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荀子关于礼的名言和解释 正文

荀子关于礼的名言和解释

时间:2025-04-30 03:40:01

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4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5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6公生明,偏生暗。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兵事以民为本。

1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1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5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导语:《劝学》一篇是《荀子》的首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学习的看法。之前我们写梁启超谈如何读《荀子》一文,提到如果要以修养应用的目的来读此书,比较好的方法是将自己所欣赏的格言警句一一分类摘抄,常常读诵,随时参照于自己的日常。一起来看看荀子劝学的名句以及解读。

荀子劝学名句以及解读

1学不可以已。

《劝学》篇开篇就说“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劝学》的主旨在于劝勉人努力学习,并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来说明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在这句话之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加工以后就能变直,刀剑在砺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学习渊博的知识,并且能经常注意考察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而行动上也不会犯错误。荀子用木与刀剑为例,来说明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与这个意思相近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说要经常检查自己。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意思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还不如学习一会儿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看,但还不如登高之后看得宽广。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应该把这当作学习的契机,有思考但不是闭门造车;要善于主动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丰富自己、并向更高处攀登。牛顿有一句话流传甚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相似。

5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在这句话之前,荀子举了几个例子: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以羽毛为巢,用毛发编织,系在芦苇上,大风一来芦杆就折断了,巢也掉了。这不是鸟巢做得不好,而是因为依托的地方不合适。西方有一种名叫射干的草,它的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着百丈深渊。不是它茎长,而是它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接下来荀子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芷如果浸到臭水里大家就不会佩戴它了。于是荀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定居时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好地方,外出要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防止受邪恶人的影响,而接近于正道。一定要注意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这句话意思是:没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人,在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不能埋头苦干的人,在事业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荀子在此前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是在强调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7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体现在仪表举止上,表现在一举一动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8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句话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积极向良师益友学习更省事的了。在荀子看来,效仿良师益友,聆听君子的学说,能使我们养成崇高的品格,获得全面的知识,而通达世事了。

9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学习,本来就应该一心一意,就是要学到完全彻底。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致的。学习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成效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这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识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足以称为完美的,因此他们反复学习以达到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以达到融会贯通,效法良师益友努力地去实行,除掉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识。可见在荀子看来,学习不仅仅是指书本的学习,还包括了道德的修养,是内外兼修的。

1、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2、 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3、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4、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5、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6、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7、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8、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9、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0、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1、 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

1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4、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5、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16、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1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8、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19、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21、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22、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23、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24、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5、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26、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7、 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28、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29、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30、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32、 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3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4、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35、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6、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37、 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38、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39、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0、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41、 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2、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