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一)
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中华文化的美丽容颜,它犹如一束束光芒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今天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经典故事, 感受国学的魅力。
我想大家都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吧。但是《山海经》说: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 女娲,她 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猪,初四创造了羊,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 忽然她灵机一动:“ 虽然,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和自己一样的,多没意思呀!” 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 ,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呀,揉呀,揉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开口就喊:“妈妈 !” 于是,女蜗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 人” 。你听,多有趣呀!
春秋时期的郯(t án )子,父母年老体衰,而且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不辞辛苦,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来到深山,混入鹿群。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首孝悌,次谨信。”郯子鹿乳奉亲,让我懂得了做人首先应该孝顺父母。
汉朝时,有个少年叫匡衡,非常喜爱读书。可是家里穷,白天须干活挣钱,天黑时又没有灯光照明。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求知若渴的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着小洞中透过的微弱的光线,他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勤奋好学的匡衡成为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并出任汉元帝的宰相。“凿壁偷光”,让我明白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唐诗、宋词、神话故事;《论语》、《三字经》、《水浒传》;成语、谚语、歇后语;………中国古籍,车载斗量。 被人们传承咏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弘扬国学、传诵经典”! 用心去细细品味那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不陌生、高雅却不脱俗的国学经典吧!让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手中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二)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被会被新潮的网络用语吸引,而忘记去品味诗书的妙趣,而"国学小名士"却唤起了我们对经典的探寻,对美德的传承!
历史如同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间,而诗词却让美成为永恒。诗词,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排列整齐的颗颗珍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每一位选手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仅有一字提示的情况下能够唤醒脑中踊动的诗词,在比赛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对答自如。我最欣赏沂蒙老区的谢奕辰,她是一个不去计较成败的人,不会因失败而影响个人对国学经典的喜好与学习。
当一个人真正沉醉在诗赋的'世界里,就达到"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忘记是比赛,忘记要获胜,只是几位学士在交流心得 ,吐露真情。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没有的自由,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逃脱于时空外的孤独未必不是赏心乐事。
诗词,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像晶石一样封存起来,而是学习传承。古代有凿壁借光的好学,闻鸡起舞的勤奋,悬梁刺股的决心……。而这些精神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传承中华国学,不仅要懂国学,还要行国学,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与人为善。
掌握和熟悉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接物恰到好处。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国学中可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子曾说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就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所谓由外而内,是说将国学中的抽象的道理,具体方法记在心里,是知识得到丰 富; 所谓由内而外, 便是将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 方法融入进生活中, 使人格得到升华。要把"学"记在脑子里,把"国"记在心里。
国学小学士们向我们践行了真正的中华国学,掉在地上的废纸,仅有的美味龙虾,陌生人向你借钱,捡或不捡,让或不让,借或不借都只是一刹那的决定,如果你选择了是,礼仪的萌芽就会从你心中种下 ,久而久之便成习惯。
礼貌是一种习惯,他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礼貌是一种精神,它体现着人们的风貌。
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三)
诵读经典,是中华民族对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引导青少年锻造人格,塑造品德。近期,我们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敬老、孝老活动,即,要
一是创设诵读氛围,增强吸引力。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推广经典上墙,以经典
二是分类施教,把握阶段性。我们要求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只求背诵,可作一般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要求背诵《论语》,引导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用先贤训诫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是坚持每日一读,学玩一体,寓教于乐。如,北关示范小学自编的《习惯伴我成长》,注重国学经典教育与师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倡导学生每周做一件对自己、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任元汉小学自编的《孝道》一书,成为我县各学校校本教材,学校被县政府命名为孝文化教育基地,该校就是通过晨读让学生熟记理解,使学生内化为遵守校规校纪,诚心做事,诚实为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自觉行动。他们还把古典诗词编成易学易唱的儿童歌谣、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学习和践行经典。
四是加强家校合作,提高诵读质量。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使古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尽情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征文【选登】(四)
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的高尚学术;是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所汇聚而成的文化瑰宝。大到治国安邦,小到智慧启迪。让我们一起来学国学,品国学,用国学,读有所悟,学有所得。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国学的魅力吧!
——题记
阿柴折箭教子这一典故让我感悟颇多。吐谷浑的国王阿柴身染重病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召集在一起,他拿起一支箭给自己的大儿子让他将其折断,大儿子不费吹灰之力轻松的将箭折断了,接着他又让大儿子将剩下的箭全部折断,大儿子这次却无论如何也折不断。儿子们终是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阿柴去世后,他们团结一心,致使吐谷浑王国日渐强大起来。
即使自己是一颗星星,也应明白一星独亮不算壮观,浩瀚星海才最耀眼;即使自己是一块石头,也应明白一石之大不算雄伟,高耸入云才最巍峨;即使自己是一艘游船,也应明白一船入画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最壮丽。一滴水微不足道,渗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一粒沙卑微渺小,散落风中便会吹落远方,可汇聚成沙漠却绵延万里;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很难有大作为,可当我们团结起来却可以创造无数奇迹。阿柴折箭教子这一典故正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曾有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海里。”这句话同样简短的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互助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团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团结是什么?我认为团结就是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心协力;团结就是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的众志成城;团结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同甘共苦。团结是五指紧握的拳头,是细线拧成的一股麻绳,是最美的音符弹奏出最动人的旋律。这就是这则典故所带给我的启发。
团结,有的时候不需要长期的合作,但它一定要有瞬间的默契;团结,有的时候没有完美的结局,但它一定需要辛勤的汗水;团结有的时候不需要精湛的技艺,但它一定需要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我通过这则典故所延伸得来的心得。
国学如海,团结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深邃。国学如山,团结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国学如歌,团结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学国学,品国学,悟国学,悟其深理,学有所得。
1、二年三年超过英国,七八年超过美国 1958年7月5日,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同工人谈话时说:“……现在苦干几年很有必要,不然过不了关,苦干几年就不那么落后了。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二年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十五年超过美国的问题,其实也用不了十五年,七、八年就行了。大家干劲这么大嘛!不计上下班,干完就算数,有这么股劲,我看七、八年就行。”又说:“一是党的领导,一是大家努力,好好干,大有希望。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家都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2、吃在肚里谁也不见 延安时期,曾对其前妻谈过:“你看人家刘瑛(洛甫的老婆)多聪明,穿的不好,吃的可好呐!吃在里谁也不见,穿在外边大家不都看见了吗。”所以,在刘的房间总是储存着大量比较稀有的饼干和罐头。
3、等孩子死了,你再见吧! 1947年底,前妻写信给刘,说非常想见孩子们,刘却回信道:“等孩子死了,你再见吧!”
4、与其你篡党,还不如我篡党。庐山会议上,刘批判彭德怀时说:“与其你篡党,还不如我篡党…”
5、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6、(山药灌狗肉汤)你们可以养狗啊! 1958年9月10日至11日,到他的“共产主义试点公社”河北徐水县视察,当他听到有人说,给山药灌狗肉汤,亩产可以收120万斤时,即说道:“那么作真有效果吗?哈哈!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吗!”( 1958年9月18日《人民ri报》)
7、武装保卫苏联! 1927年,中东路事件时,刘第一个喊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8、要去学习,首先要下定一个决心,为人民学习,为国家学习,学得了以后为人民工作,为国家工。
9、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10、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出一个刘克思! 一九四一年,在华东党校第一期,他讲授他的“战略和策略”时说到:“外国出了个马克思,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出一个刘克思!”他自夸地说:“领袖来自于群众。在安源时,抛头露面的是李立三,埋头苦干的可就是我……”。
11、资本家的剥削不是多,而是少了。 1949年4月10日来到天津,召开了各种座谈会分别向干部、职工和工商业资本家发表了长篇的谈话。
12、“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13、(亩产)1万斤,还能再多吗?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到江苏视察,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他参观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少奇同志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1958年9月30日《人民ri报》)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刘xx到江苏视察,又大谈“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及培养人民共产主义精神”问题“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呢”?
14、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15、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灭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16、三自一包”。这句名言是刘shao奇1962年因大跃进时期发生的全国性大饥荒而提出的农村经济政策。
17、“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姓刘的姓氏励志语录2
你说雨季微凉,散落琳琅,素伞遮伤,却是轻移曼妙。
你说明媚流光,危楼远望,碧玉成萧,寻记一处花香
你说风吹荷裳,笙箫掩堂,几时温凉,愁绪染上西窗
你说执手偕老,忘穿桥上,忆倾过往,难绘相思模样
姓刘的姓氏励志语录3
1.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目标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4..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5.自古成功在尝试。
6.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7.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8.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9.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10.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11.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12.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13.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14.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5.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16.今晚多几分钟的准备,明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17.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18.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19.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即戏从对手来)
20.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