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名言 正文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名言

时间:2025-04-28 09:52:25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3、《吴子兵法》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据《汉书》记载,《吴子》起初有48篇。现在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该书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六韬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5、《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提倡正义战争,反对不义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遗产。

6、《司马兵法》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兵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其并非一人所撰,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司马兵法》,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司马兵法》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

7、《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道家军事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等。

8、《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使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人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人,又有作者的见解。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广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该书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

9、《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军事著作,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纪效新书》出于抗倭名将之手,所述内容具体实用,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又反映了明代训练和作战的特点,尤其是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作战形式的变化,该书成为明朝军队热兵器化的佐证。该书在明朝万历壬辰战争时期传入朝鲜,被奉为军事科学经典大量刊印。

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2、以攻战亡者,可胜数。

译文:由于攻战而灭亡的,多得难以数清楚。

3、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译文: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信认,没有恩德自然不会有回报,你送给我桃子,我回报你李子。

4、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5、万事莫贵于义。

译文: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6、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译文:钓鱼人恭恭敬敬,并不是为赐给鱼食物;用虫子作为饵料投给老鼠,并不是喜爱老鼠。

7、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译文:君子不用水为镜子来照自己,而用别人为镜子来照自己。

8、今重不为不义攻国。

译文:现在(您)重于攻伐别国,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9、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10、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11、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12、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13、非乐。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14、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译文: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譬如说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忍让。

15、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16、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救宋

译文: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的荣誉是靠身体力行地得到的。

17、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18、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19、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2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译文: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21、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2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23、备者,国之重也。

译文:防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24、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25、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6、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7、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8、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2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30、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31、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3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3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34、兼相爱,交相利。

3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36、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37、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38、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3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0、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41、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42、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43、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44、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45、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46、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47、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48、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49、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50、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读书笔记《孙子兵法》一

《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中被利用之处也是很多的。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但是,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所蕴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难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贻”,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的最好阐释。

九地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文字最多的一篇,它同地形篇一样,探究的重心也是军事地形,但两篇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战场作战的角度划分出六种地形,本篇则依据对“人情之理”的深入揣摩从军队进入敌国的“为客之道”出发而划分出“九地”。

用间篇作为孙子兵法全书的最后一篇,它在内容上与第一篇计篇遥相呼应。如果说计篇强调先计后战,要求从“五事”,“七计”的角度,一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劣强弱,做到“知彼知己”。用间篇的论述重心在于“知彼”,从探知敌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间谍的角度,说明“知彼”对于军事斗争的重大意义。

其实《孙子兵法》的理论在当今中国已被很好地运用于商界,《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真的是一本好书,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他教会了我如何打好做事前的基础,如何在做事时保持高效的状态,他教会了我为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和道理。这本书我将一直读下去,我相信在这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定会学到越来越深刻的道理,更深入的了解到人生的真谛。

读一本好书,然我受益匪浅!

读书笔记《孙子兵法》二

提起《孙子兵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还可以背诵其中的

现在先让我把该书的一些简单知识介绍给大家吧!《孙子兵法》读书心得《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它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第,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 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但很多人就会说,现在世界已经太平了,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战争,这《孙子兵法》又有何用呢?《孙子兵法》读书心得这你就大错特错了。《孙子兵法》读书心得正所谓商场如战场,在今日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商场上更需要运用到《孙子兵法》当中的策略啊,如今《孙子兵法》已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它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

想了解《孙子兵法》在商场上的作用吗?想知道《孙子兵法》更多的用途吗?快去看吧!加油!

读书笔记《孙子兵法》三

《孙子兵法》在《火攻篇》中道出了火攻与水攻的方法,介绍了各种要素。返回去看当年曹操火烧乌巢,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薛仁贵火烧兖州,朱元璋火烧陈友谅等无数经典火攻取胜战役中,各指挥官们利用的要素,无不印证了孙子兵法火攻篇里的方法。

实施火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指挥官想要发动火攻,也不是随便就能发动的。首先要有胆识,其次要会观察敌军,观察天气的变化,比如:指挥官是否具有“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是否充分了解敌人内部情况;火攻前天气是否合适,月是否在“箕,壁,翼,轸”,这些要素全部齐备,火攻才能成功。火攻一旦失败,势必导致我方损兵折将,战争失败,乃至亡国,当年后梁大将王琳火攻反烧到自己战船,导致战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决定国家命运,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以不小心谨慎。不论是战略部署,亦或是战役的作战方法,都必须抱着“慎战”的思想,作战不可以对敌人有丝毫的轻视,为什么史上那么多的“骄兵必败”的例子?因为“骄”即认为自己完美无暇,没有任何漏洞,无懈可击,而忽视了自己的弱点与缺陷。殊不知要想做到真正的无懈可击,就必须认真分析自我弱点,不足,并做出各种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不只战争,生活中也一样,如果我们轻视竞争对手,或者轻视面临的问题,想要“战胜”基本不可能。

作战不但要“慎战”,亦要随机应变,不能死搬兵书,就像生活中做事不可能有任何人或书籍告诉你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对策,所以在做事前,一定先分析好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因素,并在接下来做事的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因素时,不慌乱,沉着冷静,将问题清晰地分析清楚,才有可能解决各种难题。

最后,孙子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乎于利而动,不合乎于利而止。”像当年楚怀王忍不住自己一时欲望与愤怒而招致国家受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战争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战前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轻启战端,开战前必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一时冲动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才是最重要的。一味比长短,争高低,在情急之下,往往会丧失理智。善于把自我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利用,保存自我实力,不做无谓牺牲才是明智之举。只有平心静气的看待问题,才能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容易,但是遇事冷静分析问题,一定能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会有更多精力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虽然做到沉稳冷静,机制灵活,情绪控制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总能事前勤加思考,事后多加反思,不论是否修炼到这种地步,总归还是会“八九不离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