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3.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4.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陶行知
5.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陶行知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唐)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行。——《论语》
10.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托尔斯泰
1、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旅客。
2、我虽然没有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我心里。
3、人生是一首诗,微笑着对它,拾取点点诗意。
4、走在一条开满桃花路上,云蒸霞蔚,前途似锦。
5、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6、腐败东西终究会灭亡,这是人类和大自然不变规律。
7、时间是亳不留情,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镜子里照见自己真相!
8、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平衡。
9、她不会做荒唐梦,极小得失可以支配她感情。她有一颗简单心。
10、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11、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好人。
12、人是百代过客,总是要走过去,这决不会影响地球转动和人类社会进步!
13、梦里遇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梦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14、才到故乡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时候,就只有淡远长天下一片凄凉黄雾了。
15、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平衡。
16、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责任感。
17、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18、清华和北大各有其优点,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19、生活上要知足,学习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只要积极进取,努力工作,人民不会亏待,社会不会忘记。
20、那种极其困难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禅机。
2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话一定是真话。
22、晚上之琳来,在长之屋谈话,陈梦家亦来,真有诗人风趣。有点呆板,说话像戏台上老旦。谈到熄灯以后才散。
23、这已经是过去事情了。现在旧事重提,好像是拣起一面古镜。用这一面古镜照一照今天,才更能显出今天光彩焕发。
24、在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滋味,似苦而是甜。
2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人生是没有。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6、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人,决不能做任何事情。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人,却能胜任任何艰巨。
27、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彻底性名扬世界。他们在短短一两百年内所创造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28、据说明朝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29、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能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整合,阻碍教育整体发展,亦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30、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31、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人,而一个平凡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32、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能等待来生了。
33、在另一方面,我倒霉也有非常人所可得者。在那骇人听闻所谓什么“大革命”中,因为敢于仗义执言,几乎把老命赔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难忘。
34、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人,就是英国人。
35、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话,我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就是能读书又写书本领。
36、有时候,这星光海洋似乎已经达到了黑暗边缘;我满以为,在此之外,已是无边无际大黑暗了。然而,只要一转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
37、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就是有道德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好人。
38、如果她还在人间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人,恐怕就没有了。
39、我一辈子考试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对象。
40、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那样剖析自己。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41、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目,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42、山林本身不懂什么饥饿,更用不着什么安全感。当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我真爱这样山林,这里真成了我世外桃源了。
43、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人生是没有。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44、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一定要同客观存在东西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45、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话,完全是一致:“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46、法国人是一个愉快喜欢交际民族。有人说,他们把心托在自己手上,随时随地交给对方。同他们打交道不像德国人和英国人那样难。一见面,说不上三句话,似乎就成了老朋友,船上年轻男女法国兵都是这样。
47、我从小就是孤独。在我小小心里,一向感觉到缺少点什么。我虽然从没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我心里。现在听了她叹息,我心仿佛得到被解脱痛快。我愿意听这样低咽叹息从这垂老人嘴里流出来。
48、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影子。
49、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恩师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起点。
50、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关系;第二,人与人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51、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北平真是一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大风实在令人讨厌。没做什么有意义事——妈,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什么东西。
52、对时势推移来说,每一个人心都是一面镜子。我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
53、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程度。
54、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55、我们住在佛山街柴火市前后院时候,仍然处于丑小鸭阶段,但是四姐和我关系就非常好。她常到我住前院北屋同我闲聊,互相开点玩笑。说心里话,她就是我心想望理想夫人。但是,阻于她母亲短见,西湖月老祠那两句话没有能实现在我们俩身上。
56、我这样干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大道理。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57、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58、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我尽管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是总起来看,我考虑别人利益还是多于一半。至于说真话与说谎,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一个标准。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我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59、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清华校友也无不如此。清华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华蒸蒸日上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漫卷诗书喜欲狂”了。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60、根据解放后一些代表团出国访问经验,在团员与团员之间关系方面,往往可以看出三个阶段。初次聚在一起时,大家都和和睦睦,客客气气。后来逐渐混熟了,渐渐露出真面目,放言无忌。到了后期,临解散以前,往往又对某一些人心怀不满,胸有芥蒂。这个三段论法,真有点厉害,常常真能兑现。
61、我常常回忆八十年来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脸皮厚一点,让我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利益多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民本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些关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安民者何,无求于民,则民安矣——清·金缨《格言联璧》
2.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明·张居正《张太岳集》
3.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仍不外乎开地利而已。——《晚清文选·(彭玉麟)力阻和议片》
4.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5.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明·洪应明《菜根谭》
6.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明·方孝孺《瓦铭》
7. 大约小变其治,则人为本,法为末。欲变法,先变人。大变其治,则法为本,人为末。——张鹤龄《晚清文选·彼我篇》
8.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9.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0.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11. 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12. 得民心者,可以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赵素《为政九要》
13. 得土地易,得人心难。——《宋史·杨简传》
14. 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5.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则莫轻举。——清·金缨《格言联璧》
16.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宋·林逋《省心录》
17. 夫民以国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18. 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宋·辛弃疾《九议》
19. 公道明,则人心自一,公道废,则人心自二。——《宋史·辛弃疾列传》
20. 公廉爱民,丝粟无所取。——《明史·周起元传》
21.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22. 民,国之基也。——宋·宋祁《杂说》
23.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2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清《古今药石·续自警篇》
25.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苏舜卿《诣巨疏》
26. 民吾同胞,物为同类。——宋·张载《西铭》
27.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28.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八》
29. 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宋·苏轼《策别十六》
30.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1.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清·金缨《格言联璧》
32. 念念用之民生,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清·金缨《格言联璧》
33. 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子语类·卷十六》
34.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宋·王禹偁《小畜集》
3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37. 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从其所同然之心。——明·海瑞《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38. 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清·金缨《格言联璧》
39. 官之得民与否,去官日见真,幕之自爱与否,去馆日毕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爱,要在廉、慎、公、勤。——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40.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41. 国以民为主,民以国为本,国本人民切不失也。——《武王伐纣平话》
42.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43. 行钞先以利民为主,其次则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选·(王旒)行钞之功》
4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45.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46.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侧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二》
47. 救荒事不可缓也。——《元史·列传第九十》
48.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9.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50. 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51.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
52.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53. 孙富而父母未有贫者也。——清·王旒
54. 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清·顾炎武《双雁》
55.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选·(郑观应)议院》
56. 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康有为《政论集·上粤督李鸿章书》
57. 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不然,则暴君接踵而难为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58.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利》
59.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清·梁启超《新史学·第四章》
60. 天下之安而后乐——明·吕坤《呻吟语》
61.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子大全·文十一·庚子应诏封事》
62.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6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64.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65.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66.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67. 望公聊比泰山云,岁岁年年天下雨。——宋·毛滂《玉楼春》
68.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
69.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程颐
70.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
7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2.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缨《格言联璧》
73.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清·金缨《格言联璧》
74. 一枝动则万叶不宁,一心散则万虑皆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5.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76. 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
77.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棉雪歌》
78. 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79.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
80. 与其得罪百姓,宁得罪于上官。——《宋史·吴带传》
81. 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宋·苏辙《傅尧俞御史中垂》
82.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清·金缨《格言联璧》
83. 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
84.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宋·苏辙《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85.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
86.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明·薛暄《读书录·卷三》
87.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国宝。——清·张映斗《咸阳》
88.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89.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苏辙《新论下》
90. 劝人生,济困扶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91. 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
92. 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93.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明《名贤集》
94.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海瑞列传》
95.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96.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犹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晚清文选·康有为·上皇帝书第二》
97. 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8.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99. 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宋·朱熹《孟子集注》
100.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清·金缨《格言联璧》
101.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清·金缨《格言联璧》
102.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