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父亲的教育下完成全部知识学习和训练,最终成长为杰出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穆勒的成长过程,反映了一代思想家对知识和精神进步的执著追求。一个思想家的成长,也留下了那个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时代的痕迹。
(一)早期教育
约翰·穆勒是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当时的詹姆斯·穆勒是一个自由撰稿人,靠给杂志写文章获得不稳定的稿酬养家活口。在艰苦的条件下,詹姆斯·穆勒一边写作《印度史》,一边亲自教育小穆勒。对小穆勒的亲自教育实际上是老穆勒在实践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 “他是其父按照边沁的教育法培养出来的。”①
在父亲的指导下,穆勒童年就学会希腊文和拉丁文,读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不少古典历史名著。8岁起攻读几何和代数,12岁开始系统学习经院派逻辑学。13岁时小穆勒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先后学习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4岁时,小穆勒完成了他具有传奇色彩的早期教育。他的知识水平达到了一个在正规教育环境接受了全部高等教育的人所达到的水平。“他正像他父亲所希望的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的学识就像40岁的人那样。”②
(二)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
1821年,小穆勒开始学习法律。当小穆勒打开边沁的《立法论》,一个新的思想世界向他开启了窗口。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从行为的效用来判断人的行为的道德性,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判断立法的正义性——给他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此前,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穆勒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他所继承的人类知识仍然象一盘散落的珍珠,他需要一根红线将它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当我读完《立法论》的最后一卷时,我的思想完全改变了。……象边沁在三卷《立法论》中那种方式运用的‘功利原则’,确实成为把我分散零碎的知识和信仰融合一起的基本原理,使我对事物的概念统一起来。”③
自此,穆勒成为边沁功利主义的信奉者和传播者。1822年冬,穆勒组织成立了功利主义学会,宣扬边沁的思想。1824年,边沁创办了宣扬功利主义思想的《威斯敏斯特评论》,穆勒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正式的学术
(三)精神危机: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陶冶
穆勒面前呈现的是灿烂的学术前景。有着学术界权威的鼎力支持、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的人类知识、有着一个蓬勃向上的充满友爱的学术圈子,这一切将为穆勒铸就成功之路。但是,学术上的成功甚至功利主义意义上的人生的辉煌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幸福的意义在于人生目标的实现,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1826年秋天,这些问题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穆勒袭来。
穆勒陷入精神危机之中。“自从1821年冬天我第一次读到边沁的著作起,……我对生活可以说有了真正目标,就是做一个世界的改造者。我把这个目标看作个人幸福的所在。……但是到1826年秋天,那样的时刻终于来到,我犹如从梦中醒来。……我不禁自问:‘假如生活中的所有目标完全实现,假如你所想望的全部制度和思想的改变就在这个时候完全实现,你会觉得非常快乐和幸福吗?’一种不可遏制的自我意识明确地回答‘不’!至此,我的心下沉,我生活所寄托的整个基础崩溃。我全部幸福原是对这个目标的不断追求,现在这个目标已失去吸引人的力量,追求目标的手段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生活对我似乎是一片空虚。”④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结果是行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在否定动机的评价意义的同时也否定了过程即行为本身的意义。于是,生命本身的意义受到怀疑甚至否定。这是穆勒精神危机产生的关键。其实,作为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生活本身就是意义所在。但是,在穆勒所接受的教育中,这重意义被父亲粗暴地否定了。
对于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人来说,穆勒早年所接受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即使是一个学者也不可能成为一台学术机器。尤其是在以人为对象的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对人的关怀必然以自身的人文情怀为前提。因此,自然的情感陶冶是人的成长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在老穆勒对小穆勒的早期教育中,他否认并刻意贬低了情感的价值,代之以生硬的逻辑和分析。 “分析的习惯会磨灭人的情感;……分析的习惯对深谋远虑和洞察力来说是有利的,但对热情和德行来说却永久是根部的蛀虫;更重要的是,分析的习惯可怕地破坏由联想引起的所有希望和所有喜悦。……我所受的教育未能建立起具有足够力量以抵抗因分析带来的瓦解感情的影响,……我的人生航程就这样在刚开始时就搁浅了,因为我驾驶的装备良好的船有舵无帆。”⑤正是情感陶冶的缺失使穆勒陷入精神危机之中,最终怀疑生命的意义。穆勒精神危机的结果是对边沁功利主义的怀疑。穆勒对边沁不再盲从。他将从自己的体验出发,给功利主义注入了更有人性化的内容。
(四)思想的发展(I):穆勒与圣西门学派
对边沁功利主义的怀疑使穆勒急于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圣西门学派的理论不仅为穆勒提供了整理其丰富而复杂的人类知识的有效工具,也成为指引其走出精神苦海的灯塔。1829到1830年间,穆勒先后读到圣西门学派的几本著作,对他们的新颖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圣西门学派对穆勒思想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其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上。“当他们第一次向我提出人类进步自然秩序的那个与我有关的观点时,我感到大为惊讶,尤其是他们把全部历史划分为建制时期和批判时期更使我兴奋。”⑥建制时期和批判时期理论揭示的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建制时期人们接受某种政治纲领或思想理念,随着实践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既有的纲领和理念失去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能力,于是进入批判时期。人类的认识就这样周期性螺旋推进。 “这一套理论与我的思想十分合拍,它使我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⑦
圣西门学派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纲领对穆勒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对自由主义一般理论的批评,在我看来充满着重要的真理;我看清楚旧政治经济学价值的局限性和短暂性,部分也是受他们著作的影响。”⑧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沿着圣西门学派的思路,穆勒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归结为生产
(五)思想的发展(II):穆勒与哈丽特·泰勒
穆勒精神危机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其理论支点的动摇,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早期教育中情感陶冶的缺失而导致的感情空虚。前一个方面,穆勒从圣西门学派那里得到了支持;而后一方面的支持则来自哈丽特·泰勒(哈迪)的友谊。穆勒家族与泰勒家族是世交。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穆勒认识哈迪时,她已经是泰勒夫人。 “就在我达到心智发展的这一时期,我得到一位女士的友谊,它是我一生的荣誉和主要幸福,也是我为人类进步所奋斗或希望今后实现的大部分事业的力量源泉。”⑩在穆勒灰暗的生命中,出现了一缕亮丽的色彩。穆勒在与哈迪的
思想交流中体味者生命的价值,丰富着人生的意义。泰勒先生去世后,1851年,穆勒与哈迪结婚。1857年哈迪去世于法国阿维尼翁并葬于此。此后穆勒长期生活在阿维尼翁直到去世。
哈迪给予穆勒的,决不仅仅是情感的慰籍。在穆勒看来,哈迪不仅是他思想上的同行者,甚至是他思想的启迪者。认识哈迪后,“我的思想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以前有进步,懂得更多事物,过去懂的东西,现在理解得更透彻”⑾。认识哈迪前,穆勒的理论偏重于思辩而对现实的关照不足,正视在哈迪的影响下,穆勒此后的著作具有了明显的现实性。“人们认为我的著作比大多数同样善于大量概括的思想家的著作有较多的实用性,因而我常常受到称赞,其实我应得的称赞只有一部分。那些被称赞的有实用性的著作不是我一个人思考的产物,而是两人合作的结果,其中一个人对当前事物的判断和认识是非常切于实际的,对预测遥远未来是高瞻远瞩和大胆无畏的。”⑿
(六)成就和评价
自1824年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后,穆勒就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1936年,穆勒担任急进派刊物《伦敦和威斯敏斯特评论》主编并成为主要撰稿人。穆勒1843年的《逻辑学体系》一书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一课题的主要著作;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被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政治经济学必读的教科书,一直到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问世其垄断地位才被取代;1859年的《论自由》一书迄今还是关于人类权利的经典著作; 1863年的《功利主义》是功利主义学派最好的代表作之一。穆勒的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论政治经济学中几个未解决的问题》(1844年)、《论述和讨论》四卷(1859——1875年)、《代议政治论》(1861年)、《汉密尔顿哲学探讨》(1865年)、《孔德与实证哲学》(1865年)、《在圣安德鲁大学的就职演说》(1867年)、《英格兰和爱尔兰》(1868年)、《论妇女的从属地位》(1869年)、《自传》等等。
对穆勒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卓越贡献,思想家们给于了高度的评价。
“自从穆勒去世后过去的五十年中,还没有出现一位学者,对同代人的思想的影响有象他那样深远。……对于变革,除了达尔文外,他比任何其他思想家发挥了更大的影响。……没有人能怀疑,穆勒提高了与他同时一代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同代人中没有其他人能做到的。”⒀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有的持久地位,稳如磐石,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著作为数甚少。固然,亚当·斯密更具有启发性,马尔萨斯更富于独创性,李嘉图更有条理性,可事实依然是,穆勒知道如何总结这三个人的发现,知道如何把这些发现首尾一致地联结在一起,使普通人对其有所了解。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不管整个经济理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穆勒的著作都将永远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⒁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适度的痛苦让人喋喋不休,而太多的苦难则让人们默默承受。 所谓沉默的诗意,或者诗意的沉默,并不是里面只有鸟语花香曼语轻歌,没有血泪苦难和绝望,而恰恰是拽着眼泪和一无所有时的哀恸,是穿山越岭返乡之路的跌跌撞撞,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们之所以对这个时代特别的求全责备,只是因为“这个”时代和我们息息相关、须臾不分,我们忧心忡忡,并非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所有的希望和绝望都寄托其上。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与此相对,那种用尽一切气力、寻找一切机会去放声大笑的生活恰恰是活在当下的反应,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表现。[约翰• 密尔说:"假如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任何在那一刻比我们强大的东西剥夺走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就只剩下满足于当前这一瞬间了。 "]这个比我们更为强大的、随时可以剥夺走一切的东西在密尔的心中是利维坦式的国家,但它同样也可以是逝者如斯夫的时间,是不可测的命运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曾经一度认定,没有人可以仅凭一己之力站立,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用尽全身气力去拥抱的对象,并且希望这个拥抱可以让自己变得安全、强大甚至完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同昂山素季的这个说法:“真正的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只有经历了如此这般的内在变化,你才会和自己停战,才能够学会“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与世界媾和。小至个体,大到国家,概莫能外。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读到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 事实上多少人因为做到了后一种情况而沾沾自喜啊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脱下军衣,是一个良善的国民”,这句话之所以动人心魄,是因为这里的良善有军衣的衬托,有对那个“本应是保护我们的,而它有时候却自行其实地杀害我们和让我们杀人”的体制的控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善良并不就是哭哭啼啼,善良同样也能带来震撼的力量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类的愚蠢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养过一只小狗,见到任何人都会扑通倒地,然后亮出柔软的腹部邀请被抚摸。这种因为对世界懵懂无知而拥有的绝对安全感真叫人嫉妒。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一种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一个无从选择的幸福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只是"被幸福"。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不管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如果缺少深厚的哲学传统去沉思命运的无常,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去抵御时间了清洗,也没有强健的法治精神和权利意识去抗拒国家的暴力,那么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歇斯底里的狂欢和饕餮,起哄或围观。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笑而不语”者信奉“不纠结不纠缠”,这其中不仅有世事洞明的心照不宣,更有人情练达的隐忍不发。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笑而不语”者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自豪感,因为他们不仅战胜了怒气,赢得了快乐,而且还在相视一笑的默契中体会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优越感。问题的关键在于,笑而不语也许克服了个体的暴力,确实鼓舞了更大的暴力笑而不语。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身为一个俗人,坏处是不知道该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无论一个人平日里是否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古格斯戒指,他就一定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把所有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人道主义的温情面纱。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去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在常态生活中以良民心态逆来顺受,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又以臆想中的暴民面目骂娘。在良民与暴民之间,我们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与其说失败主义是一种思想,不如说是一种情绪。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生存的质感如此紧密,以至于你以为是在用一刻去体认一生,用刹那来代替永恒。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交付之后便意志坚定地把它当作福音传递他人,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蒙昧,哪怕它以信仰的面目呈现。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自然理解才是本然的因此也是最深厚的理解。所以,只要我们不能运用简单直接的自然语言去解释一个结果,我们就还没有真正弄懂。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和一种文化,一座城市,一个人,一条狗,一本书,一首曲子…… 建立起关系,需要独特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因缘性。正是这种无法 被量化和还原的特殊记忆让我们成其为我们,让我们了解那种只有我们才了解的好。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最隐秘的根本问题上,我们能够拿出来与人分享的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细节或者大而化之的话语。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三位大师的生平迴乎不同,毕加索多姿多彩,这一点世人皆知;公务员卡夫卡一生庸碌无为波满不惊,两次失败的恋情也许是其 人生最富戏剧性的一页;而普鲁斯特就更加乏善可陈一一他终身缠缔病榻,盖着厚重的鸭绒被,从紧闭的天鹤绩窗帘缝隙窥视世界。仅从三者的现实人生似乎看不出任何生活之于艺术创作的影响,不过也许这正好可以证明普鲁斯特一再阐明的立场:『"真正经验到的东西"完全有别于"仅仅体验到的东西"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当不公平是社会通则时,最大的不平等都见怪不怪。但当一切都已或多或少抹平时,最小的差距都引人注目。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其实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