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4、朝受命而夕饮冰。
5、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6、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7、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8、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9、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10、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1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1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3、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1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5、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7、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1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9、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0、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2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2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4、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2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2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7、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2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31、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3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3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4、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3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7、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38、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39、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40、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41、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4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4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4、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45、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4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48、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49、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5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