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2、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7、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9、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1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13、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2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2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8、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2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3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3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京
3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3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4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4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5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5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5、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6、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5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6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6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6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6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6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6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6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6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1、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7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单独莫凭栏,无穷山河,别时轻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想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好词好句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清照爱情诗句大全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扫尾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异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进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杜鹃花的诗句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躲避(范仲淹《御街行》)李清照爱情诗句大全
迫不得已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彷徨(晏殊《浣溪沙》)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关于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离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离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离别时的场面,而是写李清照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李清照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李清照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李清照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李清照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李清照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李清照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