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商鞅大秦帝国名言 正文

商鞅大秦帝国名言

时间:2025-05-14 22:08:42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的确比历史上真正的商鞅更神化更无私更伟大了些,但无论是影视剧中被深入加工细致刻画的商鞅还是历史上那个没被艺术化而完全真实存在的商鞅,假如他活在当下,我想,他依然会一身正气带给国民正能量而受万民景仰,尽管历史上的商鞅在某些人的眼里也曾劣迹斑斑而受人诟病。

以一人的车裂(无论愿与不愿)来护卫新法去换得整个国家的富强之路,这样的商君,当下能有几人?!

每天看着一条条新闻里一个个巨贪被揪出来的时候,快慰之余也在想,这样的巨贪怎么如此之多,竟层出不穷,只因我泱泱大国人口众多?这样的巨贪怎么能够由小鱼小虾变成鲍鱼龙虾却才被人发现,难道他们是一夜暴富、一口就吃成了个胖子?这样的巨贪怎么在被揪出来之前却能够光环满身到处招摇而不被识破,是谁给了他们肥沃的土壤?假如商鞅活在当下,他会以什么样的法度对付这些家伙?他会让这些“硕鼠”如此肥硕如此众多后才下手吗?那些遍地都是的“次硕鼠”又该如何清理?

每天看着各种“圈”里那些被人捧大捧红的“二代”甚至“一代”们又爆出丑闻时,鄙夷之余也在想,“规则”这个词是何时前面被冠以“潜”这个字眼的。自从多了这个字眼,各行各业的蓝天白云也就云山雾罩了,难怪老天也不开眼,用“雾霾”来极力嘲讽并提醒那些能掌握规则的现代人,不要玷污了老祖宗们给后代们留下来的权力、自由和舞台。究竟是谁在利用人民给予的平台做着肮脏的交易:文艺圈里的被迫或主动“献身”,财经圈里的大利小权诱惑,评职圈里明知故设的高价造假

每天看着目不暇接的造假产品甚至伪劣食品被爆料时,担心之余还在想,在这样的时代得学多少知识才辨识真假,得有多少常识才能不会上当受骗。住在喧闹的楼群里,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好想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尽管那样会有很多不便,但那人生最重要的健康和安全可以得到保障,难道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吗?自从三鹿奶粉事件后,石家庄就再也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哪一次假冒伪劣的曝光里,少得了它的踪影,难道这座城市太大了?当然,走到别的城市,什么张家庄、李家庄、刘家庄也同样是天下乌鸦。那么多国民的良心啊,竟然真的大大的坏了,而且是坏透了。假如商鞅活在当下,他会以什么样的法度对付这些屡禁不止的造假?仅靠道德呼吁和挠痒痒似地罚款恐怕商鞅是不干的,恐怕商鞅还要变法,他肯定明晓仅靠“人性”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活在当下,对比战国时期的商君思想,总感觉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似乎也丢掉了某些有价值的思想。那些看似过时了的东西,似乎又开始轮回了,就象鲁迅先生怒骂的某些国民,在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后,又开始回归人自私的劣根性上来了。

商鞅变法的内容尽管严厉得有些过分,但看看他当初想达到目的后我们仍然会感叹,他的思想对我们的今天多么的有价值——“官吏不敢为非作歹,普通人不敢犯法,将士不惜生命去打仗,百姓努力耕织。如此,秦国富强的日子就不远了。”

我们深思后是否会汗颜?我们的'官吏有多少仍在为非作歹?我们普通人有多少还在挑战国法?我们的百姓还有多少在努力耕织?商人富得很霸道,艺人红得满天飞,而一般科研人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尊严在国人心中恰似“蜀道难”,囊中羞涩的他们除了精神上的奉献就剩下了物质上的步履维艰,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与世界接轨了吗?

假如商鞅活在当下,他还会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如果改革还是像当年一样,会触犯当今“贵族”的利益,他也会不改初衷,即使再来一个车裂,也只会在肉体上肢解,而他的精神和意志,是多少匹马都车裂不散的。

几千年前的嬴渠梁需要商鞅,他很幸运,求贤令后他得到了与他肝胆相照相伴一生打赢天下的商鞅;而我们的当下,新时代更需要商鞅,只有法律惩罚的力度大一些再大一些,才能震慑那些贪官、奸商还有那些刁钻势力的国民和丧尽天良的造假者。

商君,是你出生的过早,还是我们出生的太晚?世事轮回,新的世纪,新的国民,仍在呼唤那个为了国家真正走向富强而铁骨铮铮的你——伟大而有魄力的商君……

愿商君们应时而生!

★兵马俑名重当世也不是靠名人名言捧起来的,八千陶俑组成了古代严密的军阵,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长城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国"马上得天下"的风貌。目前按发掘的顺序编为一、二、三号坑,三坑成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则达5万多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位冠三坑之首。东西长250米,南北宽62米,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出土陶俑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由步兵,车兵组成矩形方队。东西向地排列三排着战袍的武士俑,每排68人,共计204人,是方阵的前军。南北过道内分别站着一列西向外面的武士俑,组成方阵的侧翼。坑西端也是一个南北的敞廊,并排有三排武士俑,其中一列面西而立,是方阵的后卫。坑中间则排列38路车、步兵相间的面东的纵队是军阵的主体,武士俑着战袍铠甲,按古代战车上每车配三名甲士,中为驭手,左边军士持弓,右边军士持矛,步兵跟在车后,隶属于战车,类似现代步兵跟在坦克和装甲车后冲锋一样。一号坑车后有80人到100多人甚至200多人,是方阵中主力军。

★一片残瓦断垣,被覆盖在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之下,一页发黄的历史,呈现出了溜光异彩的魅力,经过楚军冲天大火的洗礼、舔血抚痕的兵马俑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走出黄土,熠熠生辉地复活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

★看着那一个个孔武有力的典型的陕西人外貌的秦军将士,看着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浴大旗、仿佛听到北风潇潇战马嘶,就觉得这一辆辆精制的马车、这一个个强壮有力的将士,浩浩荡荡的从公元前出发,穿过历朝历代的关隘,浴血奋战、风尘仆仆、兢兢业业,一直走到现在,然而又在突然间,鼓角无声,天地缄言,硝烟渐散,血雨腥风之后,古战场挺立着引起全世界千古惊叹的奇迹!

★望着那一尊尊默然挺立的俑人,我想,这其实就是一个个血肉之驱,黄土窑里有他们的白发父母,阡陌陇上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出发的前夜,他们是怎样撕心裂肺的和家人告别的呢?跪地磕头?抱头痛哭?一揖三别?那时候还没有人为他们写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当他们踏上艰难的征战之路,内心有什么感受?身处群雄逐鹿、穷兵黩武的时代,感叹自己的无奈了吗?他们是想尽赤子之心为家人免除一份劳役、还是想尽匹夫之责为皇家挣的一分厚土?他们经过怎样的心里蜕变,割断了那系在黄土地上红高粱中的心,用那双本应该扶梨握锄的手去向同样是炎黄子孙的人们挥剑舞戢的?他们经过了什么样的战争和厮杀?他们是如何从刀光箭影中幸存下来的?

★兵马俑坑位于秦皇陵东南大约5公里处,共有三个俑坑,总共面积仅占秦皇陵的三十分之一,然而就是这三十分之一,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所在,自己都不曾想有一天会站在这里。有人说:不上长城不算到北京,不去兵马俑不算到中国,后一句可能是针对国外游客来说吧,也是站在世界这一高度来看的,由此可见兵马俑的整体历史价值及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兵马俑的制作,均是按照实际将士和陶俑一比一的比例制作的,看那卓绝的雕塑、高超的彩绘艺术,写实主义的手法,甚至超过了此后的几个封建王朝。陶俑兵阵之外,还有陶车马、铜车马、石质甲胄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看眼前形态各异的将士,虽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兵阵阵法严谨,战袍俑、跪射俑、甲士、将军等级森严,发型装束、仪态气质各不相同,虽然在地下尘封了两千年,仍然气宇不凡。一号坑最大,气势恢宏,让人感叹,看那一排排兵阵里的将士战马,似乎还能听到来自两千年以前战场上隆隆的车马声、横戈跃马的厮杀声,站在360度的圆形大屏幕里这种感觉尤为突出,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斩将搴旗的杀场上。

★陶俑挖出的时候,还是丰富的彩绘,颜色很鲜艳,但是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太差,没有保护措施,陶俑表面的彩绘遇到空气,不到两个小时,就氧化变成了灰白色。到现在,针对陶俑这个情况的保护措施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一直都没有挖掘2、3号俑坑。

★一号坑是最具有震撼力的,一进坑门,迎面便似有一股杀伐之气。上千个步兵俑纵队横队排列整齐,大部份为步兵,只有少部分牵马的。俱是手握兵器,整装待发。上千个陶俑面貌神态各不相同,服装头饰随身份不同各不相同,有似乎只有十几岁的稚嫩士兵,也有年老的将军。据说刚出土时,这些陶俑是彩色的,色彩非常逼真,但是一出土,接触到空气,便很快风化了,现在看到的,已经完全是黄土的颜色了。很难想像这只是陶俑,似乎就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支军队,突然遭遇重大变故被冻结于此,一直尘埋地下而已。也不知道这人来人往的游客是否会惊了他们的梦,是否会损害他们守护秦始皇陵的职责,这两千年后不熟悉的一切是否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不适应,当夜深人静,游人散尽时,他们是否也会轻声交谈他们今日的困惑。

★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好像他们原本在地下存活了二千多年,突然被我们挖出来毁了他们的生命似的,看着让人心生怜悯,又对那未发掘的部分充满神秘的想像。

★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马车后面是几个的将军俑,头饰和服装都不一样,神态比较安祥。

★骊山下,渭水边,座落在古城西安30公里以外的.兵马俑,其实是秦始皇陵这一庞大的地下宫殿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陪葬坑,这位中国历史上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始皇,其活着时扫六合,雄霸天下,死后也把叱咤风云的气势带进了冥冥世界,本以为传万世的大秦帝国,不曾想15年就烟飞云散,而耗时40年,百万之众修建的皇陵,却在公元1974年,被几个村民打水井而无意中发现,历史就是这样在必然和偶然中转化,没有事物的永远,只有灵魂的永恒。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我站在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成长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我被这场景所震撼,就象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刀枪血影,旌旗猎猎。历史的画面一幕幕从眼前闪现,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舍身取义的荆柯,就算杀了秦皇,怎么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又怎能以一已之力挡得住这滚滚洪流。

★走在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沸腾,头上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人拼杀疆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二号坑从它的布局看,成曲尺形,有6000平方米,由战车、骑兵为主,一千多个陶俑组成的四个混合阵队。放眼望去,个个免盔束发,挽弓挎箭,威风凛凛。从军事角度观察,这里是秦军的精华部分,是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军阵。从穿着上明显可区别出将军俑和士兵俑,特别是跪射俑,让人联想到秦军箭锋的强大威力,难怪六国合纵也抗不住秦军的冲击。这支商鞅变法后突飞猛进的军队,强调了军功是平民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于是其战斗力倍增,加之率先改革了军事设备,铁器代替了笨重的铜器,使其兵刃灵活和轻巧但不失杀气。六国的泯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改变历史链接的变化,影响了千年的华夏进程和发展。

★三号坑成凹字形布局,占地有520平方米,陶俑少而精,经专家考证和讲解员介绍,这里是秦军的指挥系统,是秦军的灵魂所在,是一代代秦军将领的缩影。我无法想象长平之战后,由这里发出了惨无人道的活埋指令,四十万赵国降卒硬是活生生地被活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悲剧,秦朝被后人称为暴秦,是不无道理的。也许因为过份追求暴力,物极必反,这个显赫一时的帝国,它只有15年的生命力,而经不起一个普通百姓的一声呐喊,就轰然倒地。

话剧演员出身的王志飞台词功底十分深厚,对台词的处理方式也令许多观众为之着迷,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剧本更是字字千钧,句句经典,好剧本遇上好演员,让这些台词产生了触动人心的力量,也让商鞅这个艺术形象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商鞅的台词更是在网络间竞相传颂。

商鞅台词之忠肝义胆:盟誓

“我不识君,君不识我,君之热血,殷殷荐我。”

这是剧中商鞅在一位舍生义士墓前的祭拜之辞。虽然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中国古人仗义死节的壮烈精神,但依然被这样的人格力量深深感动。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这是剧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打动观众的一句台词,商鞅和秦孝公的盟誓,让两个伟大的政治家紧紧结合在一起,正是他们生死相扶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让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大的道路,也成就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君臣佳话。

商鞅台词之胸怀天下:信念

“卫鞅之志,为天下立制,为万民立法,绝不为自己安身立命谋职谋路。”

商鞅在游走列国的时候,见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受到秦公吞吐八荒的志向感染,决心到秦国一展所学。但同时,他拒绝了与秦孝公渊源颇深的百里老人的举荐信,坚持靠自己的实力接受考核。这种不求安身立命,一心胸怀天下的大公无私之心,既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也符合中国治学治国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商鞅台词之舍生取义:殉道

“春秋以来,名士以全身自保为功业至上者,不乏其人。然而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为国家流血,自然也包括我卫鞅的鲜血……鞅之生命,鞅之归宿,永远与秦国新法同在!”

在面对老世族势力复仇,秦国新法面临存亡考验的时刻,商鞅没有选择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决心以死护法,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平复世族仇恨,以换取秦国法治的延续。当生命与信仰不可得兼的时候,商鞅选择了信仰,让法治精神植根于秦国大地,完成了一代法家巨匠的最后使命。

商鞅台词之哲学解读:棋道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最终,造物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更是天道人道。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商鞅是一个政治家,但是他的围棋造诣非常深厚,棋道高远、无人可及,他关于棋道的一段论述,于方寸之间见天地大道,可谓格局开阔,气魄宏大。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百家争鸣时代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