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 契诃夫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 爱因斯坦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 郭小川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0、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2、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1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9、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20、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1、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2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4、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2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2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3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34、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37、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8、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39、、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40、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4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9、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5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51、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5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5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5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57、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5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59、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6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6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6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6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6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67、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6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7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7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7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7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74、三思而后行。—《论语》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7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1、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82、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8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8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86、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8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88、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9、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9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9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9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9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9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96、知耻近乎勇。—《中庸》
9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9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9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00、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0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0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0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10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10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0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10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10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10、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1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1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