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茶语,闲谈起楚汉之争,各抒己见,观点不一。项羽在历史名册上,虽然没能成为最后一统天下的王者,但他的威名却大大的远超于刘邦之上。
一句李清照的诗词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既是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项羽铮铮铁骨的男儿气概。
在项羽的一生中,我们用得最贴切的一个词语就是自负,也就常人所理解中的自恋与任性。是啊!从世代为官,到出生于名门之后,难免多了几分优越感与锐气。当一个官中子弟霸气外露,想必势不可挡,再加上天生的神力,更加凸显了与生俱来的优势心理成分,奠定了不少的内在基石。
当处于乱世时期,旁人流露出的崇拜,亦看重了他的勇猛与胆识,并加以虚拟的吹捧。我们都知道项羽的祖上世代贤良,刚正不阿,有着良好的家族氛围与积极正向的'熏陶环境。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项羽在年幼之时,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东西均是三分热度,不了了之。即便是自己非常钟爱的习武练剑之术,也不是十分地透彻、精进。这让他在后来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使人格的修养上存在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可以说是致以性命的。
如今,我们是不再处于混乱时期的和平年代,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却并不亚于对项羽幼时的宠爱与放纵,没有更多的劳顿与家务付出。有的孩子虽说是生于平常的普通家庭,真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包办式养育。
很多学习在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得以充分的运用。道理满满一大推,人人皆可脱口而出。可实际的操着上确是模棱两可的趋势,不切于实际的施展,难以谋求到信行合一的原则。
如果早年时的项羽,能够有加以管束与磨练,走进底层亲近ping民,懂得百姓的疾苦与哀乐。或许在重要与紧急时刻,就能多一份谦虚,少一分傲气,多一些平和,少一点愤怒,多一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少一项争斗与自以为是。就不会从一条好端端康庄大道一直走到了万劫不复的尽头,待四面楚歌迎面相上,也不曾为众将士的大局而退步分毫,直到最后仍旧不肯低头认输,而是选择了以自刎的方式来求得死路。这些看似骨气之壮举的事,实则上是他自己再无颜面,面对自己的错失,抛不开的是自己丢失不起的面子。因为一路征战虽说铤而走险,确实从未体会过失败的日子,必然会是日后人生中一个无法迂回婉转的劫口。
就像我们一直处于被庇护下的教育,终有一天你必定会出走远行。生活中独自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否能力阻挡那些逆向而来的风暴?如果没有足够的阅历,你会显得苍白,一味地退缩,才是那人生无法逾越的鸿沟。
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挫折?都是在最关键时候的体现与扭转,那就是人格魅力的完善与培育。面对碰壁,有时候的柔弱,看似退步,看似委屈,却是在赢得自己下一个更好生存环境里的再度牵手,何不适而为之?
当然毕竟历史已成过去,而故事有待追忆。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之事,却可以取长补短,观古鉴今,面对自身,通过学习,给予孩子们一个健康、良好的心里,坦然面对未来,以谋求得更好的幸福之路。
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音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出,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霸王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都伤心得抬不起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对他们说:“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去,大家在东山下集合。”
说着,他猛喝一声,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项羽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齐了。项羽又把他们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也分兵三路,把楚军围住。项羽来往冲杀,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处人马会合在一起,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
项羽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
部下都说:“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二十六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4、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5、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