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2、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3、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的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4、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5、先见之明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在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时,一次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贬到河北做军师。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要对您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雄材伟略,一听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饭。饭后,他清退左右,对我说:“我观公满面是善变骨相,您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罗人材,否则很难应付突发事件。
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让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当时一见这种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杀他,谁求情也听不进去。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却勇敢地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而杀守边的将士,若如此,谁还肯为国效力呢?
看完谏帖,我心中暗想: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便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后来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气概。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这儿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啊。” 我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如今才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6、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了战事,大将刘平阵亡。朝野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导致刘平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诛杀刘平的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仁宗把各路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办理此事。
吕夷简说:“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举,为了能职得其人,当规定: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其职者,与监督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请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无不称赞吕夷简的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的监军依然还在。全部撤掉他们,必生怨言,若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撤掉他们找口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
7、以诚相待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时,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内称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对她不尊敬,还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淡淡地说:“领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面见皇上,说:“我不敢惊动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过目,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韩琦接着说:“皇上能有今日,全赖慈寿太后之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相国明示。”韩琦说:“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颌首称是,依言而行。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融洽,没有人看得出她们原先曾有过矛盾。
宋朝兴盛的年代,贤德的宰相能够为国尽力者,都是能当面谈问题。因为宰相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讲出肺腑之言,所以虽说是皇宫内部的一些不好公开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8、不拒而绝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意欲勤王救驾。大臣朱胜非为防苗、刘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的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秘书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办理。苗刘二人听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日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朱胜非默思良久,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
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9、欲抑先扬
明朝庄浪地方部落拭挫鲁麟,本为守甘肃的副将,他向朝廷要求当大将而没被获准。便依仗自己部落强大,向朝廷发威,以孩子幼小为由而擅离职守,自行回庄浪部落。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有人主张封他为大将,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给他封地。惟有尚书刘大夏说:“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他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他又没有犯罪。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庭的威严。”
此时上策是暂时搁置,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愧惭,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情的趋势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发展。
不久,鲁麟自觉没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10、以退为进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后被王守仁平定,捕获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当时适逢武宗南巡,驻跸留都。中官便让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亲征时再把他擒获,并私派两名宦官到浙省传达命令。
王守仁闻讯大怒,严辞厉责中官的这种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亏,此事也就作罢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后听说朝廷的大军亲征,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的罪责。意想乘机诬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据为己有。
王守仁与张勇商量决定:先把宸濠交给了张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请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修养。
张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11、速遣皇舟
明朝武宗年间,汪应轸出任泗州太守。武宗决定到南方巡视,驿站的使者骑马沿途报告皇帝即将到达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强索民财以为迎接皇上的费用。
独有汪应轸沉着冷静,他托说:“皇帝巡视没有准确的日子,匆匆忙忙作准备,官差役吏四处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压百姓。倘若费用都收集齐了,而皇帝不来,怎么办呢?”
在皇帝巡视的路上,宫廷使者络绎不绝,对沿途任意敲诈勒索。皇帝到达泗州时,汪应轸率领百余名壮士,排列在龙船旁边,大声欢呼。宫廷使者正为不能下水勒船而颓丧,汪应轸便指挥人们急速拉船前行,倾刻之间,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后,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敛迹速去,绝无人敢肆意横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颂其德。
12、两手准备
明世宗皇帝准备巡检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则南京就得准备楼船供皇帝使用。准备了楼船,要是皇上改变了路线,就白白浪费了官府的银钱。如果不准备,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书周用问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办法,沈主事说:“把船商们召集来,让他们准备好木材在龙江关等候,派快驿使侦察皇上所行的路线,算出到达的日子来,到时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钱归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给商人,这事不难办。
后来,皇上果然走陆路,南京的船也就没有造。
13、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1。多谋善断 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2。多谋善虑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3。发短心长 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4。满腹经纶 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5。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6。心长发短 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7。勇而无谋 谋:计谋。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8。智勇双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9。草船借箭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0。殚谋戮力 竭尽智谋和精力。
11。计穷智短 计:计谋;穷:尽;智:智谋;短:缺少。计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够用了。形容已经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12。力屈计穷 屈:穷尽。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13。妙算神机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14。谋臣如雨 形容智谋之士极多。
15。挈瓶之智 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16。孙庞斗智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17。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18。大展宏图 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19。宏才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20。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21。大谋不谋 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22。伏龙凤雏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23。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24。六出奇计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26。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27。雄才大略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28。持久之计 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长久的打算或谋略。
29。谋如涌泉 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30。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31。神谟庙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32。文经武略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33。雄材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34。熊韬豹略 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35。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36。做张做智 张:模样;智:灵智。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37。足智多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38。智周万物 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39。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解释〗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4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41。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解释〗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42。智圆行方 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43。智勇双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44。智勇兼全 同“智勇双全”。
45。智小言大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46。智小谋大 谓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
47。智穷才尽 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48。智均力敌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宣和书谱·行书二·虞世南》:“[虞世南]当时与欧阳询皆以书。
49。智尽能索 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
50。智昏菽麦 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51。智藏瘝在 〖解释〗指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
52。运智铺谋 运用计谋。
53。予智予雄 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54。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55。研精毕智 犹研精竭虑。
56。袭人故智 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57。舞文饰智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58。停留长智 指事情耽搁久了,就会想出主意来。
59。韬迹隐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60。饰智矜愚 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61。使智使勇 使:用。用人所长,以收其功。
62。识明智审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63。失张失智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64。上智下愚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65。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6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67。人穷智短 指人穷了,言行也就显得笨拙不聪明。
68。人贫智短 〖解释〗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穷智短”。
69。人急智生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70。全智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71。全能全智 见“全智全能”。
72。情急智生 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应变的好办法。
73。弃智遗身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74。利令智昏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75。绝圣弃智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76。矜智负能 矜:夸耀。夸耀智能和才能。
77。矜愚饰智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78。竭忠尽智 〖解释〗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79。竭智尽忠 竭:尽。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80。竭智尽力 用尽智慧和力量。
81。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82。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83。计穷智极 见“计穷虑极”。
84。急中生智 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
85。极智穷思 竭尽才智和思虑。
86。灰身泯智 见“灰身灭智”。
87。灰身灭智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88。豪取智笼 犹言巧取豪夺。
89。殚智竭力 殚:竭尽。用尽智能和力量。
90。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兵以诈立】:兵:兵器,指用兵。用兵打仗要用谋略来诱骗敌人而取得成功。
【不世之略】: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略:谋略。人间不常有的谋略。
【策无遗算】: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持久之计】: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长久的打算或谋略。
【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大展宏图】: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胆略兼人】:胆略:勇气和智谋;兼:加倍;兼人:超过别人。形容胆量和谋略胜过常人。
【登龙有术】:登龙:登龙门;有术:有谋略,有飞黄腾达,致身显贵的谋术。即有一套钻营高升的本领。
【肺肝如见】:肺肝:指内心思想或打算;如见:象看到一样。象看到内心打算一样。比喻心思和谋略全部被别人看出。
【腹中兵甲】: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腹中甲兵】: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
【宏才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宏材大略】:杰出的才能和谋略。同“宏才大略”。
【鸿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将在谋不在勇】:谋:谋略;勇:勇猛。作为将帅,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谋略。
【廓开大计】:廓开:阐述,发挥。阐发远大的谋略。
【临机制胜】:临到机会来时能以谋略取胜。形容机灵聪慧。
【六出奇计】: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略不世出】:略:计划,谋略;世:时代。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庙胜之策】: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庙算神谟】:比喻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明明庙谟】:谟:计策;庙谟:朝廷的谋略。非常明显的国家大计。
【谋如泉涌】: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谋如涌泉】: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深谋远猷】:谋:计划;猷:谋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神谟庙算】: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神谟远算】: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同“神谟庙算”。
【文经武略】: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文韬武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韬武韬】:韬:古代兵书《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指文武两方面的谋略。
【胸罗锦绣】:比喻人富有文才或谋略。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雄才伟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雄才远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长远的谋略。
【雄材大略】: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雄材伟略】:略:计谋。非常杰出的才能,远大的谋略。
【熊韬豹略】: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袖里玄机】:玄机:道家所谓的奥秘。袖里藏有奥妙的道理。指暗中采用的玄妙谋略。
【玄谋庙算】:玄谋:神妙的计策;庙算:庙堂上的筹划。指朝廷的重大决策和谋略。
【诒厥之谋】:诒:通“贻”,遗留;厥:其。留下安定天下的谋略。
【英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首:第一。指挥军队作战的法则,应把研究各种情况,制定谋略作为首先加以考虑的事情。
【用计铺谋】:用计策,设谋略。
【用智铺谋】: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战略战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
【长筭远略】:筭:通“算”。长远的计划、谋略。
【折冲千里】:折冲:指抵御敌人。指在远离沙场的庙堂上以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常用以形容高明的外交才干或在外交争端中取得胜利。
【折冲万里】:折冲:指抵御敌人。指在远离沙场的庙堂上以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常用以形容高明的外交才干或在外交争端中取得胜利。
【至知不谋】:至知:极聪明的人;谋:谋略,计谋。极聪明的人可以不用谋虑。
【智名勇功】:有谋略、有胆量和功夫。形容人文武兼备。
【忠言奇谋】:忠诚的进言,出众的谋略。
【佐国之谋】:佐:协助;谋:谋略。协助治国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