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元薛昂夫《楚天遥过清江引送春二首》其一。渡:指渡口。这两句大意是:夕阳下,山外有山,山山相接;春水旁,渡边有渡,渡渡相望。这两句的构句法比较新颖,面面富有层次感。可用来描写春山春水。
元代散曲家 薛昂夫 《楚天遥过清江引送春二首》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怜:怜爱。这两句大意是:新雨之后的竹子最可爱,夕阳西下时的青山最美丽。雨后新竹,青翠欲滴,长势尤为喜人,透过字面,我们可以想见雨后竹林的清新,翠竹的挺拔;夕阳西下时,满天彩霞与青山相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两种景色,都惹人喜爱。此二句对仗工整,意境有别,前句小巧,后句壮阔,用语不多,诗意深远,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唐代诗人 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唐马戴《落日怅望》。微阳:指夕阳。乔木: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大树,如松、柏、杨、柳等。这两句大意是: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辉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新隐没在山的后面。前句写夕阳落山之景,由近而远,层次分明。近处是夕阳从树梢沉落,光线灰暗;远处是落日的余辉返照秋山,通红如燃。这对比鲜明的画面表现了夕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呈现的不同景观。然而它毕竟是沉落的夕阳,一个“入”字,写出了夕照由明亮逐渐暗淡的变化。这种夕阳西下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思,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怀。诗人这种利用光线色彩的变化,有层次地描绘落日而又融情入景的方法值得学习。
晚唐诗人 马戴 《落日怅望》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易经的智慧:蒙以养正
当我们走到山里面,看见山泉水很清澈,大家都喜欢拿桶去接,带回家喝,觉得很甘美。那么泉水从哪里来?泉水一定是有水源的,可是我们看不见,因为被山挡住了。所以蒙卦前有山,后有水,叫做山水蒙。我们只看到山前不断流出的泉水,可是山后面的水源我们看不到,这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有潜力的,是有智慧的,但是被蒙蔽住了。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懵里懵懂,固然是天真无邪,很可爱,可是我们忍心让这种天真无邪,一路随着他年龄的增大而保持不变吗?我相信大家都觉得那样不太妥当。小孩子幼稚对我们来讲是可爱,可是长成大人了还幼稚,我们就会觉得很可笑。所以这个泉水给我们的启示,是说后面的水一定是很甘美的,它能够自己找到一条路出来,因为水的特性是渗透,而且它会向低的地方流动。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自身的潜力、本来的智慧启发出来,所以叫做启蒙。启蒙就是当我们看到前有山,后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出来,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小孩子叫童蒙,为什么大人就不叫童蒙呢?其实,大人中也有很多童蒙的,一个人越老越固执,那也是童蒙,跟小孩子一样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蒙,所以我们才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只是启蒙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的蒙开了,智慧就完全透出来了,这是不可能的。
蒙卦上卦是山,山是有止的意思,就告诉我们要一辈子学习,不可以停止。因为就算爬过了这座山,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山外有山,如果得到一些启发以后,我们就觉得很满足了,就不前进了,那么以后碰到问题还是弄不懂。只有终生学习,才不会停止在那里。蒙卦下卦是水,水源是不断的,我们要好好去用它,不要浪费。
屯卦是诞生,诞生的时候都是很蒙昧的,所以紧接着就要启蒙,因此,屯卦之后接下来就是蒙卦。屯蒙这两卦跟乾坤两卦不一样,乾坤两卦是互错的,阴变阳,阳变阴,而屯蒙两卦是颠倒的,把屯卦颠倒过来就变蒙卦,把蒙卦颠倒过来就变屯卦,屯蒙两卦彼此互综。
《易经》里面综卦很多,我们可以从六十四卦里面把综卦一个一个来配对,有二十八对。
屯卦跟蒙卦是综卦,需卦跟讼卦也是互综,师卦跟比卦也是彼此颠倒……可见,《易经》六十四卦,卦与卦之间不是相错,就是相综。所以我们常常讲错综复杂,跟卦的变化是有关系的。这二十八对综卦我们现在暂时先不一个一个来分析,将来讲到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哪两个卦是相综的。
正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蒙卦告诉我们:人,生来蒙昧,所以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那么,蒙卦对于启蒙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卦辞又阐释了怎样的教学理念呢?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蒙昧”,就是说他对很多东西很陌生,而他又不想问不想学,表现出很奇怪的、很含糊的、不自知的样子。老实讲,任何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蒙昧的,所以中国人常说入境要先问俗。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先请教当地人,了解当地的情况,不要自作聪明,这个就是蒙卦最好的应用。小孩子老问问题,就是因为他想把他的蒙解开来,不要一直处于幼稚状态,这才是好现象。
蒙卦的卦象下面是水,水是坎险,而上面是艮,艮就是山,有停止的意思,跟屯卦刚好一个是水在下,一个是水在上,屯蒙两卦都有水,都有坎,就表示不管是出生还是启蒙,都带有高度的危险性。大家听了可能会觉得奇怪:启蒙有什么危险性呢?有的,因为只要找错了老师,启蒙就有高度的危险。
启蒙的老师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他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方向,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判断跟选择,实在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中国人一旦有一点成就,第一个感谢的一定是妈妈;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因为是他当年把我们带进门,让我们找对了方向。
我们看看蒙卦的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可见元、亨、利、贞四德中,蒙卦有三个:亨、利、贞,但元不见了,因为泉水被山挡住了,我们看不到起源。所以即使我们有潜力有智慧,也可能看不到而无所施展,就在于元被蒙住了,所以蒙卦的卦辞中没有“元”字。
怎样才能亨?这句话非常重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老师去求小孩要好好地学习,而是小孩来求老师,他来问的时候,老师才给他答案,否则老师一直教,他却越学越烦,越来越讨厌学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才是教化的基本原理。所以,孔子不拒绝任何人,普施教育,有教无类,但是一定要“自行束脩以上”他才会教。其实他并不是在乎那一点束脩,束脩就是今天的学费,而是他认为如果学生连一点点学费都不交的话,那是没有诚心要学。这样我们才知道,孔子为什么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人要主动学习,才会进步,否则老师越教他,他却越听越烦,一点都不用心,还会促使他养成坏习惯,就是人家讲什么他都不在乎,那会一生都倒霉。
蒙卦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卦辞是说:教育并不能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达到学生主动求教于老师的理想状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哪方应该主动?“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的卦辞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点的呢?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就是说,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要给他适当的回答,老师要看学生的程度,只能给他听得懂的部分。很多人不是,很多老师见小孩子来问问题,就给他讲一大堆,生怕他懂的不够多,这样做明显会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后就不问了,这就是老师的问题。
学生第一次来问,老师马上就告诉他,但下次他再问同样问题时,老师不能马上回答他。老师这时候就要脸上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因为学生再三问同样的问题就表示他不用心,如果第三次还问同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诚心学习。就好像我们卜卦一样,卜了一卦觉得不合适,再卜一个,这是不恭敬的。一个人要学习,不恭敬的话,是不能学到什么东西的。
初筮告,是说学生第一次问老师问题时,老师会看学生的状况给他合适的答案。再三渎,就是学生再三问同样的问题,就表示他根本就没有恭敬之心,是一种亵渎,这样的状况下老师就不告诉了。
大家都很羡慕颜回,认为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大家应该了解,颜回的爸爸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跟孔子学习的时候还非常年轻,而且很聪明,他就觉得很奇怪:我爸爸跟这样的老师能学到什么?老师所讲的,我差不多都懂了。所以他就开始提问题,刚开始孔子很忍耐,就给他答案,可是提到有一天孔子大发脾气:你是来干什么的?你是来学习,还是想把我考倒的?颜回没有想到孔子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回去整整一个礼拜不敢出门,反省自己,人瘦了一圈,从此以后颜回就很少问问题。不要以为是颜回的问题变少了,其实他的问题多了,但是他会自己先去想,想不通,再去找资料,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请教孔子。孔子也很高兴告诉他。
我们一定要记住,学习是靠自己,父母、老师这些教化的人只是适度地启发学习者的兴趣。而启发兴趣也是要适度的,否则一过分,学习者就学不到东西了。
老师自古以来都是负有重大责任的,最难听的一句话就是误人子弟,误人子弟是罪孽深重的,还不如不当老师。
《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语道出了身为教师的职责所在。然而,依照蒙卦的道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却不能过分热心,这是为什么呢?作为学生,又应该抱持怎样的学习态度呢?
大家看蒙卦的卦象,上面是一座山,下面是水。山在上,水在下,那到底哪一个代表老师,哪一个代表学生?我们可以把一个蒙卦分成两段,就是分上下卦来看,上面的山代表学生,下面的水代表老师。因为下往上叫做往,上往下叫做来,只能来来来上学,不能去去去教学生。所以只有学生来求教于老师,不能是老师很热心地跑到学生家里去教学生。
这表示学生学习要自动。人最要紧是要自动,自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动找到合适的老师,自动提出合适的问题,不管听不听得懂,都要暂时停下来,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想不通先问问别人,实在没有把握,最后才去问老师,这整个的过程才是合乎蒙卦的。
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照理说,很热心去教别人是对的,实际上根本没有那回事,好为人师是大患。有人会说:我作为老师不能教学生,算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孔子是怎样做的,孔子讲课都是一起讲,很少单独给谁授课,除非那个人有单独的问题,而且孔子只讲他认为应该讲的。匪我求童蒙,而是童蒙要来求我,这是教化不可改变的原则。
因此,我们把蒙卦下坎当做老师,就是施教的人,而上面的艮就代表受教的人——学生。老师是水,水可以滋润万物,但是水也可以泛滥成灾,所以老师是智者,会知道该流才流,不该流时要节制,免得一下流光了。学生是仁者,要乐山,要知道自己到山上去,如果不主动去采集东西的话,是如入宝山空手还。山里面有很多宝藏,学生要自己去挖掘,学生不主动学习,就会停止在那里,就永远不长进了。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1
1、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德国
2、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英)培根
3、掌权的人因权而亡,有钱的人因钱而亡,卑躬屈节的人因侍奉而亡,寻求乐趣的人因纵欲而亡,而荒原狼则因它的孤立而亡。——(瑞土)海塞
4、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英国
5、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锁链。——(法)霍尔巴赫
6、运动的规律就是因果的规律。——(印)辨喜
7、原因与结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无法割裂开的。因为结果孕育在原因之中,目的事先存在于手段之中,果实隐含在种子之中。——(美)爱默生
8、原因是不显露的,但结果却大家知道。——意大利
9、原因明显地残存于原因所发生的结果中。——柏格森
10、有什么样的征兆,就有什么样的事端。——(古罗马)西塞罗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2
1、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后果。——(古罗马)马可奥勒利乌斯
2、因为原因是独特的,已形成结果的一部分,而且与结果同时形成,既决定结果,又为结果所决定。——柏格森
3、一个为什么,都有其所以然。——英国
4、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英格索尔
5、无风不起尘埃,无祸不起事端。——蒙古
6、蛋未孵先别数小鸡。——英国
7、树叶沙沙响,必定有风来。——捷克斯洛伐克
8、事情一开始,就要想到它的结果。——日本
9、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英)休谟
10、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法国
11、你既种下一颗恶的种子,就休想获得善的果实。——伊朗
12、每一生成或被创造的事物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因为没有原因,任何东西都创造不出来。——(古希腊)柏拉图
13、没有因就没有果。——(印)迦那陀
14、没有火星不起大火。——法国
15、没且件事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而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汉姆生
16、果与因之间的均衡极大,所以很难将原因视为结果的“生身父母”。——柏格森
17、恶行结不出善果,污水当不了镜子。——意大利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3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一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一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一一人的知识构成不同 , 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3、先入为主一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宣 ; 因势利导 ; 因材施教 ; 量体裁衣 ; 对症下药 ; 随机应变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掩耳盗铃 ; 画饼充饥一一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 , 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一一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 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一一做事主观 , 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 ; 生死有命 , 富贵在天一一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6、好高莺远一一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 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 ; 按图索骥 ; 即郭学步 ; 对牛弹琴 ; 生吞活剥 ; 削足适履 ; 照本宣科一一 —做事情死板、教条 , 不从实际出发 , 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 生搬硬套。
7、抱薪救火 ; 扬汤止沸 ; 饮鸠止渴——不从实际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 , 必然事与愿违。 户枢不蠢 , 流水不腐一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8、种瓜得瓜 , 种立得豆一一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一一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 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一一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 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 ; 朝令夕改一一否认事物的稳定和相对静止。
10、高瞻远瞩一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一一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 , 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11、继往开来一一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知彼知己 , 百战不殆一一深入调查实际 , 全面分析情况 , 才能获胜。
12、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 天外有天 , 山外有山 ; 蜡蝉捕蝉 , 黄雀在后 ;点唇齿相依 ; 唇亡齿寒一一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一一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13、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 ; 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 ; 坐井观天一一只见部分 , 不见整体 , 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点看问题。 必竭泽而渔 ; 杀鸡取卵一一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 只顾眼前利益 , 不顾长远利益。
14、盲人摸象一一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 , 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 , 乌鸦叫丧一一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5、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一一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 , 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 , 满盘皆输 ;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一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6、沧海桑田 ; 斗转星移; 物竞天择一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除旧布新 ; 推陈出新 ; 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一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我们要促进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
17、士别三日 , 当刮目相看一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欲速则不达一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 ,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8、星星之火 , 可以撩原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一一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以卵击石 ; 撞臂挡车 ; 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一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 ,必然会自取 灭亡。
19、抱残守缺 ; 因循守旧一一思想保守 , 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讳疾忌医一一回避和掩盖矛盾 , 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20、物极必反 ; 否极泰来 ; 乐极生悲 ; 因祸得福一一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整 , 长一智 ;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 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21、塞翁失马 , 焉知非福 ; 居安思危一一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 教学相长一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满招损 , 兼受益 ; 谦虚使人进步 , 骄傲使人落后一一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 但这种转化必须具备 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 ;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 ; 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一一坚持两分法 , 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一点论。
23、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一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人与人不同 , 花有百样红一一矛盾的特殊性。
24、同病异治 , 异病闰治一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见微知著 ; 一叶知秋 ; 万变不离其宗一一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25、张冠李戴 ; 良莠不分 ; 指鹿为马一一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 , 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白马非马一一—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26、画龙点睛 ; 提纲契领;纲举目张——一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顽一一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27、舍本求末 ; 本末倒置一一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 颠倒主次矛盾关系。 隔靴搔痒一一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 ( 主要矛盾 ) 。
28、白壁微瑕一一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 , 不见泰出一一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 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 ,得出错误的结论。
29、凿壁偷光一一事物发展的根 原因在于内因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 ; 南橘北枳;名师出高徒一一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30、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 水滴石穿; 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一一事。
因果关系的名言警句 4
1、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为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
2、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
3、因果链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导向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
4、然因果关系,至复赜而难理;一果或出数因,一因或产数果;或潜伏而易代乃显,或反动而别证始明。 5、诚则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可不信。
6、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7、所谓命运,并不是在因果法的范畴之外,不过是一种在更深刻的法上的因果的现象的表现。
8、人与人之间已无所谓单纯的清浊、强弱、枯荣,大家都变成了一个自然过程,渐次分担着不同的基调,每一个基调间互为因果又互相惩罚,互相陌生又互相嘲弄,断断续续接成所谓人生。
9、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10、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11、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12、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13、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回报也许无法立刻得到,却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14、其实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骗别人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只是,骗这个世界的因果,有点难。
15、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