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样就站起来吧,我的民族!加紧自己的两手和心灵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再大的灾难也不能摧毁的。在《圣经》十诫里,让我们只保留一诫,但在这一诫里只要一个字“杀!”因为假如你不杀人,人家就会杀你。你自己选择吧!我们应该指明,我们让敌人侵入我们的国土,只是为了让他们不能再跑出去,不管他们来多少,就都在这里灭亡。我们要证明匈牙利的一句成语是正确的:“谁为别人挖掘陷阱,他本人就会掉进去。”山陀尔·裴多菲
2、法包含着一个民族经历多少世纪发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将它仅仅当作好象一本数学教科书里的定理公式来研究。为了知道法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以及未来趋势。(美)霍姆斯《普通法》
3、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吉鸿昌
4、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茨威格
5、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6、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普朗克
7、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成败兴衰。范曾
8、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
9、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10、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德)恩格斯
11、谁是压迫者?是少数人,是国王资本家一小撮工头和监工。谁是被压迫者?是多数人,是地球上各个民族,是有用的人,是工人,是做面包供两手白嫩和游手好闲者享用的人。为什么利益分配普遍不均反而成为公理?因为法律和宪法作出了规定。换句话说,如果法律和宪法彻底改变,规定应该更平均地分配利益,这就必须被认作公理。也就是说,在政治社会里,强权决定公理,强权可以任意捏造——和取消公理。马克·吐温
12、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进了学校,她才知道单眼皮是日本女的国徽,因此那个足智多谋、偷天换日的民族建立美容院,除掉身子的长短没法充分改造,“倭奴”的国号只好忍受,此外面部器官无不可以修补,丑的变美,怪物改成妖精。钱钟书
13、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强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疏远。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茨威格
14、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培根
15、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出息,不是因为女人在数量上太多,而是因为男人在质量上太劣。梁晓声
16、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
17、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18、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1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20、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陈祖芬
21、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2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
23、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钱伟长
24、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国家。马克吐温
25、另一方面,如果不让心灵成为自己的'先知,不让它经过一个孤独的检验的自我恢复的过程,便让它接受别的心灵找到的真理,那么,无论那真理多么光辉,它也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天才若对别人的天才影响过度便足以永远成为天才的大敌,我的说法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可以作证。英国的诗剧家已经跟着莎士比亚亦步亦趋两百多年了。爱默生
26、他(罗曼罗兰)通过无形的音乐,说明人类伟大的东西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它像一束神圣的火炬,超越时代的界线,从一个大师手里传到另一个大师手里而永远光芒四射,除非人类停止呼能吸,它才会熄灭。茨威格
27、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歌德
28、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
论证方法:第一段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第二段 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
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 裴多芬)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 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 “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1.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个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4.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6.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
7.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斯宾塞(英)
8.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9.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10.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11.“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接近真正艺术的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柯达伊(匈牙利)
12.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13.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14.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15.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16.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18.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19.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郭沫若
20.“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美国教育家 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
2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22.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3.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24.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 ——中国 邹韬奋《工程师的幻想》
25.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26.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27.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8.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9.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30.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1.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
32.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狄更斯
33.“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34.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35.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6.“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教育。” ——《陶行知全集》
37.“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38.“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9.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
4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41.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42.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43.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4.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清人唐彪
45.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马卡连科
46.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育家
47.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48.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爱因斯坦
49.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
50.“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