看竹影、描竹影、谈绘画艺术的情节。
例文学习:
凌晨醒来,银银的,玉玉的,月亮高悬在夜空中,如烟的薄雾笼罩着大地,远处的蛙鸣声,像暴涨的潮水一样向我涌来,我的心,似乎要乘着那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冯朝晖《醉晚》)
(四)、直抒胸臆法。
例如: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所失去的7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七下里根《真正的英雄》P190)
评:开篇直抒胸臆,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
例文学习:
父亲犹如一匹负重的骆驼,率领着我们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行,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绿洲旁边,可是他却猝然倒地,再也没能站起来!这一去,转眼就十年了,我非常怀念我的父亲!(冯朝晖《回忆我的父亲》)
评:运用比喻,情真意切,写出父亲高大的形象和对他的深深怀念,抓住读者的心,让人能继续读下去。
练习:赏析七上朱自清《春》(P51)第一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五)、奇句突起法
例如:
1、 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七下刘成章《安塞腰鼓》P130)
评:“后生”,年轻的生命;“茂腾腾”,沸腾的热血。这样的生命是朴实的、未加雕饰的,只有“安塞腰鼓”才能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先用短句一笔带过打鼓的人,转而详写雄浑的鼓声,显得新奇突兀。
2、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七下郑振铎《猫》P203)
评:既是开门见山,又显新奇不凡,并且照应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严谨。例文学习 蓦然回首,快有十年没骑过自行车了。 现在想来,自行车连着我的青春、梦想,还有爱情……(冯朝晖《怀念骑自行车的日子》) 练习:
1、品味七上宗璞《紫藤萝瀑布》(P15)第一自然段: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七上张之路《羚羊木雕》P114)
(六)、诗词名句法
也比较常用,现在正流行的题记大抵如此。
例如: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星是织女星。…………(鄂教八下叶至善《卧看牵牛织女星》P49页)
评:引用古诗,不仅显得有文学色彩,更重要的是点出说明对象,让读者对枯燥的说明文产生阅读兴趣。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八上吴冠中《桥之美》P101)
评:引用俗语引出说明对象,贴近生活,拉近距离,通俗易懂。
例文学习
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每当我读着虞世南的这首《咏蝉》诗时,耳边似乎回响着那清脆悠远的蝉声,脑中也浮现蝉那眠风吸露的身影。(冯朝晖《蝉歌》)
2、有副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国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
(七)修辞开头法
例如: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作曲家、雕刻家)……我就……(冰心《观舞记》P142)
评:采用设问和排比赞美卡拉玛姐妹舞蹈有
(八)对比开头法
例如: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镇算得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P55)
评:运用对比手法,将济南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等做比较,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例文学习:
花草树木,可爱者甚繁。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竹,文人墨客,吟风弄月,志趣高雅,非我可比。我为常人,咸宁咸安是我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她是举世闻名的桂花之乡,我也在桂子花开时节,踏着朝露,迎着阳光,降临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的,因而对桂花情有独钟!(冯朝晖《桂华赞》)
(九)引人入胜法
例如: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安徒生《皇帝的新装》P135)
评:以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式,引出人物和展开情节,增加了阅读兴趣。
例文学习: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我步行到校上早读或查班的时候,一路上总能看到一辆辆满载着睡眼朦胧幼童的校车,从我的身边疾驰而过;也能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一手提着沉甸甸的书包,一手拿着根小树枝儿,像赶鸭子上架似的,将孙辈送到校门口;还能看到年轻的母亲,喂食毫无食欲的孩子吃早点,不停地催促着,提醒着要迟到了……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快乐的童年学习时光。(冯朝晖《寻找失落的童年》)
(十)欲扬先抑法
例如: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鄂教七下林斤澜《春风》P51)评:横线部分表达对北国之春的厌恶之情,其后笔锋一转,写出春风到来的威猛有力,扫尽残冬,先抑后扬。
例析散文结尾常用的几种方法
马桥中学 冯朝晖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 谢榛《四溟诗话》
古人要求文章的结尾应像豹尾,简洁明快,收束有力,意蕴深长。清代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也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因此结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提到的写作目标共有十点。其中第四点提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第七点提到“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这些都涉及到文章的结尾要求。由此看来打造和拥有靓丽的“豹尾”,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芳心”。
好的结尾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写作的评价有这么一点:“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