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文内容,捉住描写母亲外貌、行动、语言的重点句、段,领会母亲的的慈祥与仁慈,感遭到“慈母情深”。
【讲授重点】描写慈母情深的诗句
【讲授难点】
如何经过多种方法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情深”,进步阅读本领。
【课时摆设】
一课时。
【课前预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讲授过程】
一、朴实引入,感悟解题
同砚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节选自作家梁晓声小说中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描写慈母情深的诗句
一、齐读课题。
二、读到“慈母”这个词语,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什么?(名言,画面,诗句等。)把这种感觉读进去。
导入新课古代描写爱情的诗句
一、播放孟郊的《游子吟》,提问:同砚们知道刚才播放的是哪一首诗吗?(学生答复,然后与学生一起朗读)
三、母爱是平常的,时刻在我们身边,母爱是巨大的,只需你怀着一颗戴德地心,肯定会发明这平常中的巨大会到这一点,再读课题。经典诗句
二、提问: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对母爱的赞颂)
三、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的巨大与无私,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梁晓声写的体现母爱的文章――《慈母情深》(板书“一八*、慈母情深”)古代描写幸福的诗句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描写慈母情深的诗句
一、让同砚们自在朗读课文,相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变,把文中不懂的词语和生字划出来。
二、小组举行交换,相互改正读音,以及讨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变。
三、辨别讲解三个生字,分外是“攥”字,运用行动去讲解,其次辨别举行组词。并对“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举行表明,并教会学生自学词语的意思。
四、从课题中你可以读出,作者笔下的“慈母情”是怎样的哪?(题眼:“深”)作者为何用深来表达慈母情?作家笔下的慈母情深在哪儿?古代描写美女的诗句 古代描写女子的诗句
三、母爱是平常的,时刻在我们身边,母爱是巨大的,只需你怀着一颗戴德地心,肯定会发明这平常中的巨大会到这一点,再读课题。
( )
【老舍我的母亲名句】
1、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我的母亲》
2、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老舍《我的母亲》
3、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老舍《我的母亲》
4、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多少还有点孩子气——老舍《我的母亲》
【课文赏析】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巷战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柔弱的双肩是怎样支撑的呢?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一细节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读来令人心酸。“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不仅勤劳养家,让孩子们有饭吃;母亲更是勤俭持家,让孩子们生活得体面些。在如此窘迫的家境中,她保持着爱清洁,照顾花草的好性情。而老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品性正是得益于母亲。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自小耳濡目染,老舍也养成了好客的习性,一生从未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过。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咬牙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忙,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很难想象一个无助的妇人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母亲的泪是苦涩的,是酸楚的,是不舍的,它包含着慈母对老儿子初次离家的依恋,更洋溢着一位肯于为儿女牺牲一切的慈母因不能为儿子谋划更多而产生的自我愧疚,同时这眼泪也充满了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和希望。“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母亲的泪是欣慰的、幸福的、欣喜的,百感交集的。“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这一“笑”,一“愣”,“一叹”,一“递”以及一句短短的话,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感情变化。儿子的到来,母亲兴奋地笑了;儿子要走,母亲又失望了。可母亲强忍悲痛平静地送儿子离开,这其中有理解有无奈,更包含有对儿子的无尽的爱。言语不多,但她对儿女的爱却已十分令人感动。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平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流泪,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凉。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难道不正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吗?
【拓展延伸】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老舍笔下的母亲形象非常感人:她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她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有着这么好的母亲,身为她的子女,老舍是幸运的。文中交代老舍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大外甥女还长老舍一岁,老舍自己是“老”儿子。父亲呢?在老舍一岁半时就死了,是什么力量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呢?
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指出“这是一种字面以外的默契,在无声的、心照不宣中,构成比字面更为丰富的微妙的交流。心照不宣是自动化的,把许多逻辑层次省略掉的,因而,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但是恰恰在这种心领神会之处,正是可讲性的所在。这里包含着语言和人的精神的奥秘。”
我根据孙老先生解读作品的这一方法,觉得句中“遗留下”、“永远会”就是关键词,很有分析性。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是父亲遗留下的,“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老舍母亲的眼里,它们不是简单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它们早已成了父亲形象的'化身。“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我在想,只要每年的夏天一看到它们开花,老舍的母亲眼里定在发光!年年绽开的朵朵花儿就像是父亲对于母亲前一年里所作所为的肯定与赞许,它们早已是老舍母亲的精神支柱,是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精神支柱!作为“未亡人”,母亲睹物思人,望着丈夫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如何才能够停止对亡夫的无限的思念?她只有不停地劳作——“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我想,除了解决整个家庭的经济困难,应当还有这方面的因素。
文中老舍的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老舍的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中年失偶可谓人生的一大悲哀,这是对未亡人说的;而从逝者角度讲:在这悲哀里,如果有人能时时记着他的好,处处念着他的情,那他也算没白来人世走一遭。这样一分析,老舍的父亲虽然走得突然,却也没留下多少遗憾了。
俗话说“爱屋及乌”,正是老舍的母亲对父亲有着这样深沉的爱,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对“父亲的寡姐”的爱: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们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
这就是人世间的大爱!有了这样的母亲,老舍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因为不管姑母闹脾气也好,吸鸦*、摸纸牌也罢,都是老舍儿时的记忆,“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都是发生在父亲死了之后的事情,可见母亲有多大的委屈无处诉。
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按照孙绍振先生所说的“还原”方法,我们可以推论得知老舍的父亲健在时,应当是一位相当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是母亲的靠山,是儿女的天空,是家中的顶梁柱。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中年人,一名清朝皇宫的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巷战中不幸阵亡: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在血光火焰里、刺刀下、饥荒中面无惧色地保护着儿女?是父亲不屈的英魂!“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这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正是母爱之源泉——生生不息,汩汩流淌。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老舍从小就跟着母亲和三姐:“他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对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的“浇灌与爱护”,以及母亲和三姐平日里言谈间关于父亲的话题,儿时的老舍耳濡目染,也就秉承了父亲爱花的习惯。在《养花》一文中,老舍这样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中国人历来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夹竹桃可以抗烟雾,抗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卫士。
老舍为什么在文中要特别谈到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是否另有深意?该不会是父亲的愿望(多子多福)与职业(护军)的象征?老舍呢?“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三岁不要结婚,二十七岁上了英国,七七抗战后,老舍别妻抛子,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他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之后,又转到重庆,他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此时的老舍俨然成了父亲遗留下的“夹竹桃”。
在老舍笔下及其身上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老舍父亲的影子。
歌颂母爱的`诗句1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3、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慈禧《赠母亲的诗》
4、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5、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蔡文姬《悲愤诗》
6、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苏轼《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8、知得雉子高蜚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雉子斑》
9、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杜甫《锦树行》
10、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11、慈母忧疾疹,室家念栖莱。——刘长卿《北游酬孟云卿见寄》
12、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
13、父母吞声哭,禽鸟亦为啼。——孟郊《尧歌》
14、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15、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韩愈《琴操十首·履霜操》
16、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岁暮到家》
17、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经》
18、人来唯仰乳,母抱未知慈。——孟郊《子庆诗》
19、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韩愈《射训狐》
20、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22、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杜甫《前出塞九首》
23、啁啾鸟恐鹰鹯起,流散人归父母来。——贾岛《颂德上贾常侍》
24、二人事慈母,不弱古老莱。——岑参《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25、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26、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27、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杜甫《新婚别》
28、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9、与子骨肉亲,愿言长相随。况离父母傍,从我学书诗。——张籍《别段生》
30、母子,天性也,母思其子,慈也;子思其母,孝也故母子为三纲之首,慈孝乃百行之原。——郑光祖《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31、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杜甫《遣兴》
32、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杜甫《无家别》
33、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白居易《慈乌夜啼》
34、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李端《杂歌》
35、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36、蚁王化饭为臣妾,蜾母偷虫作子孙。——白居易《禽虫十二章》
3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38、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
39、鹅乳养雏遗在水,鱼心想子变成鳞。——白居易《禽虫十二章》
40、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杜甫《新安吏》
41、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元稹《莺莺诗》
42、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慈禧《赠母亲的诗》
43、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孟郊《游子》
44、忘怀日已久,三度移寒暑。今日一伤心,因逢旧乳母。——白居易《念金銮子二首》
45、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李绅《悲善才》
46、阳乌有二类,嘴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元稹《大觜乌》
47、得食将哺母,饥肠不自充。——白居易《和《大嘴乌》》
48、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9、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蔡文姬《悲愤诗》
50、千家得慈母,六郡事严姑。——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5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52、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53、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5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56、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
5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58、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59、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60、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6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62、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64、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65、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6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67、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6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69、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70、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歌颂母爱的诗句2
1、十年孤旅偶还家,童子窥帘母递茶。却睹棠红心自怃,事亲不及一庭花。——李梦唐《癸未仲春自京回乡》
2、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忆母》
3、慈亲畴昔倚门时,曾记忘忧慰别离。孤子恨无怀橘日,十年肠断树萱诗。——孙华孙《题墨萱》
4、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去疾《西上辞母坟》
6、华嵩为佩河为带,南交北朔跬步内。搏鹏作腊巨鳌鲙,伸舒轶出元气外。——权德舆《大言》
7、独上秋坟又几回,伤心一陌纸钱灰。年年此日豚鱼荐,曾见慈亲手作来。——金武祥《里门杂感》
8、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蔡文姬《悲愤诗》
9、文章报国男儿志,天地无私慈母心。珍重画图传一别,故山长望白云深。——于右任《故山别母图》
10、几度题书客未还,归鸿节节度乡关。遥知一纸平安字,慈母灯前阁泪看。——林希逸《寄书后作》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2、鞠育当知父母恩,弟兄更合识卑尊。孝心尽处通天地,善行多时福子孙。——真德秀《长沙劝耕》
13、心坚胆壮箭头亲,十载沙场受苦辛。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高骈《叹征人》
14、不尽城南路,凄然说送行。深闺一夜别,小女十年情。露下兼秋迥,天高闻雁鸣。离愁空黯黯,寒月为谁明。——葛宜《别母》
15、降士林沾蕙草寒,弦惊翰苑失鸳鸾。秋中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钱起《晚归严明府题门》
16、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司空图《步虚》
17、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留君不宿对秋月,莫厌山空泉石寒。——陈羽《山中秋夜喜周士闲见过》
18、衣上辛勤慈母线,箧中珍重故人书。白云红树堪移棹,万壑千峰拟结庐。——汪文桂《秋日同季弟归里和韵》
19、拟动归心路已差,直饶归得亦无家。倚门自是难忘母,据令从来不识爷。——释居简《送正知客归省母》
20、邵陵北望几劳魂,白首慈亲日倚门。云外归鸿如可托,平安先为慰晨昏。——朱辂《自舂陵还题驿舍壁》
歌颂母爱的诗句3
1、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
2、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3、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鲍溶
4、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5、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6、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经邶风凯风》
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8、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9、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杜甫
1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