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
习惯的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习惯的名人名言2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培根
3、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
4、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梅茵
5、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艾门斯
6、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7、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高汀
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洛克
11、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12、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爱因斯坦
13、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14、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歌德
15、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陈鹤琴
16、
1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1、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叶圣陶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3、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2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27、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
28、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萨克雷
29、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
30、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3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2、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一)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
十三、十四窜汤丸,
正月十五元霄圆。
(二)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三)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四)腊月二十三吃着年糕就数落: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五)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春联),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六)有一首旧北平的歌谣十分有趣
地道出了当时北京腊月的习俗:
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宵„„
(七)天津年俗文化(年前、年后的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帖吊酉、
三十的夜里闹一宿。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盒子往家转(赚)、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包饺子(捏小人)。
(八)“小寒大寒,打春过年。”民谚如是,童谣也如是: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艾叶飘香,给你带来灵气!粽子味美,给你带来财气!屈子显灵,给你带来福气!衷心地祝你及全家节日快乐,万事顺利!
屈原的一生无疑是悲壮而又伟大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他始终不渝的效忠祖国的爱国热情,坚持不懈的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以来,一直深深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和爱戴,感召和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
大家都夸你敏而好学,学什么像什么,我记得那天你学刘德华唱歌,真的很像耶。端午节来了,我想你也应该给大家模仿一下屈原跳江自杀,如何?
我也买来艾蒿菖蒲挂在门旁,看着翠生生的菖蒲,闻着扑鼻的艾香,我的思绪载着我的心儿,穿越千山万水,亲近了家乡,闻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味道,看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风景。
爱是缘,被爱是份。缘随天意,份却在人为。缘分是前世临终前的感情延续,缘分是此生轮回前不变的誓言。缘分是你我曾说过的幸福约定,缘分是再做人时还能在一起的美好梦想!亲爱的,祝你天天开心,天天快来!
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提前为你“端”上祝福:祝你幸福安康,万事如意,端午快乐!艾叶香,麦浪黄,人间美景是端阳。
家乡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哪家有出生后过第一个端午节的'孩子,村里人特别重视,无论是不是自家的亲戚,人们都会买上两尺红布头或是一条红红的蛤蟆裤兜老虎兜,里面包上几十粒糖果,送过去给那家孩子,说这样孩子会旺旺相相地生长,孩子将来生活会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端午节快到了,甬城街头小巷,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馨香,也随处可看到手拿艾蒿菖蒲的人们,脸上充满节日的喜气。人家的门楣上柱子旁早挂上了一把新鲜的菖蒲艾蒿,它们为主人把持着门槛,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驱除着邪气,守护着安宁。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端】上一碗好运,【捂】住满满的幸福,【接】着财富的降落,【快】点吃个粽子,【乐】呵轻松一笑!祝你端午节快乐,幸福一生,甜蜜永恒!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粽”想对你表白,我的思念是多么强烈;“粽”想对你倾诉,我的祝福是多么浪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短信声声传耳边,啊!祝你快快乐乐端午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粽”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要吃“粽”,祝你“粽”横四海,“粽”是走运!端午节快乐!
屈原,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佳节,喜上眉梢;菖蒲高挂,吉祥满屋;张灯结彩,喜笑颜开;龙舟竞驰,欢喜连连;粽叶飘香,神清气爽;送份祝福,聊表寸心;愿君开怀,幸福如意!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端午至而念朋友兮,发短信以祝福。龙舟快而粽香兮,生活多乐而少愁。衣袂飘而人美兮,诸事顺而体硕!端午快乐!
五月初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端午节,端午送你五个五:祝你收获多多,五谷丰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门;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乐多多,五彩缤纷;幸福多多,五福临门!
端午节了,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业像龙舟一样快进,家庭像香包一样温馨,个性像粽叶一样飘逸,气势像雄黄一样劲霸,快乐像糯米一样粘上就不掉!
每当艾草、桃枝挂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小孩子的手腕,脚踝缠上了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空气里飘逸着苇叶,糯米,芳草的混合香气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年,父亲到学校给我送粽子的往事。
那一年,距今达半个世纪了,间隔着为时不短的悠长光阴了。
我是1965年秋季考上辽阳一高中的。家离学校20华里,无法走读,就住在学生宿舍里,一日三餐吃食堂。
亲人的情谊,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