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历史上孙策的名言 正文

历史上孙策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00:48:11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经典篇】

1.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5. 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9.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0.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精选篇】

1. 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2.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3.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4.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5.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6.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7.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8.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9.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10.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11.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12.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13. 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14.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15.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16.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7.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8.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19.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20.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佳句【热门篇】

1. 几番不听忠臣兼,难免宫中受剑锋。---《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苦劝,很可能会招来祸害。

2.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国演义》第三回

解释:皇帝被视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众,慢慢的人们学会了顺从皇帝,皇帝也就越发独裁。“顺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为了独裁 者深存内心同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了。

3.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是在讨伐董卓之前,伍琼形容董卓的话,它告诉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虑周密,还要行事果决。

4.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曹操生性多疑,他误把别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杀错了人,却偏偏不承认错误,反而将错就错,斩草除根,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杀害吕伯奢一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曹操那种极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条。

5.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第五回

解释:赤兔马和武艺超群的吕布相映生辉不禁让人感慨,后世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形容一个领域内十分杰出的人才。

6.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三国演义》第六回

解释: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采纳了李儒的意见,决定将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杨彪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封建独          裁者罪恶之一斑,他们做事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根本不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

7.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三国演义》第八回

解释:孙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孙坚之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放下架子,礼貌待人,这样才能招来贤达有本事的人。

8.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三国演义》第九回

解释: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用女儿貂蝉的美色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后来,吕布果然为争夺貂蝉而将董卓刺死。

9. 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解释:当陈炜用“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这句话描述孔融的时候,孔融当即反驳“想君小时必当聪明”。陈炜不得不惊叹“次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虽然陈炜被孔融反驳的五体投地,但是“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作为一个常识,对今天的家长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10.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演义》第十二回

解释:当陶谦死前将荆州让给了刘备,谋士荀彧变向曹操进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夺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创业初期必须经营好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势力。

11.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当刘备终于做成了徐州牧的时候,曹操用了”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失去徐州。刘备为了稳定军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忧“这句话安慰大家,其实刘备还是很在意徐州的。这句话也只不过是刘备收买人心的一小计而已。

1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解释:刘备出战袁术之前,将徐州托付给张飞,可是张飞酒后误事,失去了徐州。张飞羞愧难当,与拔剑自刎。刘备抢下他的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时刘关张兄弟情谊的体现。同时,他的话带有明显的贬低女性的色彩。我们不禁反问:一个人对兄弟的仗义,是建立在轻视妻子孩子的基础上,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这样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残忍?他还能有多少人性?

13. 无谋之辈,见利必喜。---《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解释:这时曹操谋士荀彧评价吕布的话。没有谋略,看不到长远利益的人,见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高兴的`不得了。

14. 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解释:当刘备被吕布逼迫的无路可走,最终投靠曹操的时候,荀彧向曹操建议”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必有后患“,可是郭嘉却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这样宝贵的意见,而曹操也采用了郭嘉的见地。由此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谋划的长远,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气度和风范。

15.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解释:曹操放走了刘备,是刘备成为了他日后的劲敌。

16. 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解释:孔融向曹操推荐了祢衡,认为祢衡“见善若惊,嫉恶如仇。”而曹操和刘表一样都因为祢衡的高傲态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刘表都不愿意杀祢衡,这并不表示曹操和刘表对有“叛逆精神”的“知识分子”多么宽容,只是两人都想借刀杀人,不想背上杀害名士的恶名。

17.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解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最好评述。

18.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罗贯中评论徐庶母亲的话。曹操模仿徐庶母亲自己伪造一封家书给了徐庶,将徐庶骗至曹营。徐庶母亲批评徐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悬梁自尽。作者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高度评价了徐母的行为,认为他“气若丘山,义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19.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这是诸葛亮南阳草庐

20.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解释:这时诸葛亮“隆中对”时给刘备规划的事业蓝图。诸葛亮具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对时局判断格外准确。

1、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

2、志当存高远。

3、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4、勿以恶小且为之,勿以善小且不为。

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

7、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8、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9、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10、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1、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且作威。

1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14、既生瑜,何生亮。

15、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1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17、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18、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19、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且求生。

20、生子当如孙仲谋。

21、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22、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23、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2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5、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26、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27、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8、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9、干大事且惜身,见小利且忘命,非英雄也。

30、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31、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

3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3、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且望活乎。

34、鞠躬尽瘁,死且后已。

3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36、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3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8、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39、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0、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41、良禽择木且栖,贤臣择主且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42、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43、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44、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4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4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47、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且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48、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且不断,祸至无日矣!

49、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50、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51、操即使典韦出马,直取侯成。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

52、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5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54、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55、袁将军外宽且内忌,不念忠诚。若胜且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56、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57、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58、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5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0、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且惜身,见小利且忘命:非英雄也。

61、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6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63、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64、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65、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66、亮志大且不见机,多谋且少决,好兵且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67、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68、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且不能用,闻善且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

69、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70、曹操于黄昏时分,引军至西寨,四面突入。寨兵不能抵挡,四散奔走,曹操夺了寨。

71、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

7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73、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7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75、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76、曹操兵近濮阳,下住寨脚。次日,引众将出,陈兵于野。操立马于门旗下,遥望吕布兵到。

77、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

78、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79、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80、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且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81、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

82、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83、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

84、原来孔融田楷两路军马,惧怕曹兵势猛,远远依山下寨,未敢轻进。曹操见两路军到,亦分了军势,不敢向前攻城。

85、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86、曹操将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张超自刎,张邈投袁术去了。山东一境,尽被曹操所得。安民修城,不在话下。

87、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88、曹操正慌走间,正南上一彪军到,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截住吕布大战。斗到黄昏时分,大雨如注,各自引军分散。操回寨,重赏典韦,加为领军都尉。

89、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且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

90、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且别。孔融田楷亦各相别,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

91、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92、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且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

93、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94、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曹操因军中粮尽,引兵回鄄城暂住。吕布亦引兵出屯山阳就食。因此二处权且罢兵。

95、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且走,正逢典韦。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韦用戟拨开,飞马冒烟突火先出。曹操随后亦出。

96、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且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97、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且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绍遂移檄孙坚,令其进兵。坚引程普黄盖至袁术寨中相见。

98、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且走。背后张合赶来,云加鞭且行,不想趷跶一声,连马和人,颠入土坑之内。张合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

99、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

100、时约初更,月光未上。只听得西门上吹赢壳声,喊声忽起,门上火把燎乱,城门大开,吊桥放落。曹操争先拍马且入。直到州衙,路上不见一人,操知是计,忙拨回马,大叫:“退兵!”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辞、乃、孤”等常用文言词语。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

3、 懂得学无止境,学习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学法指导: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一、课前检测:

1、文学常识:

①《资治通鉴》是 主持编

②司马光,字 ,陕州夏县人, (朝代) 家 家。

用一句话评价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

1、朗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

2、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用一句话

4、诵读: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

(分角色朗读)

三、合作学习: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 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学习本后我们会想到《伤仲永》一文,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四、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

资料积累:

⒈文学常识: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人物:

孙权:

吴国大帝。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

孙权的历史评价:◆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随史策征战。18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便代兄为江东统帅,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巩固并发展了江东根据地。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东吴四英将分别是:

周瑜[(175-210),字公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

陆逊[(183-245),字伯言,东吴四英将第四位,孙策的女婿。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 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4.典故:

悬梁刺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成语解释】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典 故】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释 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出 处】 “

【典 故】:“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