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修身修养
★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门户。口里说出的话,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
★企业跟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企业家胸怀的竞争,境界的竞争。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这就是古人说的"厚德载物"。
★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同流等于合流,合流等于合心,合心等于交心。
二、关于成功
★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变态"——改变心态、状态、态度等。
★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
三、关于团队
★什么是团队,看这两个字就知道,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这就是团队。
四、关于沟通
★沟通必须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念出发,才能取得一致有效的合作。中国人的沟通总是从家里开始的。
★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有3个要素: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声音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要素:场合、气氛和情绪。
★沟通的3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
★沟通的5个基本步骤: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沟通的5个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要学习《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能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
五、关于得失
★放下才能承担,舍弃才能获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话说乾隆有一次在朝上放了个屁,台下的和珅脸就红了;乾隆很高兴,大臣们都以为是和珅放的;和珅很会为皇上"分忧解难",深得皇上信任。两百多年后的一天,秘书陪市长和局长参加一个会,在电梯里,市长不小心也放了个屁,为缓解"难堪",市长和局长都看了看秘书,这时,秘书沉不住气了,解释说"不是我放的"。第二天,市长就把秘书给辞了,秘书不解,市长说:你丫的屁大点的事都承担不了,留你何用?
★杀生是为了放生,吃肉是为了给植物放生。
六、关于人才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在美国谁会讲话,谁口才好谁就当总统。
★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了,早晚会被看出来。有人怀才不遇,是因为怀得不够大。
七、关于学习成长: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胸怀是修来的。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我们要做到花钱三不眨眼:孝敬老人花钱不眨眼;为铁哥们花钱不眨眼;为了学习成长花钱不眨眼。
★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毛泽东还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同志了。
★别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一个人心智模式不好的话,就容易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个人成不了大事,是因为朋友太少,朋友质量不高。
★你把经文放进脑子里,那是你给自己开光。
★最好的投资地方,是脖子以上。我们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钱花在了脖子以下了。
你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武圣人跟你一辈子。
你把《论语》背下来,孔子曾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心经》 《金刚经》背下来,佛菩萨跟你一辈子。
★一个不懂传统文化的管理者能成为亿万身价的富豪,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如果你认为命不好,想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好命的人交朋友。
★08年以后谁不会讲中文就特别没档次了,08年是中文折磨英文的时候到了,奥运会开始,把所有的报幕都改成中文方式。我学外语是为了教外国人学中文,见到老外不要说:对不起,我英文不好,第一句话要说:你好,你会中文吗?
八、关于聪明和愚笨
★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了解别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一个人心态要是不好的话,就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九、关于孝道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你的人生才能带来圆融。
★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十、关于营销
★销售不是卖,是帮助顾客买。
★所有营销在中国可用一个字"儒"来代替:儒{人 + 需};佛{人+ $}。
★企业只有营销才能实现利润,其他的都是成本,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不懂得营销的员工。
★让顾客连续认同你你就成功了。
★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拒绝是一种惯性,当顾客拒绝我们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十一、关于金钱与财富
★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财散人聚,人聚财来。
★挣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花。钱少,自家的,多了,就是大家的.,再多了,就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
★老说没有时间空间的人,这些人是最贫穷的人,最傻的人就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是把不爱花钱的人的钱拿来,给爱花钱的人去花。
十二、关于茶和酒
★郑板桥说:酒能乱性,所以佛戒之。酒能养性,所以仙家饮之。所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十三、其他
★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那么多人干扰我,哪有我做球星的价值!--马拉多纳。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赞美心,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赞美会让别人把正确的事继续做下去。
★《易经》里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从《西游记》里就表达得更好,故事里的妖精就是"天上"的动物,下到人间就变成了妖精。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高品质沟通-------------------
1、“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智不一样,注意力也不一样”;
2、“成功者的行为就是平常人眼里的变态(心态和状态)。攥钱的秘诀-变态”;
3、“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
4、“从今天起,我发誓,我再也不想挣钱了,我要攥钱”;
5、“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6、“如果你觉得你的命不好,就去与那些命好的人在一起,你的命就会得到改善”;
7、“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8、“沟通的5个基本要素: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9、“沟通的3个要素:文字信息、有声信息、肢体动作。文字传达信息,声音传达感觉,肢体传达态度。”
10、“是的、是的、是的、没错、就按您说的办”;
11、“问题就是答案,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就按您说的办”;
12、“如果您愿意,我愿意花我的时间来协助您”;
13、“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14、“沟通先从家人、朋友开始”;
15、“如果你是对的,世界就是对的”;
16、“您看待人的想法,就会影响那个人的行为”;
17、“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18、“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19、“沟通5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20、“表达不同意见时,请您保留对方的立场,大家只是立场、看法不一样罢了”;
21、“认同别人更容易肯定自己”;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下面语文迷网为大家资料孙子兵法十大
1、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内容。本人认为是最经典的名句。故把他排在第一位。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本篇其他佳句还有如:‘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也攻其所必救’
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本句出自第三篇《谋攻篇》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把他放在第二位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想对于战争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层次。不管什么斗争。就是全面胜利都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不战而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最佳效果。这是战略层次的顶点。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范。在商战、交友、及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诚、心服到骨子里。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3、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本句出自第五篇《势篇》。〔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4、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记得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总是能够躲过蒋介石的包围圈。就是红军的谍报人员水平很高。能够准确破译敌方的密码。从而使毛泽东准确掌握情报。进而为我军制定最好的战略战术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现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毛泽东遵义会议不久就吃过对敌人兵力判断错误的亏。所以情况不明切忌决策。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对对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
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6、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这是兵贵神速的理念。是第二篇《作战篇》。〔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最终胜利的战例,从来没有听说过。
历史上无数的战例也证明了这点:
二战初,德国凭借闪电战所向披靡,横扫当世号称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在侵略苏联前期,也是进军神速。但是进入苏联腹地,却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而陷入持久战。长期的持久战消耗了德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生产力(当时德国军工生产的武器近3/4用在了苏联战场,苏联战场的军队占总军队人数的2/3)并最终导致了战事的逆转。同样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指挥官南云忠一为了让攻击美国舰队的轰炸机有战斗机的掩护,而让整个航空战队推迟了5分钟出发。而恰恰在这5分钟里,美国的俯冲轰炸机趁虚而入,一举击沉日本3艘航空母舰,彻底扭转了战局。这是非常好的反例。
所以有人指出‘胜利并不是属于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属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陶珏铭(一位现代战争评论家)
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很多人出于热情,做了不少勉强而为之的事情。结果失败。记得毛泽东在刘邓大军东渡黄河遇到困境的时刻。他并没有指示刘邓大军勇猛杀敌。而是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可见他把自己的生存和不失败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8、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本句出自《形篇》。(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个胜兵是指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看来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二者皆有。其意思大致就是‘胜兵’之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败兵’之军队被迫先行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的态势转向防守。修道保法的理解曹操说的还是很正确。先修不可胜之道。而再保法度。从商战、交友、竞技角度看就是要坚守一些不败的原则。锤炼一些实用的礼数和方法。
9、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yun,怒也)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本句出自第十二篇《火攻篇》。〔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这是典型的告诫‘感情用事’者的经典名句。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孙子从战争的严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出发,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本着安国全军的根本目的,以军事家应有的理智和应负的责任,提出上述重战、慎战、备战的理论。显然,这是一种冷静、理智、现实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战和穷兵黩武,把国家和人民拖入灾难的深渊,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战,寝兵偃武,使国家和人民丧失警惕,受祸于猝然之变。在孙武看来安定国家、保全军队是战争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因此,战争的最大效益莫过于安国全军。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君主和将领必须慎重处置。孙子的这种既慎战又重战的理论,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成为一切“善战者”必备的品格和条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样在商战、交友、竞技中都应当切记这个道理。
10、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这一句出自第十一篇《九地篇》。(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这里,“详”通“徉”,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之事,在于佯顺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一处,就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所谓的打胜仗的巧妙之处。《兵经百篇·顺》中也说:“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最经典的故事当属《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用的就是‘顺详敌意,并敌一向’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