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教授拟题方法,快速准确拟题。
2、鼓励创新思维,力求脱颖而出。
教学重难点:
拟题技巧。
教学方法:
点评作文标题,提取取标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高考作文如何取标题的问题,资料相当多。这也证明了此专题的重要性。但是每一个班都有适合他们自己穿的“鞋子”,我就是想为我现在所带班级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
拟题时,忌讳很多。但我只讲我们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拟题方法也有很多,但我重点讲化用、借用;方法点睛时,可以选用很多的例子,但我只用班上学生自己取得标题。
我通过统计学生最近三次大考中的作文标题,将其列举,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一切看似高深的方法,我们都会用。最后让学生实战演练,将白板交给学生。修辞拟题法,作为灵活环节,看上课情况而定。时间宽松多讲点,时间紧张少讲点。文中所用作文材料将一资料的形式放在整篇设计的后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故事激趣: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某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起名《晨曦》,此稿投向多个杂志社,结果都被退稿。后来有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换为《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获得了三等奖。
“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那么这次我们结合本次联考作文谈谈如何取标题。
二、三忌(8分钟)
(一)标题忌跑题或偏题(3分钟)
1、亮标题。将本次考试中,同学们的作文标题在多媒体上展现出来。先亮出低分作文标题。
细节决定成败 是金子总会发光 稳中求进
2、讨论原因。
本则材料侧重于教练发现了许海峰,因为教练关注细节,许海峰成功了,所以第一个标题有问题。
如果没有教练,许海峰的成绩又不是很好,他这块金子将会被埋没,所以第二个标题也有问题。
至于,稳定性,只抓住了材料的枝叶,没有抓住主干。
3、确定正确立意。
先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慧眼识人才。
得出结论:标题首先要切题。
作文取标题实战演练。通过对三篇学生近期所写的三篇作文取标题,教会学生去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的标题。
(二)忌过于宽泛,大而无当(2分钟)
1、亮标题。《谈文明》《文明的意义》(市联考作文题)这类标题,虽然用的人不多,但每一次都有那么几个人。
2、结论: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题文不符;不能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求合理。
(三)忌俗套,千遍一律。(3分钟)
有的人用添加法,结果100份试卷中就由10个人一样或者类似的标题。我们每一次作文都会给大家一定的范文,但是有的东西用烂了就不稀罕了。比如上学期,我们见到《莫让浮云遮慧眼》,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同学去仿写。
一模考试中,我们有一位同学去了一个号标题《让完美之花开在缺陷的枝头》结果在二次联考中出现了若干《让…花开在…枝头》其实别人是模仿2012年江西满分作文中的`《辛福之花,开在追去的枝头》或许还有更早的源头。
三、方法点睛(15分钟)
(1)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呼告、对偶、夸张、双关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特殊的加工编拟出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
比喻,比拟我们同学这几次作文也用得比较多。
《从心做起》《忙,茫,盲》利用谐音双关等等。
(2)引用式,化用法。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标题上,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3)反弹琵琶新视角。
在考场上,我们给作文拟题不但要快,而且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式,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教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
(4)符号法。
《传统都去哪儿了》 《且行且珍惜》
《梦里寻“绿”千百度》 《发展诚可贵,人性价更高》《且向花间留晚照》(本次适应性考试的标题)
《让文明之花开在文明枝头》 《敢让谦让换新风》
《文明之花别样红》 《天行健君子以文明不息》《六尺巷》(以上是同学们在九江市联考中取得标题)
《野百合也有春天》 《借我一双慧眼吧》
《莫让瑕疵遮慧眼》 《的卢过檀溪》
《千里马的春天绽放在伯乐的慧眼上》《其真无马耶》
(以上是针对分宜中学、临川中学等地联考作文取得标题)
四、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作文取标题实战演练。通过对三篇学生近期所写的三篇作文取标题,教会学生去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的标题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1、让学生课上取标题,允许讨论。
2、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发挥,然后大家一起来探讨标题的可否性。
五、作业布置
根据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各个领域都有所谓的名人名言,比如说像是IT界的SteveJobs曾说过:“你的时间有限,因此不要为别人而活。”科学界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工业界的汽车之父亨利福特说:“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电影界的乔治卢卡斯说:“除非你能想象得到,否则你绝对做不到。”运动界的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说:“我的生命中充满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如此,我成功。”周星驰说:“地球很危险,你还是回火星吧”
摄影界当然也有很多的名言,以下的这25句摄影名言,有些虽然咬文嚼字,但言之有理,值得爱摄影的朋友们看看。
“Your first 10000 photographs are your worst.“ -Henri-Cartier-Bresson
你拍的前一万张照片都是烂的。
心得:凡事都要多练习,摄影也是,你知道足球神童贝克汉每天至少射门1000次吗?快出去拍吧!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Robert Capa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表示你离得不够近。
心得:Capa是位知名的战地摄影师,他的确要离炮弹比较近才能拍到精彩的照片,但我们现在摄影又不用以性命去拼,以现代摄影来说,这句话指的并不是说实体上的距离不够近,而是心境上的体会,如果你无法融入当下的环境,心境无法去贴近你要拍摄的环境即对象,自然拍不出好的照片。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amera is the twelveinches behind it.” - Ansel Adams
摄影机最重要的组件是在它后方十二寸的那玩意儿。
心得:意思是你的脑袋,相机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摄影师如果去思考并观看他要拍摄的主题。
“If I saw something in my viewfinder that looked familiar to me,I would do something to shake it up.” -Gary Winogrand
如果我透过观景窗看到某个我觉得熟悉的东西,我会试着去用不同的观点重新看一遍。
心得:这句话是街头摄影的名言,每天习以为常的街头跟环境,你要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将你熟悉的人事物去重新诠释,才是街头摄影的精髓。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才是境界。
“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is with you” -Chase Jarvis
最好的相机就是你需要时在你身边的那台。
心得:是啊是啊。
“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you left at home.” -Zack Arias’old stupid manager
最好的相机是你忘在家里的那台。
心得: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讽刺上一句的,不过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常常想拍照的时候没相机,不过现在有iPhone了。
“Everyone will take one great picture, I’ve done better becauseI’ve taken two.” -David Bailey
每个人都有机会拍出一张很棒的作品,我比较厉害是因为我拍出两张。
心得:所以呢???
“You cannot depend on your eyes if your imagination is out offocus” -Mark Twain
当你的想象力无法集中时不能依赖你的眼睛。
心得:连马克土温都要来讲一句,应该是说当你的想象力无法聚焦时,你应该谨慎思考你看到的人事物,因为你的眼睛可能已经放空无法以创意的角度去观看了。
“A good photograph is knowing where to stand” -Ansel Adams
一张好的照片是知道该在哪里等待。
心得:时机和地点在街头摄影里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布烈松说街头摄影不只是“寻找”画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在对的位置等待对的时间对的画面出现,并按下快门。
“A true photograph need not be explained nor can it be containedin words” -Ansel Adams
真正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言语去说明,而且它也无法用言语说明。
心得:的确,很多时候看到一张照片第一个反应是心脏跳的很快,心悸,情感反应,接下来才会试着用一些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去感觉并享受一张摄影作品带给你的感觉,不见得硬要用语言或文字去形容什么。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for me is a portrait. You have to tryand put your camera between the skin of a person and his shirt”-Henri-Cateir-Bresson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肖像摄影。你必须要将摄影机放在一个人的皮肤与他的衣服之间。
心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肖像摄影你必须要试着看透一个人,是不是有点咬文嚼字呢。
“Think about the photo before and after, never during. The secretis to take your time. You mustn’t go too fast. The subject mustforget about you. Then, how ever, you must be very quick.”-Henri-Cateir-Bresson
在摄影之前以及之后思考,千万不要在摄影当下思考。街头摄影的秘密在于放慢步调。速度不该太快。你拍摄的主题必须要看不见你。而你的速度必须要很快。
心得:街头摄影的确尽量不要让被拍摄对象发现你在拍他们,并且在拍摄前先想好构图,等待,让画面走向你,并在对的时候快速的按下快门。布烈松在街头摄影时大部份的时间是在某个地方等待画面的出现,并不是一直主动去发掘画面。
“If you can smell the street by looking at the photo, it’s astreet photograph” -Bruce Gilden
如果你在看照片的时候能闻到街头摄味道,那就是街头摄影。
心得:BruceGilden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若你的照片能清楚的传递“街头的张力”,那就是街头摄影,什么是街头的张力?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多看看街头摄影作品吧。
“All photography is propaganda” -Martin Parr
所有照片都是种宣传。
心得:是啊,宣传摄影师的观点,这没什么好说的。
“I have discovered photography. Now I can kill myself. I havenothing else to learn.” -Picasso
我终于了解了摄影, 现在我可以把自己杀了,因为已经没什么好学的了。
心得:也不用说的这样极端,虽然在记录某个画面上摄影会比绘画快上数万倍,但绘画的笔触及抽象的画法还是摄影所不能及的,所以还是要继续啦。
“If you keep your cool, you’ll get everything” -Elliott Erwitt
如果你能保持冷静,那你将能得到一切。
心得:街头摄影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冷静地观察,不要急着抓画面,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看,试着在一个地点等一下。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能让你更清楚地观察并知道什么时候该按快门。
“Great photograph is about depth of feeling, not depth of field”-Peter Adams
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心得:很多人看到背景模糊到连景色都分不清楚的照片,可能就会说:“哇好美的照片。”任何人拿一颗F/0.95的镜头把光圈调大,谁都能拍出奶油融掉般的背景,但真正的好照片是在于其中的故事及情感,而不只是靠模糊到天荒地老的背景。
“Sometimes the simplest picture are the hardest to get” -NeilLeifer
很多时候最简单的照片反而是最难拍的。
心得:这句话我想到前面布列松说过肖像摄影,肖像摄影看似简单,拍摄对象坐得好好的让你拍,而且拍不好可以重拍,拍到你高兴。但是你想要拍到他的灵魂,让看照片的人能看透他,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Which of my photographs is my favorite? The one I’m going totake tomorrow.” -Imogen Cunnigham
你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一张照片?我明天要拍的那一张。
心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继续拍吧!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Henry David Thoreau
摄影跟你看到什么事物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你怎么去观看。
心得:厉害的街头摄影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精彩。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就是境界呀。
“My life is shaped by the urgent need to wander and observe, andmy camera is my passport.” -Steve McCurry
我的生命是以想不断到处逛逛看看的急迫感所形成,而相机就是我的护照。
心得:这就是所谓对摄影的热情吧。常常看到一些画面会想拍下来的急迫感。
“I am forever chasing light. Light turns the ordinary into themagical” -Trent Parke
我不断追逐着光,光能将平凡的东西化为神奇。
心得:“光”是摄影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光就什么都不能搞了,而街头摄影有个很棒的部分是街头中所提供的多元光线,虽然不断调整ISO,光圈及快门会很麻烦,但却也提供街头摄影师创造更多丰富氛围的机会。
“I only use a camera like I use a toothbrush. It does the job.”-Don McCullin
我的相机就跟我的牙刷一样,它作它该作的事,就是拍照。
心得:不然要像周星驰的折凳一样除了可以坐之外还能当武器吗?相机不用来拍照要干嘛?当然他对现在很多可以拍影片的相机有感而发也是有可能。他可能觉得相机就是要拍照而不是拍影片。
“Don’t pack up your camera until You’ve left the location” -JoeMcNally
别把相机收起来,除非你要离开拍摄现场。
心得:这句话我太有感觉了,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拍完了就把相机收起来往回走,但往回走的路上又看到很多很棒的画面却来不及将相机拿出来,除非你确定真的不想拍了,否则请不要将相机收起来,因为到你走进家门的前一刻都有可能会出现你想要拍摄的画面
“I’m a Tourist” -Gary Winogrand
我是个观光客。
心得:观光客到一个新的地方通常看什么都拍,住家房子前的阶梯拍,电话亭拍,招牌,路标,路人,红绿灯也拍,什么看起来都新奇,街头摄影师也应该用这种态度在观看周围的人事物,街头摄影师是生命的观光客,或每天醒来都把自己当成外星人一般第一次造访地球,对身边的所有事物充满无限好奇,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熟悉的事物,这也是拍出精彩作品的秘诀,永远不要停止你的好奇及观察!
这篇有点长,其实有关摄影的名言数都数不完,还有很多很棒的摄影师名言,下次有机会再分享,现在,出去拍照吧!
各地高考
新课标I卷
上海卷 更重要的事 北京卷 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 四川卷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
湖南卷 我愿意 福建卷 忧天
辽宁卷 沙子和珍珠 广东卷 捐助
江西卷 学生有三怕 山东卷 以“莫言”为材料自拟标题
重庆卷 根据大豆写作 安徽卷 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
天津卷 ___而知之 湖北卷 上善若水任方圆
广西卷 捡到手机之后 浙江卷 三句话看童心
各地高考作文题目2
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全国卷III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xx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xx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
北京卷
试题内容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xx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专家解析]
20xx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20xx年,两道大作文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20xx年继续沿袭这样的做法,为考生充分发挥写作优势提供平台。
第一题:“说纽带”
20xx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题的。
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以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感,无论从较为宽阔的视野,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都可以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论的能力。
本题与下面的大作文题,分别限定了文体。其原因一是北京卷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二是限定文体,有利于减少考生选择题目的时间。
第二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20xx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刻。“两个一百年”的内涵也是考生应知的内容。届时,今天的考生正值壮年,应是国家骨干力量。作文题目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情景,请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展望共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题目在具体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一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就几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写作要求上,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xx年基础上继续强调“有描写”,这是针对考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问题提出的,不仅是阅卷的评分参考点,也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两道作文题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的写;2。分值相等;3。评分标准基本相同。在此前提下,题目从写作对象和文体上又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议论能力的考查;第二题侧重记叙能力的考查。
20xx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的主要特色。
一、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为了不增加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代价,采用了“给题目”的命题方式,以使指向明确、简练清晰,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天津卷
试题内容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解析]
20xx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2。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3。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上海卷
试题内容
26。写作(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强,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的引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题目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江苏卷
试题内容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专家解析]
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浙江卷
试题内容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专家解析]
本题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初发《光明日报》20xx.12.10,《新华文摘》20xx年第5期转载)。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根据《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能写三类文体(应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要求,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少整体结构感、空疏而有欠严谨的“伪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滥,浙江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体现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更符合浙江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当然,为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读万卷书),“生活,或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 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山东卷
试题内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专家解析]
一、材料来源于20xx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经过修改,把时评型材料处理为没有明显主观评判的客观事实材料,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自主选好角度,选择立意,选择文体。
二、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其一,考生对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产生关于书店的功能、文化属性以及人们阅读意义等方面的感悟和联想。
其二,材料中关于各类“顾客”的内容,尤其是“夜读人”元素的加入,表现了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书店不仅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们期盼的精神寄托所、心灵栖息地,由此可以引导考生思考阅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思考书店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思考书店在当今社会中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问题。
其三,材料中工作人员“不驱赶任何人”的表述,表现了书店的人文态度和经营理念,由此可以引发对书店经营目的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
其四,材料中“经营模式”和“工作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创新、发展理念,思考书店等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出路问题,思考关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赢同享的关系问题。
三、材料立意多元,适合个性表达,能给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写作空间。
其一,从书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其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
其二,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意义,也可以紧扣书店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
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不管是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实用类的议论文,都能对考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且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写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素养。
20xx年高考作文试题综评
20xx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一、立德树人:
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20xx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xx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xx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二、文化自信:
融通古今,传承发展
20xx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三、时代气息: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与交流,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全国Ⅲ卷“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高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加之时值恢复高考40周年,20xx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
20xx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国家热点战略、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24小时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上海卷作文题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展开对“预测”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四、任务写作:
指令明确,利于发挥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全国Ⅰ卷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全国Ⅱ卷作文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Ⅲ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20xx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