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孙权读书学习的名言 正文

关于孙权读书学习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05:03:00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辞、乃、孤”等常用文言词语。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

3、 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学法指导: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一、课前检测:

1、文学常识:

①《资治通鉴》是 主持编

②司马光,字 ,陕州夏县人, (朝代) 家 家。

用一句话评价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

1、朗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

2、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用一句话

4、诵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

(分角色朗读)

三、合作学习: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 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学习本后我们会想到《伤仲永》一文,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

资料积累:

⒈文学常识: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人物:

孙权:

吴国大帝。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

孙权的历史评价:◆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史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

周瑜[(175-210),字公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4.典故:

悬梁刺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典 故】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出 处】 “

【典 故】:“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怎样制定《孙权劝学》的学案呢?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

【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

《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 主持编纂的 体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 (朝代) 、 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

③当涂: ④辞:

⑤治经: ⑥ 邪:

⑦ 涉猎: 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 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 ⒀蒙乃始就学: 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二)、二读──理解大意

小组活动:

1、 结合课前导学,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

2、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将疑难词句的解释讨论解决。

友情提示:①疏通文意时要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会圈点勾画。

②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三)三读──朗读竞赛

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内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

展示交流:

【温馨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在上述基础上,小组内先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现代文表演人物对话。小组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比比看哪组表现得好。

(四)品读──合作探究

1、轻声朗读,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

①(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 。劝的语言是: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 。

②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呢?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讨论、模仿:

B、人物形象点拨: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A、讨论、模仿: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

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学会逐步深入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人物形象这种学习方法。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前后的变化,请大家找出并解释。

5、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的学习,最终让同僚刮目相待,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6、积累延伸:

①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②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分享了《孙权劝学》学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1、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 ) 邪( ) 涉( )

猎( ) 孰( ) 遂( )

2、解词。

多务:

治经:

博士:

往事:

若:

见事:

二、理解探究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由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肃遂辞蒙母。

③但当涉猎。 ④及鲁肃过寻阳

3、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③非复吴下阿蒙。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合作释疑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 。

5、本文主要是通过 来表现人物,还运用了 描写。

四、课内精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2、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4、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略)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尔

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4、关于学习、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你能任写两句吗?

答案:

15课

理解探究

1、《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2、①当道,当权 ②于是 ③粗略地阅读④到了……的时候 到 3、①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②古时王侯的自称。③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④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合作释疑

4、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5、对话 侧面。

课内精读

1、“初”到“蒙乃始就学”为第一层,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第二层为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②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需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拓展迁移

1、①迟、晚 ②怎么

2、①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②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③只是应该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4、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学习总结: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