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名言警句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4.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3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7.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3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6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6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7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7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小学必考考点:名言警句类
常考类
● 格言
是熟语的一种, 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言简意赅的话句。
如 “满招损, 谦受益”。
● 名言
一般指著名的言论, 多出自名人的话语、 著作、 诗句之中,
如 “明日复明日, 明白何其多” 。
● 警句
指简练而含义深刻的话。 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话, 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着某种精神品格。
● 谚语
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 谚语一般来自俗话、 名言、 警句、 古诗词中的佳句等。
常用的谚语有以下几种:
农业谚语。 如: 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气象谚语。 如: 早看东, 晚看西。
生活谚语。 如: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哲理谚语。 如: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学习谚语。 如: 活到老, 学到老。
了解类
●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 风趣、 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 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说明, 指出本义。
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寓意歇后语。 就是起“反衬” 作用, 像谜底。
如: 泥菩萨过河一一向身难保。 有时只说出前部分的比喻, 不说出后半部分的解释, 让听话的人向己去领会。
如: 老虎头上捉虱子。
谐音歇后语。 就是歇后语的一部分借助某个字(词)跟另外的事物同音来表达双关的意思。
如: 四两棉花一一免谈〈弹〉
封面上的美人一一不可取〈娶〉
●
对联是写在纸上、 布上或刻在竹子上、 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雅称 撒联 ,俗称“对子”。
对联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
一是字数要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二是位置相同的字词词性要相当;
三是结构要相称;
四是节奏要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六是内容相关。
另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应尽量避免 “同位重字” 或 “异位置字”。
● 俗语
亦称“俗话” “俗言”。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 带有一定的方言性。 包括谚语、 俚语、 惯用语等。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10、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2、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1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1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9、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20、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1、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2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4、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2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2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8、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3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34、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37、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8、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39、、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40、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4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4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4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9、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5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51、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5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5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5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57、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5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59、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6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6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6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6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6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6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67、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6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7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7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7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7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74、三思而后行。—《论语》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7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1、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82、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8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8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86、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8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88、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9、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9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9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9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9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9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96、知耻近乎勇。—《中庸》
9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9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9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00、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0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0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0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10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10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0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10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10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10、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1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1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1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 1 )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 2 )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 3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 4 )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 5 )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 6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 7 )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 8 )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 9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 10 )隐恶而扬善。——《中庸》
( 11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 12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中庸》
( 13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 14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 15 )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 16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礼记》
( 17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 18 )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 19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 20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 21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
( 22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 23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
( 24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礼记》
( 25 )兼则善矣。——《墨子》
( 26 )劝于善言而学。——《墨子》
( 27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
( 28 )己有善,不能傍荐之。——《墨子》
( 29 )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墨子》
( 30 )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
( 31 )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 32 )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墨子》
( 33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 34 )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 35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
( 36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 37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 38 )鸡鸣而起,孳(zī)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
( 39 )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 40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
( 41 )积善成德。——《荀子》
( 42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
( 43 )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
( 44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
( 45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 46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 47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 48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 49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 50 )善,德之建也。——《国语》
( 51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 52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 53 )母氏圣善。——《诗经》
( 54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春秋》
( 55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 56 )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 57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58 )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 59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 60 )善累而后进之。——《谷粱传》
( 61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 62 )上善若水。——《老子》
( 63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 64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 6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 66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 67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 68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 69 )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
( 70 )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墨子》
( 71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
( 7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 73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记》
( 74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 75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 76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 7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78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 79 )小人闲居为不善。——《大学》
( 80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