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才女作家,创作了许多凄婉唯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尤以其对苍凉意境的追求最为人称道。
一、小说时代背景,渲染苍凉气氛
《半生缘》讲述了战乱年间旧上海几个年轻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中有爱情、亲情、友情,更有背叛、仇恨、妥协,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爱情小说。故事始于民国时期,到处充斥着战乱、争斗,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很多人为了生存纷纷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在脚下,去追求那种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也不例外,在时代的大潮下很难保有初心,他们渴望抗争又无能为力,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显示出了命运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苍凉。
故事的主角――顾家两姐妹有着迥异的性格,姐姐顾曼璐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做歌女,后又委身于富豪祝鸿才,婚后发现丈夫的花天酒地,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生子,让妹妹顾曼桢替自己生了孩子,因而牺牲了妹妹一生的幸福。妹妹顾曼桢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也有一个心仪的对象,然而在姐姐的阴谋下她无力反抗,被迫与姐夫生子,自己的爱情也就此葬送。姐姐的做法无疑是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失去了丈夫的庇护,顾家姐妹的命运无疑会更加悲惨,所以妹妹对姐姐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既恨姐姐的狠心,又对现实无可奈何,如果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爱情又该何去何从呢?张爱玲在叙述人物经历的时候,以时代背景为烘托,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最终的选择,用悲剧来引发人们的反思,张爱玲对苍凉意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抨击和不满,对人性的鞭笞和责问。
二、利用写作手法,营造苍凉意境
众所周知,不同的写作手法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如果单纯采用简单的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只会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张爱玲用了倒叙的方法,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运用第三人称的描述手法,使读者通过全能的视角感受到故事中真切的情感,被人物的一举一动所感染,为其命运的坎坷而担忧,从而产生苍凉之感。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使读者不知不觉的进入到书中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之相比,第三人称则会让读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读者也会更加深入的思考文章的内涵。
例如《半生缘》中,开篇提到与曼桢相识是多年前的往事,将我们从现代一下子带入了民国时期,虽与伊人相识相爱,却无缘相守,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在描写曼璐时,一边写着她的狠毒与无情,一边又表达了对她的深刻同情,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看着逐渐衰败的容颜,想要寻找一个坚实的后台,让自己的下半生不用再如此辛苦,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在丈夫面前强颜欢笑,勉强维持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甚至牺牲了一直维护的妹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张爱玲在书中用大量的文字和反讽、嘲弄的手法描述了曼璐的衣着、形态、心理,将民国时期女性独立生活的艰辛,被迫向生活妥协的无奈描写的淋漓尽致,文章中尽显苍凉意味。
三、小说主题,道尽苍凉
爱情是美好而又珍贵的感情,也是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很多人追求爱情,是在寻找心灵的港湾,有一个人始终站在自己旁边,肯定自己,追随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然而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物质保障,爱情就会像水中的浮萍,终将湮灭在现实的浪潮之中。在《半生缘》当中,曼桢在当时的背景下无法自立投降与现实,顾家母女为了现实将曼桢投入火坑,世均在等待中绝望,每个人心里都有爱,每个人都屈服于现实,所以爱情之星陨落在黑暗的现实当中,被世上的尘埃掩埋,这是何等的苍凉。
在张爱玲的作品当中,苍凉是最为常见的',几乎每个张爱玲苍凉的故事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不幸的女性主人公,她的作品中道出了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影响程度之深。她对苍凉意境的追求,也是对其自身悲天悯人的故事的一个包装,这样的创作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创作意图。张爱玲用文字谱曲苍凉,不禁让人想起那一曲二胡与钢琴合奏的《风居住的街道》,悲凉的风吹过沧桑的街道,怎一个苍凉了得。
四、结语
从《半生缘》中,我们看到了乱世之中小人物生存的不易,感受到了张爱玲小说中传达的苍凉意境,这与张爱玲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张爱玲的半生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尽了人间百态,她的小说都是她内心情感的释放。她用客观冷静的视角勾勒了苍凉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残忍,爱情的脆弱,生活的艰辛,她的作品是对社会、对人性的控诉,饱含着高度的哲学意境。
1、青春这东西,我们总是嫌他不够好又怕他走的太匆忙,害怕着,失落着,彷徨着,却又无比热爱着——《当我们的青春渐渐苍老》
2、世界太大诱惑太多,你觉得每一步都举步艰难,稍有不慎就掉入了各种纸醉金迷的陷阱,它们拉拽你侵蚀你最终吞没你。你沉沦迷失,你奋力挣扎,你疼痛割舍,却只是匆匆投入到下一场灾难,有时你觉得不会好了,你出不来也回不去了。那么,闭上眼,想一想,你第一次特别热爱自己和世界的那一刻。
3、我一定要变成更好的人,不为崇高的理想,不为舒适的生活,也不为那远方的诗意。只为你那一句我相信你可以。哪怕你有些漫不经心,哪怕你只是善意安慰,哪怕你可能说完就忘。但我不要辜负,我不准自己辜负。因为我永远忘不了,就在你说完这句话时,我难过得像是等候了千年。
4、除了梦想一无所有的我们,总是选择用苦中作乐与没心没肺去燃烧青春,挥霍时光,可尽管如此,它本身又是那么真实与纯粹,早已胜过一切的功名与荣耀。
5、我不怕成长,我只怕长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年少时的.选择总在不经意间发生,用来承担的却可能是很多年的漫长岁月。——《就像不曾被伤害过》
6、可我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跳进社会这个大染缸后谁又能真正幸免。——《当我们的青春渐渐苍老》
7、很多时候,岁月不予人蜕变,也不教人成长。它只是残酷地屹立在那里,让你在为了一碗涨价的盖浇饭抱怨时,在挤破头搭上一趟爆满的公交车害怕迟到时,在每月底坐立不安等着单薄的工资缴付房租水电时,看清楚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当我们的青春渐渐苍老》
8、第一次看彭湃的小说觉得很多负能量,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十分的黑暗,许多他的读者开始也纷纷接受不了这种剧情,但是后来慢慢回想里面的剧情,虽然很不想承认,社会上甚至我们身边确实偶尔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个社会存在了太多不稳定的因素了,其中最不稳定的就是人的心,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这才是最令我们所害怕的。
9、彭湃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是很到位,一些东西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挽救不回来的。他很正面的描写了现实和爱情的矛盾:“爱情和面包,你选哪个?”很多时候爱情是敌不过现实的,我们都必须承认这点,但是我们还是会为之奋斗,要的就是等到以后我们不会说出一句后悔。这样的小说看着会有很大的代入感,没有读文学大家的那种压迫感或者一些不明所以,仿佛这就是我们,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各种名著的读书笔记摘抄 篇1
昨天我又看了《平凡的世界》,又有了些新的想法。
我感觉孙少平只是孙少安的一个复制品,孙少安所生活的家庭属于贫困家庭,可是在那个时代家里所要的孩子注定了不止一个,对于孙少安的辍学也只有感到无奈与同情。他要开始负担这个家,可是他又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于是路遥老先生就让少平来替代他完成。
同样我也有理由相信田晓霞也是田润叶的替代品。孙少安与田润叶可算是青梅竹马,可是随着田润叶的继续求学,孙少安的回家务农,田孙两家的生活环境的悬殊越来越大,注定了他们不能够在一起。
可是我们的作者是有感情的,于是他就新创作了两个人来替他们完成。于是孙家无论如何都要供少平读书。即使随着情节的不得已发展(谁叫他们有一个太不成器的姐夫),孙少平不得以离开学校出去做工不过作者还在想办法让他能够留在城市(得到贵人办了城市户口)。
因为他不再愿意看到孙少平和田晓霞再次因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而分开。
可是事态的发展已超出了作者的设想,孙少平和田晓霞还是不能够在一起。可是啊我们不能够在看到一个悲哀的润叶啊。田晓霞也只好在一次出人意料的车祸中出人意料的解脱。
各种名著的读书笔记摘抄 篇2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ling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各种名著的读书笔记摘抄 篇3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起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各种名著的读书笔记摘抄 篇4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巨著。书中着重描写了我国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从形成、壮大至失败的全过程。
小说以太尉高俅为中心,刻画出了各个地区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和恶霸。比如:镇关西、蒋门神、西门庆等等……他们一个个面目狰狞,使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小说中还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
在梁山的108将中,我觉得最不完美的要数宋江了。如果他不去谋什么招安,而是去联合江南人马一起反抗昏帝,那么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天下的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在方腊与儿子方天定入刑场时,有一位诗人不仅发出了感叹:“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但我却觉得宋江的“善”并不是真“善”,与此相反,方腊的“恶”也不是真“恶”,而是为了打击昏庸无能的皇帝,为天下的老百姓造福!不知大家可有同感?
各种名著的读书笔记摘抄 篇5
七月流火的盛夏季节,我拜读了名气高扬的《红楼梦》后,心情却步入了寒风凛冽的严冬时节……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其中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被广为传诵;所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大量人物,形象丰满,风采各异。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人物之多、场面之盛,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