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3、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4、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5、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1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1、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13、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4、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6、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7、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1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2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23、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2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2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2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28、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9、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0、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1、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32、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33、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4、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35、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36、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39、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40、 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4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4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4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4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5、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9、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篇》
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52、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3、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5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5、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5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5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5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6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61、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6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63、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
64、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65、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66、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6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6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9、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7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3、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7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75、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7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7、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78、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79、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8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81、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8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83、 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8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5、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8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7、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8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9、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9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9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92、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9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9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9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8、 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9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00、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二)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图片)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明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分段朗读,师生评议。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教师趁机指导朗读、感悟。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拓展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体会?或者你想对孔子和老子说什么?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你了解中国的哪些传统文化?如何了解的?说一说。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兼、仆”等7个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的道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课件与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并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激趣,“走近孔子”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今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吗?(投影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吗?(《论语》)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播放flash动画)
2、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思考: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3、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3、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4、全班交流: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二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应怎样读好这句话?
(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4)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5)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四、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情。第一部分写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
2、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孔子为什么拜老子为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
三、说教学流程
分四步进行:猜谜导入——检查预习——读中感悟 学习品行——拓展延伸
【猜谜导入】
课件逐一展示孔子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猜猜是哪位名人。在学生猜出孔子后再向学生展示2009年9月28日孔子2560年诞辰祭孔大典图片。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一个小故事。
设计的意图:帮助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了解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影响。
【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出示课文中的好词和易读错的词语如“风尘仆仆”的 “仆”应读二声学生容易读成三声,要求准确响亮的读出来。先指一名学生,再全体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读音。
2、理解词语
因为引导学生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出示词语: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止境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以及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查字典、问家长、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习惯,同时也为后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段做准备。
3、读准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准确、流利,能加上自己的感情更好,其他学生作评委,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易错难理解的词语大多都在其中,检验学生将词语放入课文能否读准,读流利。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4、质疑问难
学生交流预习课文时还弄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中对人物的称呼,孔子成老子“老聃”,孔子自称“孔丘”,而老子又称孔子“仲尼”,这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提不出老师提出。通过课件向学生解释古人名、字、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初步了解古人名、字、号,也为后面感悟人物品行做准备。
5、了解老子
让学生说出孔子是拜谁为师?谈谈对老子的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老子的作为及影响有所了解。
【读中感悟 学习品行】
这是本课的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
1、理解“学无止境”
从文中找出孔子要拜师的原因,课件显示。文中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一自然段写到“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这句话意思学生比较好理解。还有一处是第二自然段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孔子回答“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让学生先说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意思,再联系实际谈谈。如:爸爸、妈妈、老师……他们不断学习的事例。将两个原因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 “要想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就要不断的学习。”
设计意图:由拜师目的切入,明白学无止境的意思,领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进而引入下一环节拜师的经过。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品行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让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切入:为了让自己懂得更多,成为知识更加渊博的老师,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他拜师的经过如何呢?请同学们用心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感受深刻处做记号。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感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交流感悟
先是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分成三部分进一步引导体会。
一是拜师途中,这部分主要体会孔子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课件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先出示地图和网上搜集的一段新闻“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拜孔之行两个大学生骑自行车从洛阳到曲阜的报道”。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从曲阜到洛阳路途之遥远,步行之艰难。然后问“在2000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学生会说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课件将字体变红。因为预习时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就让学生轻声读这两个词语,想象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教师创设情景: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了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并想象等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这样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想象,使学生体会到孔子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再让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说拜师途中的艰难,也有可能体会到孔子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洛阳的高兴心情,都可以,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二是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这部分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让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有礼和老子的谦和有礼以及对晚辈的爱护。
先是出示文中对话部分,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注意“你是——”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课件将“迎候”和“等候”字体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的差别,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再出示加上旁白的对话。了解“拜访”和“拜见”的差别,说说从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又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
朗读形式是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师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进行。
三是学习的过程
倒数第二自然段简短的两句话,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好理解。重点抓住“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写出了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传授”写出了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3、评价人物 升华情感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并教育学生学习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拓展延伸】
问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指名背诵,并出示孔子名言。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
设计意图:激发课后学习的欲望。
【课后练习】
1、布置课后搜集、背诵孔子名言。
2、搜集阅读孔子、老子的其他小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老子
学无止境
远近闻名 学问渊博
谦虚好学 谦和有礼
谦逊有礼 爱护晚辈
认真求学 诲人不倦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