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于综合性的警句
它是指能把很多的事实或很复杂的道理,用非常简洁、非常有力的句子概括出来的句子。因其有着很强的概括性与综合性,可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启迪。
此类警句,常用于一段、一层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它既是对上文主旨的归纳概括,又可引发读者产生联想,加深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让人从中悟出更深刻的含义。《脚注失败》《平静如金》都是此类写法。
2.含有哲学观点的警句
要使警句写得深刻精辟,应有意识地运用哲学观点对所写之事进行归纳概括。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发展与静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等哲学观点均能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文章一旦以哲学观点为统帅,它便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充满思辨的色彩,使语言富有哲理的隽永。例如:
失败固然可惜,却可以通向成功;成功固然可喜,却容易沦为失败。世上没有恒常的失败,也一定没有永远的成功。所以我们在失败中不要失去向上的信心,在成功中更不要失去警醒的心。
此段文字便因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与转化的哲学观点,使得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被阐释得极为精辟、辩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借用其他修辞手法的警句
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都可启发读者的想象,所以运用它们来撰写警句,可引发读者的思索,加深读者对事理的深入认识。例如比喻,因为本体与喻体间必须具有相似点,所以它可引发相似联想;又因其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表达,所以它又可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既然是生动的说法,不是刻板的说理,所以它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因为它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所以它可以启发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从而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例如:
当你的心是灯时,世界很大;当你的心是轮太阳时,世界就变小了。
这里的“灯”与“太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但这两种不同心态带来的两种不同结果,却可引发种种思索,比如当我们被误解需要对人宽容时,当我们索取与奉献时,当我们知识面的宽窄影响了认知的视野时……不同的人生经历都可以从中引发出各自的思考。
4.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警句
有些警句,从字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仔细一想,不但不矛盾,反而还很有深意,这类警句,同学们最为熟知的应属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活着的人死了,死了的人却活着,这看似矛盾,但仔细想想,那些卖国求荣的人、那些鱼肉欺诈百姓的人、那些败坏堕落违背人民利益的人,他们虽然活着,可却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等于死了;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为事业而鞠躬尽瘁英勇献身的人,他们的功绩永存、事业永存,精神永存,他们虽死犹生,在人民的口中和心中,他们等于还活着。
这类警句,因其字面上有些矛盾,读者非用心去想不可,所以可加深读者的思索。不妨再看几例:
①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②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
③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④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古老的文明之墙上,用摩登的油漆写着斗大的“拆”字。它有着鲜明的白色,我却看到了黑暗。
⑥好人常以坏的结果警诫他人,坏人常以好的口实欺骗他人。
⑦意识,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以上句子中的反义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深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富有哲理。同学们不妨仿照这一语言形式去创写警句。但要注意,这类警句必须“实不矛盾”,否则便会产生歧义.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了。揭示具有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事物的哲理时,此类警句尤为实用。
高考作文精彩语段:
1.农误地一时,则自误一年。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2001·全国·优秀《与诚信同行》)
2.弃信则无得,无诚则有失。(2001·全国·优秀《诚信的内涵》)
3.诚信是人生的支点,亦是我为人的准则。所谓出色人生,即是诚实守信,热爱生活。(2001·全国·优秀《出色人生的定义》)
4.选择是歌,真诚作曲,爱心吟唱!(2002·全国·优秀《选择》)
5.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主的永恒源于一次次选择。(2002·全国·优秀《选择永恒》)
6.用感性赋予理性以灵性,用理性铸造感情的肌骨。(2003·全国·优秀《猛虎与蔷薇》)
7.情与理相伴而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2003·全国·优秀《情与理》)
8.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2004·全国·满分《我心依旧》)
9.忘记使我们懂得宽容,铭记让我们学会感恩,忘记与铭记之间我们拥有了快乐与真谛。经常翻晒自己的回忆吧,在阳光的洗礼中,你会发现,原来,历史是深刻的告白,生活是澄澈的诠释。(2005·全国·优秀《铭记与忘记》)
10.父亲走了,带着对他儿子的深深挂念;父亲走了,遗留给他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这是稍纵即逝的眷恋,这是无法重现的幸福,这是成千古恨的往事。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2005·浙江·优秀《“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解读》)
11.芸芸众生,平凡而不平庸;莘莘学子,平淡但不平常。(2006·安徽·满分《读董桥》)
1.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2.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列宁)
3.如果我们能支配我们的财富,我们就会富裕而自由;如果我们的财富支配了我们,我们就会真正地贫穷。(亚当·斯密)
4.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莎士比亚)
5.成功之花,人们惊慕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6.对待知识就要像对待粮食一样,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知识征如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样。(罗斯金)
7.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把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把它细细阅读。(保罗)
8.楚兰生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路)
9.金钱是愚者的帷幕,可以将他的缺点遮蔽起来。(非尔登)
10.今天你如果不生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彼得·伊利亚德)
导语:在高考
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回来后子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道义,富有,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6.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7.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8.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9.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0. “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1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12.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 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 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 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13.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应该是:君子喻之于义,小人喻之于利。 “喻”应解释为“明白、知晓”,这里可以用使动用法解释,“于”应同义“以”,解释为“用” 。全句的翻译:用义来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来让小人知道(同样的事)。
15. 子曰:「君子说: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论语》 -- 孔子
16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7. 《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
1、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廷德尔
2、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费尔马
3、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4、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爱因斯坦
5、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贝弗里奇
6、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爱因斯坦
7、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8、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9、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10、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11、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12、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3、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约里奥·居里
14、科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高尔基
15、科学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乌纳穆诺
16、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17、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科学都是对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观察。所谓先见之明,是对即将出现的事物的认识,而这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达·芬奇
18、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孟德斯鸠(法)
19、要把国家的收入规定得好,就应该兼顾国家和国民两方面的需要。当取之于民时,绝对不应该因为国家想象上的需要而排除国家实际上的需要。——孟德斯鸠(法)
20、人们的生产超过自己的消费越多,他们对国家越有益。——魁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