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名言 正文

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名言

时间:2025-05-02 23:20:27

1、鱼跳龙门往上游。

2、卒子过河,意在吃帅。

3、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英国

4、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5、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如当一次鹰。——欧洲

6、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圣经

7、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

8、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唐·李白

9、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

10、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晋·傅玄

11、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唐·刘希夷

12、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唐·高适

13、才自清明志自高。——清·曹雪芹

14、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

1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16、强行者有志。——老子

17、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

18、心志要坚,意趣要乐。

19、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晋·葛洪

20、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清·曾国藩

21、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了凡先生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袁了凡先生精通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风水)等等。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未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安命、听凭命运安排,那是消极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

《了凡四训》这本书总共分为四篇:

第一篇讲的是命运的创立。"命由天做,福自己求",就是说要自己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命运的创立,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要做到反躬自省。

第二篇讲的是错误的改正。我们要想得福而远祸,先不说行善,先要决心改过自己的错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第一要有:"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改过就不难了;第二要发"畏惧心",过错无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但要"不贰过";第三要发"勇猛心"就是说要像周易卦上所说的"风雷益"那样,雷厉风行,直捷痛快地去做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

第三篇讲的是善业的积累。《易经》上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必定有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必定有祸)。"孔子的爷爷因为知道孔子的父亲祖上世代都是"积善之家"便预料这家人的后代,必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于是把女儿嫁与了孔子的父亲,读后感《《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后,生下了圣贤--孔子。

书中生动详细地列举了十个小故事,告诉后人怎样行善积德,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

第四篇讲的是谦和的效益。《易经》里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遭受到损害,谦虚则能够得益。谦跟骄是祸福的关键,不可不小心谨慎!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他人来往,所以必须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看了此书后使我感受到我们不能只享受眼前的福报,关键是要为子孙后代积公德,让优良家风世代相传。虽然每个人都有命数,但是只要能身体力行,断恶修善,那么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个人的学业、事业、家庭也均能圆满,同时还能净化社会人心。

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剧烈转型之际,现代人都显得很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到一切福报,而没有考虑到为自己子孙后代积福德!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自然规律),并不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于得到了很多实在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一个长期、短期利益、身体和心理统一的问题。人应当知道,一个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事业的成功….这许多好事,都可以说是一种福。当他遵守道德的时候,心境坦荡,在做善事的时候,因为帮助别人得到了很多快乐。许多身体上灾祸没有降临,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

这本书里面列举的很多故事告诉我们,要积功累行!一定要学会宽恕人、原谅人、要有容人之量!不要打压讽刺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不要常妄言妄语!人,一定要谦和友爱,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熬夜损坏身体)!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当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改过,一定会像了凡先生一样,一点点改掉身上的过错,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仁义道德之人。

篇一:对国学的认识作文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的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篇二:对国学的认识作文

我对国学的认识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同时,国学又是集各家精髓,百家并存的学说。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孙子,管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国学大师的精华思想为一身。 清朝末年之后,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国学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看法。何谓国学?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就这个问题,我举2个例子吧。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2种观点似乎都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因为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既有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内容,又有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现代理论。在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因此,我认为,这2个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彼此之间有无法推翻对方。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

在我看来,国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国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由无数的大师,学者的智慧组合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早在先秦时期,国学就已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诞生了;随后,国学经过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逐渐壮大,形成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同时,国学又能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吸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进步思潮,不断增加自己的内涵,不断的进步。在1840年之后,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开古老中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之下,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悄然刮起,以林则徐,魏源,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中体西用,提倡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在随后的20世纪20年代,现国学概念产生了。

而到了当代,中国刮起了“国学热”。 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国学因此走向了高校课堂。在我看来,高校开设国学这门课程,还是可取的。因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当代,国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或许可以让高校里的大学生们静下心,在车水马龙的社会里不至于迷失自我。同时,国学教育更应是生活的体验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当然,进行国学教育时,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

在我看来,国学这门学问永无止境的,永远散发着只属于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加倍珍惜,好好的传承,但同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