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伊本·加比洛尔)
●对同时代的人的批评不叫批评,叫交谈(勒梅特)
●敢于在杰作堆里问津的才是好批评家(法朗士)
●批评家是预料奇迹的人(亨尼克)
●巧妙地置疑是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重要特征(拉·洛詹尔)
●批评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
●批评没有能力达到艺术的高度。艺术进入了一定高度,除了它自己,其他表现形式都无法企及的境界(杰依·查普曼)
●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威廉·詹姆斯)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歌德)
●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托马斯·哈代)
㈠、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㈡、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
A、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
B、我觉得一些“幽默故事”也可作为我们的读物;
C、我们还可以上网阅读,读同龄人的一些著作,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提示这是一个好去处,但同时介绍一些注意点)
D、我觉得一些好的《习作选》也可成为我们的读物。
………………………………………………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1、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2、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
3、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
6、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
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8、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9、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
10、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11、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1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1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15、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16、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17、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柴静
18、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1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0、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21、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