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观潮作者赵宗成名人名言 正文

观潮作者赵宗成名人名言

时间:2025-07-26 08:50:24

《瑞鹧鸪·观潮》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前言】

《瑞鹧鸪·观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下片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此词语言平实,亲切有味,用笔精炼含蓄。

【注释】

⑴踏浪儿,参加水戏的选手。孟郊《送淡公诗》:“侬是清浪儿,每踢清浪游。”

⑵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⑶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铜斗歌》:“侬是踏浪儿,饮则拜浪婆。”

⑷欹,通欹,倾斜。

⑸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⑹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翻译】

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赏析】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绝句》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这真可说是万绿丛中数点红,显得格外耀眼。词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来突出“小红旗”,这是一种衬托:而以“小红旗”来写人——弄潮儿,这又是一种衬托。试想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观潮》中写得好:“吴儿善泅者数百,······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潘阆的《酒泉子》词也不乏生动的描写:“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词则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写人,以简写繁,可谓别具手眼。接着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侬是江南踏浪儿。”这也流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这“踏浪儿”与“小红旗”前后相互映发,相互补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写人的依据。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并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下片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过片“西兴渡口”两句,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这些静态的景物,一方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暗示弄潮儿的水上表演已持续了数小时之久;一方面又暗写钱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来。好比一场戏,只把布景显现出来,而戏中的情节却秘而不宣,留给观众去想象,这是词人用笔精炼、含蓄的表现。结拍两句紧承前文,点明“送潮”,并顺便提及与己同游的知州陈襄,显得不亢不卑。

这首《瑞鹧鸪》与其说是写景词或山水词,不如说是风俗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杭州文化习俗一个历史的记录。显而易见,作品用了代言体,以弄潮儿的口吻展开叙写,亲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风调的影响,能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这首词,很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词》、《浪淘沙》词一类作品。仅此一端,可以看出,苏轼在词创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养的,唯其能吸纳百川,才能最终形成“沧海横流”的景象。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 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观潮》优秀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观潮》优秀教学案例

《观潮》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文字生动,表现力强,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理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能正确书写“贯”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观察、描写钱塘潮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钱塘江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深入了解钱塘大潮,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钱塘潮的壮观,并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以及每位学生在课前都将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潮的资料(电子课文、图片、文字、视频)整理进“360doc个人网络图书馆”。“360doc个人网络图书馆”的建立不仅为本节课提供资源准备,也是学生和教师平时学习、整理、搜集、储备资源的一个网络平台。逐渐完善的“360doc个人图书馆”就像一座图书馆,内容丰富、使用便利、不占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入潮

检查生字词,复习并板书上节课所学内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快速、简练地复习并过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看视频――观潮

1.感知作者观察潮来时的顺序

师:潮来时的钱塘潮又“奇”在哪儿呢?请你们打开自己的360doc个人网络图书馆,点击并默读“重点语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

学生第一次借助电子课文,朗读并思考。

师:老师找到了钱塘大潮潮来时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由远及近的变化吧!

学生在视频和声音的双重感染下,初步感知钱塘潮的壮观。

2.感知潮来时声音和形态的.特点

师:作者抓住了钱塘潮的哪几个特征来写?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学生第二次借助电子课文,阅读并思考。

师:请大家将“潮来时”的视频从老师的网络图书馆收藏进你们的网络图书馆里,边看视频边读课文,感受钱塘潮声音和形态的变化。

学生此时完成两个任务,其一是将文件转藏,其二是第三次借助电子课文和视频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学语文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朗读。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朗读――电子课文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我前后设计了三次朗读电子课文的环节,不仅保证了朗读的时间,而且通过配有视频的朗读,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此外,我引导学生从教师的资料库里搜集并转藏资料为自己所用,这种资源共享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认识并掌握网络的操作使用技能。

(三)抓特点――写潮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钱塘潮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一栏,留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教师的“360doc网络图书馆”里写下感受,浏览后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这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后,学习用文字来梳理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写,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为浏览、学习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了便利。

(四)探成因――查潮

师:“霎时……两丈多高了!”钱塘江平静了,我知道你们的心里一定还是汹涌澎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四人为一组,探究钱塘潮成因。然后以一人为代表汇报钱塘潮成因。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恢弘气势,利用网络图书馆在课前搜集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了资料,还留下了自己宝贵的情感体验,收获真多啊!以后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的网络图书馆进行更多的学习。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延伸课堂。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会对钱塘潮产生深厚的兴趣,此时为学生提供查阅相关信息的时间和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收集、整理、选择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学生在机房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这种“桌桌通,生生用”的全新教学环境带给学生极大的新鲜感,“人机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学习、意义建构和能力培养,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机对话得以实现。

2.教学策略发生了改变 由教师教向学生自主研究转变。交流方式是口头交流和网络交流并存,信息技术成了学生合作研讨的载体。

3.教学准备和资源形式发生了变化

(1)变教师预设资源为学生自主收藏资源。本课教学资源都是学生根据学习资源的目录结构,通过网络提前收集和实时在线搜索、转藏获得的。整合课《观潮》的资料准备建立在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在线资源平台――“360doc个人图书馆”上,学生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均可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到自己的网络图书馆里,需要时只要打开自己的网络图书馆,便可及时使用资料。

(2)变做课件、做学件为用资源。基于“云计算”思想,大胆运用“360doc个人图书馆”在线平台,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自己的“360doc个人图书馆”建立教学资源目录体系和学习资源目录体系。前期收集的资源和实时转藏的资源,都可以存放其中,无需教师单独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去做一些封闭的课件和学件,教师和学生需要时,可以实时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