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马上出钱出力帮蒙牛度过难关,这些大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的回答都是
说因为牛根生这个人。那么到底蒙牛老总牛根生是个什么样的传奇人物呢。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1958年生 内蒙古人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 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 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8月28日牛根生辞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改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但牛根生继续担任公司董事。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语录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我自己的
“别人看似冒险的事情,我感觉是安全的,什么叫安全?超乎常人的冒险就是安全,常人没有想到的事,肯定是安全,因为别人还没有想到那个区域,那个区域就是我的!”
“动摇就是最大的失败,你想失败就动摇,动摇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败,而如果不动摇,则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失败,还有一种是成功。”
“首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企业家把人做好的三个条件:第一,理解人性。第二,做总裁得有眼光。第三,胆量,总裁的‘裁’需要胆量。”
名人故事:淡出商界,跨进慈善界的“牛人”——牛根生
本想完全跨进慈善界
牛根生的第一次创业始于1999年,那年他41岁。在此之前,他长期任职伊利,在伊利副总裁的高位上坐了许多年。由于和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矛盾激化,他被迫出走。之后,仅仅用了8年时间,牛根生将蒙牛打造为全球液态奶和中国乳业的双料冠军。他也收获荣誉无数。在此期间,他足够高调,电视台、论坛、活动等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言论,他的话语被整理成语录四处传播。按照原计划,2008年,牛根生要辞去在蒙牛的职务,退出商界,两只脚完全跨进慈善界。
这个传奇故事本来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果不是遭遇不测风云。命运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他原本从容的步伐,狠狠击中了蒙牛和他。大众心中的商业偶像迅速被拉下神坛。这导致他由企业家向职业慈善家转型的关键一步不得不推迟。
2008年9月,三鹿奶粉含有严重超标的三聚氰胺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该企业和管理层遭到法办。此后,22家乳制品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中检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包括蒙牛3个批次的产品。一时间,乳制品企业遭到包括政府在内的严厉指责。牛根生在企业内部发表了以“责任”为主题的讲话,声称尽管奶粉在蒙牛产品中所占份额不到1%,而蒙牛三聚氰胺含量是三鹿的千分之一(6000毫克与6毫克),但仍要负起完全的责任,召回问题产品,赔偿患者。蒙牛对外发布同一主题的公开承诺。此后,在液态奶的三聚氰胺含量检查中,蒙牛、伊利和光明等大品牌再次上榜。
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表示,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但是未设定像农药残留那样的标准限制。直到10月8日,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布公告,方才制定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值。
2008年之后,牛根生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不再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即便是他现在主要心血所倾注的慈善,他也坚持只做不说。“我希望先做10年、20年,再来说。”不过,慈善界多位大佬级人物在考察老牛基金会的所做之后,建议牛根生接受记者的采访,其原因是他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开创和引领价值。
退出商界,用行动证明自己
2009年,在经历了乳业的低谷之后,中粮入主蒙牛,获得控股权。牛根生辞去内蒙古蒙牛董事长职务,仅仅保留非执行董事一职。虽已离开蒙牛,作为创始人,牛根生仍对其保有感情。在蒙牛收购雅士利时,他和中粮董事长宁高宁一并前往雅士利总部。“我作为蒙牛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蒙牛的成长历程比较了解,只要蒙牛愿意,我愿意把我及父辈70多年的乳业
在当时,牛根生和蒙牛的人并没有出来解释,导致外界的各类信息疯狂传播。“由于大众对2008年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够准确,导致彼此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没有办法和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如果牛根生接受外界对真实情况的歪曲,与他良心不符;不接受,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扭转。”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表示,“他也希望未来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可以专门和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一位行业观察者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伊利里没有像牛根生这样的‘神’,人们却把伊利在这场风波中的`仇恨给淡化了。”不仅伊利,其他任何一家乳品企业,都没有牛根生这样的“神”,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自然都被淡化了,而牛根生这尊“神”,则被放大。
辞职之后,蒙牛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牛根生就会被“揪出”。而在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之后,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受到广泛认可并从社会各界得到捐款时,网络名人王小山等看到牛根生亦是壹基金的理事后,声称抵制。对于持续不断的质疑甚至谩骂,牛根生表示都能够理解和包容,“因为他们是想让我更好,想让中国乳业更好。我想他们并不是针对我个人,因为我们没有个人恩怨,也没有任何工作关系、利益关系、亲戚关系。所以我更多的是通过这些‘关注’,对自己进行剖析、鼓励和提高。”
至于牛根生1999年创立的蒙牛对中国商业的功与过,雷永胜认为,最起码通过蒙牛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中国乳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乳品企业的管理人才,同时也推动了国人喝牛奶的意识形成。至于功过是非,牛根生不好说,只能任人评说。
捐股第一人
2010年12月28日,牛根生捐出持有的中国蒙牛股份68781022股,占中国蒙牛股份的3.96%。因为无法直接捐赠到境内的老牛基金会,所以交由第三方信托机构负责管理。2011年7月13日,这部分股票转让中粮,获得现金金额为17.36亿元港币。
在这之前,牛根生捐出了持有蒙牛集团的所有股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每年转让股份数量不得超过25%,所以牛根生的捐赠是逐年办理法律手续。2006年1月2日,捐出蒙牛集团股份5348590股;2008年12月16日,捐出蒙牛集团股份16045770股;2010年5月28日,捐出蒙牛集团股份39573888股。
早在2002年,牛根生和他的团队考虑蒙牛上市时,牛根生就开始规划公司上市后所获巨额财富如何支配和使用。2003年,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牛根生、雷永胜、蒙牛集团党委书记卢俊和律师杨育红四个人碰面,以非正式的形式第一次探讨了成立慈善机构的可行性。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福布斯》给出牛根生当年的身价为1.35亿美元。就在这一年,牛根生在内蒙古成立“内蒙古老牛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这是一个社团组织。也是在这一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不过牛根生开始操作成立基金会时,该条例尚未出台,经过咨询有关部门及律师等意见,先成立了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在下面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来做慈善。2005年,牛根生对外宣布捐出个人持有的所有蒙牛股份,捐赠到老牛基金会。
在蒙牛“火箭般”速度的发展中,牛根生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股份,意味着他突然成为巨富之后,钱还没有到手,又立即放弃了。在中国,这样的选择和决定,直到今天仍无第二人。“这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个规划。”牛根生说。在他的规划中,前半生做商业,是通过度己来度人;后半生做慈善,是通过度人来度己。再细化,他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人生三段论:0—20岁,学习阶段;20—50岁,创业阶段;50岁至老,贡献阶段。在这样的规划中,50岁,即2008年,他要实现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
捐出股权做慈善,在牛根生之前,并无先例。如何设计基金会,如何操作基金会,不得而知,他不得不到海外取经。他和雷永胜一起,在美国考察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斯坦福基金会、耶鲁基金会、克林顿基金会等近二十家个人和家族基金会。作为企业家,他曾考虑的是做百年蒙牛,而在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他考虑如何做千年基金会。其关键是,公益资产如何持续增值。“之后一直在学习如何在机制上保证我这个意愿能够长治久安地得以实现,尽量少受到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干扰。”牛根生说,“国内的相关法规还在成型阶段,所以我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学习了欧美国家近百年来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慈善资产管理和机构运营,然后在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完成了慈善财产的信托化。”
徐永光介绍,在美国,公益信托已有百年历史,小至几千美元,大至数百亿,都有类型不同的公益信托管理模式与运作经验。以拥有近600亿美元资产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例,就是采取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信托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双治理”模式。这两个独立机构,前者负责赚钱,后者负责花钱。基金会每年只管把来自信托基金的捐款花出去,自己没有钱,也不留钱。“老牛基金会是一个依托公益信托的家族基金会,公益信托、家族基金会,这两个模式在中国都是首创。”
捐赠中国蒙牛股份,这一模式的设计,得到瑞士信贷银行、瑞士嘉盛银行等专业机构人士的帮助,借鉴境外信托的经营模式委托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位于香港的尚心投资管理公司有40多人,属于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跟老牛基金会属于合作关系。慈善资产在投资过程中,既要考虑收益,也要考虑稳健。投资管理公司设有投资委员会,决策投资,委员会委员除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人士之外,还包括牛根生、雷永胜、老牛基金会财务部长和律师。
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远发展。”“人可使企业生,一人可使企业死”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
成功90%取决于环境,个人努力只占10%,但这10%你错过了,给你90%的环境也没用。机会不等人,你在寻找它的同时要去培养自己的潜力。我的理想并不是做一名企业家,而是做一名医生,但环境不允许我成为医生,30岁的时候我还很压抑,33岁来到特区,给了我一个环境,我就成功了。
———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
跑马场里的每一匹马都有一个眼罩,就是要它向前奔跑的时候不要看两边,一旦分神它就会偏掉,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我也是在跟自己赛跑,跟自己的公司赛跑。
——第九城市的朱骏
做企业就如同高台跳水,动作越少越安全
——步步高创办人 段永平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一颗不死的心,不管你拥有多么亿万的身家,记住一件事情,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你来到了你有权使用你所有的物质财富的世界,可是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归于尘土,而真正留下来的财富是什么?是你在这个人生的路上所留下来的脚印,而这个脚印是用心踩出来的。
——柯达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亚太区对外事务部总经理 叶莺
只有家族服务于企业,企业与家族才能同时生存发展;假如企业的运营是以服务于家族为原则,则企业与家族必两败俱伤
最好的CEO是构建他们的团队来达成梦想,即便是迈克尔乔丹也需要队友来一起打比赛
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办企业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基础,总有一天塔会倒塌。一味地增加员工、扩充门面,而不改善编制,好景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每个人一定要学会走出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逻辑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走更远。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要找到自我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连士兵都做不好的也不会成为好的将军。
不只奖励成功,而且奖励失败
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
创新是做大公司的惟一之路
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管理不是独裁,一个家公司的最高管理阶层必须有能力领导和管理员工。
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
将良品率预定为85%,那么便表示容许15%的错误存在
决不能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策
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
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
若不能从根本着手,奢谈企业管理是没有用的。管理没有秘诀,只看肯不肯努力下功夫,凡事求其合理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应是追根究底,止于至善。
创业者多去看看失败人的经历,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
一个团队,战略不正确,靠战术调整是很困难的。
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
巨大的成功不是来自力量,而是来自韧性。
我的宗旨一向是逐步稳健发展,既不要靠耸人听闻的利润,也不要在市场不景气时,突然有资金周转不灵的威胁。
我最信奉的是员工的力量。我相信如果他们犯了错误,应该让他们明白这并不会导致恶果。真正能够导致恶果的,是犯了错误却竭力加以掩盖。但是如果员工不愿意犯错误,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总是犯错误,你就应该让他们去为你的竞争对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