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南辕北辙说了一句名言 正文

南辕北辙说了一句名言

时间:2025-04-25 17:36:52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一文,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一文,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南辕北辙》一文一课教学反思

有幸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 建立大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一、字词擂台。(19分)

1.读下面的词语,每组全对的打“√”,有错的打“×”。(2分)

a. 静谧 赏赐 精兵间政 落荒而逃 触类旁通 ( )

b. 抽噎 名誉 积劳成疾 司空见惯 革故鼎新 ( )

c. 咳嗽 厨房 蜂拥而至 囫囵吞枣 寝不安席 ( )

d. 鼎盛 书藉 纷至踏来 竭泽而渔 脍炙人口 ( )

2.灵活运用课内课外的积累,根据要求填空。(2分)

(1)“唐国强、邓亚萍、杨澜”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这三个人的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列依次为 ,按音序排列依次为 。

3.我能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2分)

( )疾病 ( )知识 ( )信息 ( )文明

4.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像 、 、 等带有“龙”字的成语,都表示赞颂和祝福。(3分)

5.判断题,说法对的打“√”,错的打“×”。(4分)

(1)“爷爷的腰板还比较结实”和“这塑料袋一点都不结实”中的“结实”意思一样。( )

(2)“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所表达出的情感色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用。 ( )

(3)“鹿”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比”部。 ( )

(4) 我国成语大都有丰富的内涵,下面的成语就是谈的用兵之法。 ( )

围魏救赵 暗渡陈仓 釜底抽薪 金蝉脱壳

6.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下面是根据“马”的比喻义所填的成语,错的两项是( )。(2分)

①粗略的看(走马观花) ②走在前列(一马平川)

③非常危险(盲人瞎马) ④随便走走(快马加鞭)

7.抓住加点的词语分析句意,然后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字的词。(4分)

(1)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年味变得( )了。

(2)种树人十几天才来一次——种树人来得( )。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日子过得( )。

(4)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提炼得( )。

二、积累运用。(26分)

1. 展开想像写一写。这是一枚特种邮票,从邮票图案中,我读出了很多:

读出了 ,

读出了 ,

还读出了 。(3分)

2.综合改错。(两个错别字,两处语病)(4分)

体操运动员丘索金娜的儿子阿廖沙被诊断患上白血病。支付儿子昂贵的医药费,她毅然绝然地选择复出,并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争取赢得奖金的机会。这位本来专功跳马项目的选手,从26岁起努力使自己变成了全能形运动员。

3.课文传真。(10分)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字中有“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几乎是 的人。”朗读着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作者对 之情;文字中有“画”:“你好,清凉的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 !你吟诵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回味这些句子,我想给这幅画面配上一个标题《 》;文字中有“理”:“如果无法在这种 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 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咀嚼着这些句子,我想到了一句名言: ;

文字中有“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品味着这些句子,感叹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这是一种 的境界啊!

4.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练,含意深邃,韵味无穷,令人百读不厌。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起哪首古诗?请选择其中的句子写下来。(6分)

慈母情深:

节日习俗:

人才发展:

豪情壮志:

5. 古文今读。(3分)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三、阅读冲浪。(25分)

(一)一年之后

1.老者在树上钉钉子有什么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3分)

2. 与漫画中的老者所犯的错误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1分)

a.杞人忧天 b.守株待兔 c.刻舟求剑 d.南辕北辙

3. 时间是无影无踪的东西,作者是怎么通过漫画让我们感受一年之后这一时间的变化的?(2分)

(二)蝴蝶的家

我常想:雷雨天的时候,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水淋淋的,到处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她们都躲在哪里呢?她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她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 一点水都不能玷污 她们是那样的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她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当天上下雨的时候,她们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他们的家在哪里呢?人们家的屋檐下从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落;园里的花是她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就已经被雨点打得发抖了,怎能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 第一自然段“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这里的“难为”具体指 。(1分)

2. 给划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3. 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选两项。( )(2分)

a.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b.运用排比、反复 c.细致的想象 d.运用对比

4. 你体会到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 (2分)

《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下面是金刚经偈颂,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佛告须菩提,菩萨应如是;

如理作观察,降伏其妄心。

所有众生类,若卵生胎生;

若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

若有想无想,非有非无想;

我皆令无余,涅槃灭度之。

如是灭度者,虽无量无边;

实无有涅槃,众生能入者。

若菩萨有相,我相及人相;

众生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众生诸品类,各自因缘生;

或胎卵湿化,或有无色想。

无非生灭相,须臾不可住;

所谓菩萨者,实无有菩萨。

所度和能度,亦是名言相;

世界大幻化,焉有一法实?

人我及众生,如云卷云舒;

愚者不能了,如声必应响。

不能自由者,如影而随形;

智者了之者,不为梦所惑。

无始劫以来,一念心妄故;

生死之瀑流,由此不停流。

习气引发业,如飓风卷物;

飓风若不息,烦恼业不断。

有漏因之生,苦果因之受;

同病相怜者,及时猛回头。

趁飓风略息,作福慧资粮;

聚沙而成塔;集腋而成裘。

净业种子聚,渐出生死流;

养大乘种姓,成大菩提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往生净土

本经是诸佛的心髓,三乘圣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论修持哪一种法门皆应闻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续中的恶见,树立正见奠定坚固的基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因为大般若空性的正见是大小乘显蜜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可知依此经修持极为殊胜,尤为忏罪、往生之最胜法。

唐朝鄜州宝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