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2、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1、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14、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15、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
16、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17、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18、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1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2、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5、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26、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2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28、物极则反,器满则倾。名人名言 www.51Flash.Com
29、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
30、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
31、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32、举大事者不顾家
33、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34、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35、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36、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37、无赏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
38、军无赏,士不往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
41、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42、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3、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44、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45、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46、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47、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48、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49、忍小忿而存大信
50、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5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3、生乃与哙等为伍
54、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5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6、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57、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58、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59、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弟子规》确有深意含焉,倘能自小敬学之、实践之,则必能渐臻于圣贤之境。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说,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但有良莠之别。民营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称股东文化。有人形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企业文化影响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对企业经营结果息息相关。在餐饮企业里,有管理者轻视企业文化建设,有的将其理解为规章制度,有的将其化解为唱店歌,跳集体舞。这样的理解都是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曲解和偏见。
企业文化一词是舶来品,企业文化所提倡的精神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并有详细论述,《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的意思包括: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三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在企业管理中“弟子”一词可以理解为全体员工。“规”的意思是规范。
《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企业的大智慧。《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大智慧泛指企业管理之道,“道”所阐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相比道的大智慧,术所传授的是小聪明。所以说,道是“树根”,是企业管理中的灵魂;术是树枝,是道的具体应用。如果忽视道,一味地沉溺在术中,就会企业变成无根之花,企业经营的结果肯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曾见过不少老板谈起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头头是道,但对《弟子规》之类阐述企业管理之道的书籍,知之者甚少。
企业与员工
《弟子规》在开篇中就提出了创办企业的要领,写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是《弟子规》里《信》篇开头的四句话。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这六个字确立的是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这也是作为餐饮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纲要之一。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说过: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餐饮企业老板能诚信对待员工,员工才能诚信对待客人。如果你的企业业绩不佳,最好从老板的诚信,是否存在“诈与妄”行为去考究。
企业是员工的另一个家。若将“企”字分解,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汉字的笔画字型很有讲究,企字应该理解为,企业无人则止。“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板爱员工,员工爱企业,开心工作,肯定会收到“天同覆,地同载”,业绩倍增的.效果。老板若不能诚信待员工,员工就会将纠结心情转嫁给客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用更浅近的话说,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业文化,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将员工称之为“伙伴”,员工将企业称为“咱家”。两个简单名称改变,足以揭示企业成功之道。
根据马斯洛学说,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五层需求,其中就有被尊重的需求在内。企业从尊重爱护员工做起,培养员工之间的关爱、协调、互助,员工爱企业,从而自发地共同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却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里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如今每个餐饮企业都能拿出来厚厚的规章制度,再看企业效益很是一般般的,甚者亏损或倒闭。
虽有厚厚的规章制度,企业却漏洞百出,问题多多。规章制度如此多的企业为何效益仍不理想?是执行问题?还是这些规章制度束缚了员工的思维?那么,企业是否需要这些多的规章制度?看似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否就能提高企业效益?是否能完全杜绝企业出现滴、跑、冒、漏、浪费等诸多管理漏洞?
我们在国学里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国学里说的是都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经验。所谓历史,概括起来不过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历史记载不外人和事。企业管理内容看似千头万绪,归纳起来也无非就是人和事。
古人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深浅。”宇宙中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太多的不同。只是人们的思维感受的不同,由此产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态。
说到规章制度,应该涵盖在国学的“礼”中,礼包括了一切的规章制度,人们普遍认为,有礼就有了规矩,就能约束企业员工一切行为,企业效益肯定理想。但在实践中却发现,规章制度过多,也会出毛病的,会使人懒惰、推诿、逃避责任。
笔者在多家企业担任要职时,都是悄然地推行着无规章制度的管理,结果企业营业额成倍地增长,利润大幅增加,员工的工资也得到大幅提高,股东和员工都满意。
需要说明的是,无规章制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无中求有”,用“弟子规”来约束人们的思维模式,管理者的工作重点首先放在以身作则上,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处处讲修养、讲职业道德、求真知学问方面去。这样一来,员工素质普遍提高了,就会时时处处地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与企业同苦同乐,企业效益能不好吗?!
所以说,规章制度的有与无,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学里所提到的那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弟子规》与管理者素质
《弟子规》将心性、言行具体化,仅用了113句话扼要地列出了领导者在管理、沟通、战略上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和基本的言行规范。“凡是人,皆须爱”、“凡出言,信为先”、“凡取与,贵分晓”、“将加人,先问己”……这些都引导投资者、管理者做是一个仁爱、诚信、道义之人。
不少餐饮企业存在的问题看似多多,很多老板认为,企业问题出在企业内部上下沟通困难,规章制度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很多规章制度不见效果。很多企业是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稍严重的就记过扣奖金,直至炒鱿鱼。《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就需要老板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改变重菜品,轻人品;重硬件,轻软件;重亲朋,轻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沟通管理环节,部门间合作问题一定要互相沟通商量,要将企业视为一个家庭,将同事视为兄弟至亲。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与谁沟通?何时沟通?在哪沟通?沟通内容?这些都需要事先有个计划安排,沟通后要及时总结和记录。这样做,才能提高沟通艺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弟子规》与生财之道
《弟子规》还提到“凡取与,贵分晓”,深刻揭示了企业生财之道。企业创办宗旨是获取最大利润,为人类造福。但如何“取”利?怎样“取”利?是“取”眼下之小利,还是谋长远之大利?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人们的心态大相径庭。有的餐饮企业只顾眼前小利,购入“地沟油”、“吊白块”面粉、火碱“海鲜”等食材,给消费者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与”,可以理解为投资管理。企业获利之后,如果运用资金,是用于员工素质提高,加强软实力建设投入;还是不顾自身能力如何,极度扩张,盲目膨胀?前不久,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谈到企业是做钻石,还是做面包?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应该把资金用于将自己企业打造成“钻石”方面去,不要将企业做成“面包”。细究下,我们不少餐饮企业高管缺乏系统培训,思维模式固化,导致企业急功近利,据统计,我国餐饮企业平均寿命已由十五年前的2.9年,下降到2.3年,这个数字的变化,值得引起餐饮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重视。迄今为止,国内餐饮企业缺少品牌,那些号称品牌企业,其实不过区域性著名商标。从著名商标升华到品牌,其间可谓路之遥遥。
“将加人,先问己”,说的是餐饮企业老板和高管,在实施企业管理时,以“以人为本”,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餐饮企业视员工为自家人,充分授权,提倡自觉管理,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即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情感归属、安全感和尊敬,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很多企业员工见到老板总是战战兢兢,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辩;企业对员工只讲金钱、制度、处罚;同事如敌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败俱伤。《弟子规》强调关爱上行下效,和睦融洽,员工老板如兄似友,畅所欲言;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互补优劣,共赢太平。
在实施员工管理实践中,应该看到,员工总是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中。拙劣的管理就是阻碍了这个过程,使人的性格不能走向成熟。良好的管理则是促进这个过程,具体办法就是让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即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员。从而加强员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员工的自我智慧和自我控制,这样才符合《弟子规》的基础性内容。
当我们餐饮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依循《弟子规》一步步学习执行时,你所领导管理的企业会慢慢变得和睦融洽。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同行之间,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双赢的心态也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相信依托《弟子规》,你所管理的企业会从人的心性本质考虑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具体而微管理的实践,显示了传统国学强大的生命力。
【《资治通鉴》其书】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书,他尤其喜欢《资治通鉴》,前前后后读了17遍。除了借鉴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马光的著书毅力。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翻译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2、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1、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14、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15、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
16、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17、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18、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1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2、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5、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26、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2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28、物极则反,器满则倾。
29、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
30、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
31、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32、举大事者不顾家
33、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34、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35、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36、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37、无赏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
38、军无赏,士不往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
41、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42、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3、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44、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45、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46、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47、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48、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49、忍小忿而存大信
50、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5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3、生乃与哙等为伍
54、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5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6、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57、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58、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59、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