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孟德尔的名言 正文

关于孟德尔的名言

时间:2025-05-04 18:17:49

人为万物之尺度。

〔古希腊〕普罗塔哥拉:《著作残篇》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动物构造》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古罗马〕塞涅卡:《致卢奇里论道德的信》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是环境的产物。

〔英〕欧文:《致拉纳克郡报告》

人类是理智的动物,因此他永远是一个矛盾体。

〔英〕赫兹里特:《论性格》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

〔法〕安托万·法勃尔·多里维:《人类哲学史》

人是世界的主人,年轻,美丽,征服了世界,改造了大地,会使草木生长,能和树木、野兽、天神谈心。

〔法〕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人,即能思想者。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人,只因有了语言才成为人。

〔德〕斯坦塔尔:《语言的起源》

人是一种拥有特殊能力的动物,他能利用别人的经验。

〔奥〕孟德尔:《书简》

人是肉身化的理性,有思考的生物——这个称号使他区别于其它生物,成为万物之灵长。

〔俄〕别林斯基:《艺术的观念》

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我以为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是最恰当不过的.。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人是不可理解的创造物。

〔俄〕列夫·托尔斯泰:《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人,是生命链索的一环,生命的链索是无穷无尽的,它通过人,从遥远的过去伸向渺茫的未来。

〔俄〕柯罗连科:《盲音乐家》

人,是我一生中所遇到的最为美妙的谜。

〔苏〕高尔基:《老人》

人是神圣的。

〔苏〕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人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整个世界——复杂的、有趣的、深刻的世界。

〔苏〕高尔基:《与世隔绝》

世界上只有人才是有趣的,而且只有人才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生活的创造者。

〔苏〕高尔基:《与世隔绝》

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

〔美〕富兰克林:《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

人是丧失地位的神。

〔美〕爱默生:《自然》

人者,天地之仁也。

〔中〕魏源:《默觚下·治篇三》

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者说是唯一需要脸红的动物。

〔美〕马克·吐温:《糊涂虫威尔逊》

人,是创造财富的财富。

〔中〕张洁:《沉重的翅膀》

本性恶劣的人,即使形体变了,他们的性质还是不变。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人类的本性在于竭力解释它在其中生活的世界。这正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

〔意〕艾尔莎·莫兰黛:《历史》

在只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

〔英〕弗·培根:《人生论·论天性》

凡是个性强的人,都像行星一样,行动的时候,总把个人的气氛带了出来。

〔英〕哈代:《还乡》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的形象都符合自己的设想。

〔英〕布拉德利:《格言集》

在重大事件中人们表现的是自己的理想形象,在琐事中他们才暴露出本来面目。

〔法〕尚福尔:《格言与思想集》

我们所没有的往往吸引着我们。没有谁比瞎子更喜爱阳光。没有谁比矮子更崇拜军鼓手。

〔法〕雨果:《悲惨世界》

在人生险恶的波涛中,性格是秤流或浮标,有时使我们沉到水底,有时把我们托在水面。

〔法〕泰纳:《艺术哲学》

人的本性厌恶空虚。

〔法〕罗曼·罗兰:《母与子》

人的本性总是想他人依照他的意思而生活。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某种不便公开的成分,假如公之于世,必将冒犯别人。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人只有当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的时候,才游戏;而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完全全是人。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往往像改变一个人的鼻子那么困难——它们都处在核心地位,一个处在脸的中央,一个处在性格的中心。

〔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

不论外表上显得怎样精明世故,人总有其纯朴的人性的一面。

〔美〕索尔·贝娄:《赫索格》

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要是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

〔德〕爱因斯坦:《论教育》

人类既是最大的相互帮助之源,也是最大的相互残杀之源。

〔古罗马〕西塞罗:《论公职》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的脑,一条能说话的舌。

〔英〕雪莱:《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场,他集经理、演员、提词、编剧、换景、包厢侍者、看门人诸职干一身,此外还是观众。

〔英〕朱利叶斯·海尔:《推测真理》

我们总是聚在一起吃饭,但每人都有自己的房间。

〔英〕沃尔特·白哲特:《文学研究》

科学家的事读后感1

我在这个暑假里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我了解了100多位科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戴草帽的博士爱因斯坦……

我最崇拜的是被称为:“飞机兄弟”的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受玩具直升机的启发,对飞机入了迷,梦想是以后能做架大飞机。决心继承利伦撒尔的遗业,献身于航空学。所以他们想方设法的借利伦撒尔的著作,铭记利伦撒尔的一句名言:“谁要飞行,谁就要就要模仿鸟。”1900年,莱特兄弟仿鸟制成了一架滑翔机,只在空中飞行了12秒。标志人类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他们又继续改进飞机,经过160次的飞行测试,终于,飞机能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了,长达38分钟。

莱特兄弟在荣誉面前非常谦逊。当人们要求他们发表演说的时候,哥哥威伯莱特只说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话:“我知道只有—种鸟——鹦鹉能说会道,但是它却不能高飞。”

我要向莱特兄弟学习不怕困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精神。

科学家的事读后感2

这个寒假,妈妈与我共读了《科学家故事》,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里面写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说:妙手神医——华佗、真金不怕火的——赛尔维特、临死的挑战——哥白尼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炸不死的人——诺贝尔!有一次,诺贝尔拿了一把吸饱甘油的泥土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泥土引爆后,能够猛烈地爆炸。这一次的爆炸空前猛烈,浓烈的烟雾直冲半空,人们都失声的喊着:“诺贝尔完了!“谁知这时候,从浓雾里冲出来一个鲜血满脸的人,一边跳跃着,一边高喊着:“我成功了!”后来诺贝尔被人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我们要学习诺贝尔对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以后再学习当中,也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科学家的事读后感3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科学家故事》,我爱不释手,一天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科学家刻苦钻研,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其中有“炸不死的人”——诺贝尔,世界发明大家爱迪生,还有“昆虫迷”法布尔等。

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不怕困难。1864年9月3日,一场大爆炸把诺贝尔的实验室炸得无影无踪。参加实验的人当中有5人被炸死,其中包括他的弟弟——埃米尔。诺贝尔!可是,这并没有吓到诺贝尔。他毫不畏惧,继续试验。他发誓一定要造出一种威力巨大而又可以由人控制的安全炸药!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每一项都失败过无数次,正是由于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他们不怕困难,甚至甘愿为科学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勇敢的面对,永远不放弃,不退缩,就一定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有所成。

科学家的事读后感4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乘坐着时空穿梭机一样,又回到了他们那个年代。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科学家的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这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告诉我每个科学家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让我知道了勤奋,惜时如金的科学家法布尔、牛顿;勇敢、知难而进的科学家哥白尼、诺贝尔;谦逊而永不满足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科学家故事》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关于科学家的故事。书中有个故事叫“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主要讲了法国的拉马克,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当将军、金融家、音乐家、医生……然而,由于他朝三暮四,最终都没有成功。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良师,让他做生物学家。从此他就开始研究生物这门学科。渐渐的迷上了生物学。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植物学,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被人们称为“拉马克学说。”他的一生在贫穷和冷漠中度过,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科学,把个人的悲痛辛苦都置之度外。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多么勇敢,知难而进;多么谦逊,永不满足;多么如学,孜孜不倦;多么坚定,捍卫真理……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家们的种种优秀品质吧!让我们一起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吧!

一、孟德尔的科学探究思路

遗传规律的发现是科学探究史上的经典案例。对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教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对于孟德尔思考的出发点、能敏锐发现问题的原因、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理论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则未作深入的说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再现科学家的思维逻辑,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分析思考方法,把各探究环节的内在联系和科学思维方法作为重点。让学生重走孟德尔思考分析之路,以此作为探究新课题的借鉴。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释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孟德尔的探究探究过程也遵循了这一基本程序。现以分离定律的发现为例来进行说明。首先,孟德尔通过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进行观察,发现了三个重大的遗传现象: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时,F1总是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类型;F1自交时,F2会发生性状分离;F2的性状分离比总是接近于3∶1。接着,孟德尔以四个超越时代的假设合理解释了前述的三个现象。这些假设的提出,既体现了孟德尔非凡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又体现了在科学的逻辑下,这些假说诞生的必然性。然后,孟德尔对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预期新现象的出现。由此设计出了测交实验,并进行了实际验证。最后,将经过验证的假说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分离定律。

在此,我们以孟德尔对假说演绎法的应用来分析其科学思维。

二、孟德尔提出四点假说的依据

假说要点一: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显性因子决定显性性状,隐性因子决定隐性性状。提出这一假说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孟德尔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出发点建立在了生命物质性这一科学观点的基础上。既然有遗传现象出现,则必然有控制遗传的物质存在。在不了解其本质的前提下,将其命名为遗传因子,以规避探究遗传物质本质这一超越时代的难题。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则是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遗传因子相互融合,则F1会出现介于两个亲本之间的中间型,且F2不会重新分离出两种亲本型。而实验事实刚好与之相反,据此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若F1中控制某一性状类型的遗传因子消失,则杂交后代会永久性地丢失这一性状类型。但事实却是F2中又重新出现了两个亲本的类型,因此只能说明在F1中未出现的性状类型是被掩盖而非遗传因子丢失,继而显隐性的假设就自然出现了。

假说要点二: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样假说要点的依据是:F1获得了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F1中隐性因子未丢失,同时又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至少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的因子;F2重新出现两种亲本的性状类型,而F2的遗传物质来自F1。这些都说明F1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很可能是成对存在的。基于物种遗传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则亲本和F2也应该成对存在。

假说要点三: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这一要点是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其思考出发点是建立在前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由F2的性状分离联想到其原因是遗传因子的分离。隐性因子只有摆脱了显性因子而独立存在时,才能使其控制的性状类型得以表现。此外,若遗传因子不分离,则会出现一个与遗传事实相悖的结论: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会随着世代的繁衍而逐代倍增。因此,只有假设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使配子中遗传因子数减半,才能合理解释隐性性状的重新出现以及生物前后代遗传因子数量稳定问题。

假说要点四: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在排除任何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事物本来就具有随机发展的属性。对植物来说,雌雄配子的产生部位不同,传粉和受精过程本身就是随机性和偶然性很强的事件。再者,如果配子之间只能选择性地结合,则不论是含相同因子的雌雄配子对应组合还是含异种因子的雌雄配子交叉组合都不可能形成3∶1的性状分离比。相反,用随机结合却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三、假说演绎和测交实验的设计应用

孟德尔对假说演绎法的成功应用,反映了其思想深处对科学理论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仅要能合理地解释当前的实验现象,而且要对未来事件具有高度准确的预见性。只有通过科学的预见和严格的实证,才能证明它的成立。

由此,孟德尔作出了如下演绎推理:如前所述四个方面的假设成立,则必然有如下的预期——让F1与隐性类型交配,F1的配子必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且比例为1∶1;隐性类型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且不会掩盖F1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性状;当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出现的子代类型必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且数量比例为1∶1。

这一推理其实就是测交实验的设计。而实际测交结果是否能证实理论上的预期呢?孟德尔用豌豆的相对性状遗传进行了严格的验证。以高茎和矮茎这对性状为例:F1高茎豌豆与隐性类型(矮茎)交配后,共得到64株后代,其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非常接近于1∶1的理论预期。由此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经过严密的推理和严格的实证,孟德尔对假说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从而完成了基因分离定律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