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走进外国文学名人名言 正文

走进外国文学名人名言

时间:2025-05-08 20:39:47

学习目标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学习重点难点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出示课件1】1.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让学生读这些名人名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3.总结:

这个单元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些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中,篇幅都比较长,想要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就需要学会概括内容。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如何来写作品梗概。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你想介绍它哪些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那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的书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想要推荐它哪些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课件2】引导介绍方法:

(1)介绍书的主要内容,

(2)要抓重点,有条理,说得富有感情色彩以激起其他同学的阅读欲望

(3)声音响亮,叙述生动,有激情;

2.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的写作方法: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3】3.师生总结学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谈谈你还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作品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写得很精彩。如果经过你的推荐,能够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那么你的推荐就成功了。(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交流上有困难的学生。)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1.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2.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2.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评改作文

书里记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感,怪不得人们常说“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我们实现理想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3.小组评议:选出小组中组内认为最优秀的作品梗概,并小组成员进行思考,讨论,修改;并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同时介绍运用了哪些梗概的写作方法。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个别学生上台推荐。

3.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优点和不足。

【出示课件4】4.评议的重点

(1)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是否理清,要点是否把握明确。

(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语言是否简练,语意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楚连贯。

(4)书的大意是否清楚明白。

(5)哪部分写得最精彩。

(板书: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5.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6.范文展示。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作品梗概,学习了写书的梗概的几个要点,当我们以后再遇见长篇的作品,也能清晰的说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板书内容

习作讲评

评议的重点: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书趣

这本书_《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在我没看过这本书时觉得这么厚的书很麻烦了。我对它好陌生,但我翻了几页纸之后,觉得它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怪辟。语言更加吸引我啦!从这时,我对它有了一种好奇的感觉。

我欣喜地从头开始看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的却是那庄严的圣母院。虽然是一幅图片,但给我的是一个新的希望。在我看来,它带给了我许多神秘的色彩。卡西莫多是一个丑陋的人,但他可以挽救无辜的少女。他值得自豪、值得骄傲,我看到了卡西莫身上最美的东西。

在生活中,好多人都未知自己是在幸福的生活里不停地享受新的知识新的科技......。就如书中的卡西莫多吧!他外表虽然很丑很丑,但他不恨自己的丑,反而更加地激励自己,虽然有一只眼是失明了,自己也坚持不懈地努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看一看自己怎样掌握。而我自己对于生活是充满喜爱,今天的生活我会好好地利用着。

旧社会好少人都会做到卡西莫多那样英勇地救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填补给别人了。因为以前的旧社会,是一层阴暗的影子,好多人都自己顾自己不理人生或死。冷血而且无情。只有很少的.勇敢者来帮人。现在随着社会、国家的改变,没有了黑暗,只有光明,有着用手摸得到、用眼看得见、用口说不尽、而用心来感受到的美满生活,再没有以前那样压迫的生活。这是重重磨难后迸发出来的幸福。

将来,我想科技更加地发达,每个人的家庭里都有一台电脑,交通更加繁忙了,好像仙境那样美丽。新鲜的景物更加多了。人们读书的生活就更加广泛,创造从前从未有的知识,读书的条件多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

所以,以后将会把读书变成生活上的宝贝,开启未来。未来!我一直都盼望着会有什么发生,希望一切都如我想的一样美吧!

读完这本书,我反复回想:"读书.生活.未来,我要把书里学到的知识印在脑海中,去填补我那对生活,对未来的肤浅认识。"我

书趣

书是我课余生活中最好的营养补品,里面有许多种类的维生素.天长日久,我和知识也越来越多.摊贩这些营养品多嚼几遍,自然可以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

书是一种"静趣"。不像打羽毛球,踢足球一样活泼。当我们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坐下细细品味,书中的一切都会让你着迷。晚上,千家万户都沉睡了,我一个人在灯下,与书进行心灵的交流。它总是絮絮叨叨地讲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也与它聊天南地北,侃五湖四海。当一个问号出来时,书又耐心地给我解答,直至我完全听懂。

当我沉浸在书海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融入文章中。它将我带进美丽的大观园,让我走进了意境深邃的月色荷塘,向我介绍了犹太人、元某人、吉卜赛人。在书的带领下,世界仿佛缩小了,可以让我游遍每个国家。

当然,有的书像粉嫩的蜜桃,一咬就爱吃;但有的书就像青色的橄榄,初嚼,并不好吃,最后越嚼越好吃。

我读了《三国演义》时,起初,只是硬着头皮往下看。当再读第二遍时,渐渐看出了门道,越读越爱读,最后对《三国演义》有着深刻的印象。

我爱读书。

书趣

书,我生命的一半,没有书,就好象饥饿的人没有面包一样。有一句

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让我知道了那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也让我知道了许多科学道理。但是最让我感到乐趣的是那些"名人"故事。"杨立伟"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神舟五号的驾驶员_中国航天第一人。可是杨立伟小时侯的故事大概没多少人听说过,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

杨立伟叔叔从小就有好奇心,贪玩是他最大的特点,刚上幼儿园杨叔叔就和小朋友打起赌来,一个说火车长,一个说汽车长,双方争执不下,他一把就拉起小朋友往离家不远的火车站跑,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为了知道井的深浅,往井里扔石头;为了竹片刀是否锋利,把姑姑家的麦田削平了......不久,他就成了"孩子王"。了解了杨叔叔的童年趋事,我也分享着书的快乐。

这些文章全部是从书上知道的,书的用途实在太大了。这不,妈妈又拿回来几本科学小实验的书,那一个个小实验奇奇怪怪:鸡蛋能在水里漂起来;纸杯能烧开水;还有很恶心的给鼻涕虫减肥!虽然鼻涕虫很恶心,但是拿它做起科学实验来却很好玩。给鼻涕虫减肥十分有趣,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抓几只鼻涕虫,在一半的虫子身上撒上糖,一半的虫子身上撒上盐,很快,所有的虫子都变小。

书实在太有趣了,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用上书。

《谈文学》阅读答案1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谈美·谈文学》)

1.阅读全文,提取整合文段信息,完成下列填空。(2分)

本文第①段从孔子的名言谈起,指出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第②③④段列举

,第⑤段提出,从第⑥段起,作者就文艺欣赏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2.“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精神上的短视”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1)精神上的残废:

(2)精神上的中毒:

(3)精神上的短视:

3.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4分)

4.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名句,请举一个例子说说它的具体作用。(3分)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答案】

1.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诊治的办法

2.(1)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2)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3)知得不全,趣味狭窄。

3.因为这些旧文学家都有几分惰性,常先入为主,不能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欣赏。(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1:第1段引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引出了文艺欣赏的不同见解。

答案示例2:第5段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话,说明研究文学也像估计山的大小一样,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的道理。

答案示例3:第6段引用华兹华斯“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的话,引出不光是作者,包括读者也须时常创造文学趣味,使趣味广泛而鲜活。

(5分,答出名言得2分,说出具体作用得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原文“这是精神上的残废。”“这是精神上的中毒”“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可知第②③④段列举文艺欣赏的三种毛病。第⑤段“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第⑤段提出诊治的方法。

2.这三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因此,应该联系前后文,找到相应的本体即可。精神上的残废指根本不知,感受不到趣味。精神上的中毒指趣味低劣,缺乏鉴赏力。精神上的短视指知得不全,趣味狭窄。

3.联系原文“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可以明确得出答案,

4.首先应该明确,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比一般的话更有说服力,同时,引用名人名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名人名言的作用一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至于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应该联系前后文。

5.B.“读尽”有误;C.还应包括读者;D.“快速征服”没有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点评: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1.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在阅读的时候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读的时候要有“寻找”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无非就是为了方便答题时提供更快捷更多的信息源。2.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语言要概括精练。3.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谈文学》阅读答案2

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此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已。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通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衰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5.原文有画线句子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不符合句中此字所指的一项是()

A.做好寻思这一作文的第一步的重要工作。

B.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周围环境宜人,适合创作。

C.思想上没有杂念,外界没有影响、干扰的因素。

D.凝神中新意不断地涌现,达到了写作最理想的境界。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这说的就是苦思,正是这种苦思才有了作者的创作成就。

B.思路太畅时信笔直书,缺少控制,就会流于浮滑;而苦思就能逐步深入,想得深刻,写出的文章沉着委婉,

C.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都是在苦思中酝酿,它会经过苦思的准备,一旦到了成熟的时候就突然涌现出来。

D.苦思的训练会使写作方法逐渐娴熟,思路不易不落平凡,即使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得心应手地把握和表现。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思路畅通是作文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一旦具备了思路畅通的条件,文思就不会蔽塞了。

B.苦思有多方面的收获,它能使作文摆脱浮滑,为灵感的涌现做准备,可以打破作文中的难关,达到作文的最佳境界。

C.作文的畅适境界有生来的,也有艰苦经营的,成功的作品虽然分别很大,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平易。

D.由苦思获得平易的文章深刻耐人寻味,王介甫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答案:

5.A(题干句说的是兴会淋漓的文章的写作,指已具备了思路畅通的写作条件,并非指尚在寻思之中。)

6.B(前半句,原文流于浮滑前有常易二字,意思不同于就会;后半句,原文用才能,而不是用就能,表意不同。)

7.B(A项,与原文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不合。C项,原文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中,有好像一词。D项,原文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中有大半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