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学习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给下列横线的字注音:
A、
B、熊咆龙吟殷岩泉()
C、水
D、忽魂悸以魄动()
E、洞天石扉,
F、恍惊起而长嗟()
G、天台一万八千丈()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B、云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D、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E、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F、
G、迷花倚石忽已瞑(天黑)
H、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战栗)(.使……震惊)
I、水
J、失向来之烟
K、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等待)
L、恍惊起而长嗟(恍然,猛然)
四、自主互动探究: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4、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6、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7、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8、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9、: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10、: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11、:“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12、课后小结: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课堂检测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 ) 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 )
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 ) 送我至
C.
D.海客谈瀛洲(yíng ) 越人语天姥(lǒo )
2.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D. 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4.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
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
5.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
B. 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
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 ①云
B.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10.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1.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12.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
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3.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好处是能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感受深刻。
[能力检测]
阅读李白《古风》(其十九首),完成后面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5.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星 清 行 卿 冥 兵 缨
16.给下列字注音释义。
①蹑 niè 踩
②揖 yī 拱手礼
③曳 yè 拉
④凌 líng 高出
17.与课文比较,这两首诗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1) 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
(2) 课文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则表现了诗人出世的思想。
18.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末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景象,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9.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迢迢,远远的意思。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B.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C.第四、五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第六、七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
20.对这首诗的赏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相同的。
B.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
C.在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D.作者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情调从悠扬到悲壮,风格从飘逸到沉郁。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悯然(mǐn)迁谪(zhé)
B.幽咽(yè) 掩抑(yì) 铮铮然(zhēnɡ) 嘈嘈切切(zāo)
C.冷涩(sè) 嫉妒(jí dù) 重唧唧(jī) 钿头银
D.敛容(liǎn) 红
解
答案:C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罢悯然钿头银
B.轻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
解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解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两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E.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F.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G.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H.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解
答案:DE
5.“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组(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其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④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⑤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韵律
A.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5.C
6.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6.A
7.《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7.A
8.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8.B
9.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2)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
(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诗中音乐描写非常出色。对琵琶女的.演奏,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旋律舒缓流畅,忽强忽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旋律由流畅婉转逐渐转为低沉凝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曲调的高亢雄壮。
(6)《琵琶行》一诗中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开头“______________”,烘托了当时的惨淡气氛;听琵琶女演奏完毕又以“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听者陶醉其间如梦初醒的意态。
答案:(1)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2)别有幽愁暗恨生(3)相逢何必曾相识(4)杜鹃啼血猿哀鸣(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6)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阅读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舟中读元九①诗
□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元
10.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创造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11.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打船声”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2.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笔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知识扩展】
岑参的诗句
1、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2、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3、人生不得恒少年
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7、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8、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9、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0、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1、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12、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13、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14、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15、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16、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17、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18、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20、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名人名言 www.51flaSh.com
2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2、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23、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24、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25、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26、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27、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28、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29、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30、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31、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32、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33、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34、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35、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36、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3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9、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4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