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牡丹亭和西厢记的名言 正文

牡丹亭和西厢记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08:40:3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巅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可以称得上是四大名著之首,妇孺皆知,是无数女孩的枕边书,不仅有女性读者,很多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都在研究红学。 高中时期读的《红楼梦》,至今都被曹雪芹纤丽、含蓄、典雅的语言深深感染。大学期间阅读了《牡丹亭》和《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剧的双璧,读罢后,在语言艺术上,以我之角,三本书不相上下,但为何知名度上却不同呢?很多人对《牡》和《西》只是略有耳闻,但读过的人甚少。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提到的两部书《牡丹亭》和《西厢记》,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到《牡》中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书中情节有宝玉黛玉共读《西》。由此观之,曹雪芹的《红》受到了这两本书的影响,直接化用的话还有,不一一列举了。

据最新的统计结果,《红》中有975个人出场,如此庞大的'人数,给阅读者增加了困难,写作者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也相当有难度,值得学者们研究。而《牡》和《西》的人物就十分有限。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有服饰、医药、饮食、园林、诗词、习俗、宗教、礼仪、历史、茶酒文化等。在知识面上没有《红》广泛。 《西》和《牡》是中国古典戏曲艺苑的两朵奇葩,所写的形式是戏曲本,给普通读者造成一定障碍,阅读起来不便,不如小说受众广泛。但在戏曲领域也是相当出名的,这两本书较为薄,对于有一定古文基础的人来说,不消几个小时就可读完,并且被诸多剧种演绎。《红》的厚度远远多于这两本书,自然情节也较为丰富。在思想深度上更为深刻,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场的黑暗,讽刺了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西》和《牡》冲破封建理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写下此文,不是为了贬低《西》和《牡》,这三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奇书,只是我读完后在思索,为什么我现在才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有相见恨晚之感,不明白为什么《西》和《牡》被提及的频率远远不及《红》呢?如今算是恍然大悟。

元曲的经典名句摘抄

1)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2)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薛昂夫《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3)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春情》

5)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蒲道源《黄钟·人月圆》

6)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无名氏《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7)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8)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9)自天飞下九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1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1)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汪元亨《正宫·醉太平》

12)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马谦斋《越调·细柳营》

13)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14)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范康《仙吕·寄生草·酒》

15)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盍西村《越调·小桃红》

16)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任昱《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17)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一分儿《双调·沉醉东风》

18)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19)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

20)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王恽《越调·平湖乐》

21)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马致远《仙吕·赏花时》

22)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

23)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巷陌东风卖饧天。——马致远《中吕·红绣鞋》

24)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徐再思《越调·天净沙》

25)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贯云石《双调·清江引·惜别》

26)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纪君祥《赵氏孤儿》()

27)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28)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严忠济《越调·天净沙》

2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

30)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任昱《南吕·金字经》

31)日月闲中过,风波梦里惊,造物无情。——钟嗣成《双调·凌波仙》

32)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白朴《双调·驻马听》

33)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姚燧《越调·凭栏人》

34)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杨果《越调·小桃红》

35)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王恽《越调·平湖乐》

关于元曲的.古诗名句摘抄

1、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马致远《夜行船》

2、【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

3、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茅屋和去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卫立中《殿前欢》

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5、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牡丹亭》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折桂令》

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8、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9、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汤显祖《牡丹亭》

10、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山坡羊》

11、爱他时似爱初生月,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盼他时似盼辰钩月。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正宫塞鸿秋》

12、殿前欢秋色浓,云上枯枝白霜重,涧底梢头枫叶红山水峥嵘。碧箫弄,谁人共,怎堪同把酒复相逢醉梦清歌,清歌醉梦

13、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孔尚任《桃花扇》

1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15、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16、谁挽银河,青冥都洗,故教独步苍蟾。露华仙掌,清泪向人沾。画栋秋风袅袅,飘桂子、时入疏帘。冰壶里,云衣雾鬓,掬手弄春纤。厌厌。成胜赏,银盘泼汞,宝鉴披奁。待不放楸梧,影转西檐。坐上淋漓醉墨,人人看、老子掀髯。明年会,清光未减,白发也休添。——吴激《满庭芳中州乐府》

17、千顷玻璃锦绣堆。弄妆人对影徘徊。香熏水麝芳姿瘦,酒晕朝霞笑脸开。娇倚扇,醉翻杯。莫随云雨下阳台。平生老子风流惯,消得冰魂入梦——王寂《鹧鸪天》

18、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北曲聊乐府前集今》

19、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20、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青山尽解招人醉,得失到头皆物理。得,他命里;失,咱命里。——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21、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昨日颜如渥丹,今朝鬓发斑斑.恰才桃李春,又早桑榆晚。断送了古人何限,只为天地无情乐事悭,因此上功名意懒。——张养浩《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

22、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一个悬首城门;一个和衣东市;一个抱恨湘流。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仔细寻思,都不如一叶扁舟。——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尺竿头》

23、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张可久《四块玉·乐闲》

24、玉宇净无尘,宝月圆如镜。风生翠袖,花落闲庭。——关汉卿

2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

26、十里芳菲尽东风,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春涨生烟渚。九十日光阴能几?早鸣鸠呼妇,乳燕携雏;乱红满地任风吹,飞絮蒙空有谁主?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董解元《西厢记》

27、【整金冠】携一壶儿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董解元《西厢记》

28、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首小令写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妇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深的爱。——姚燧《凭栏人·寄征衣》

29、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家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志不改;达,志不改。——宋方壶《山坡羊·道情》

30、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里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哪尽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马致远《蟾宫曲·叹世》

3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32、斜阳万点昏鸦,西风两岸芦花。船系浔阳酒家。多情司马,青衫梦里琵琶——徐再思《〔越调〕天净沙·秋江夜泊》

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 《西厢记》 崔莺莺 《牡丹亭》 杜丽娘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不过如果张生不首先表达爱慕之情,崔莺莺是不会主动提出的。崔莺莺在对爱情地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夜间热情、白天“规矩”。

这些都是处在重重封建礼教中女性的正常反应。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但是崔莺莺对待爱情的态度却是坚定的,这是对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的反叛,是女性个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更为重要的是崔莺莺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当张生赴京赶考时,崔莺莺嘱咐道:“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还抱怨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又千叮咛万嘱咐“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在崔莺莺的眼里,富贵比不过两人心心相印的真实爱情。

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不可能取得等同于男性的话语权,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当崔张二人结合之后,主动权便交到了张生的手里,崔莺莺说道:“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表达了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不平等。

崔莺莺的一切希望只能寄托在张生身上,张生的行为左右着事态的发展。

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己女性意识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直观的、直觉的认识,而她在爱情追求中的矜持、犹豫、顾虑却反映了刚刚萌发自我意识的女性觉醒历程中的脆弱性和矛盾性。所以说,崔莺莺表现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状态。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西厢记》的划时代意义:“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如果说崔莺莺只是女性意识最初觉醒的话,那么《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就是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比崔莺莺主动得多、坚决得多,青春的觉醒、人性的甦醒更集中、更鲜明。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也就是认为女人天生就有性爱的权利。而这一要求是在她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的所有形象都不曾有过,因此杜丽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之所以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第一人,这与当时的时代以及《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分不开的。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后期,这时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渐走向没落,在它的内部开始缓慢地萌发出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在江南,资本主义的苗头在缓慢地萌发,市民阶层得到较大的发展。汤显祖不但是伟大的戏剧家,还是明朝后期进步的思想家。他幼年时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这形成了他入世和出世的矛盾的世界观。在思想上,他还受到了明朝后期泰州学派著名思想家罗汝芳和李贽较大的影响,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壮得于可上人。”(《答邹宾川》)而泰州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率性所行”及“百姓日用即时道”,这些显然与程朱理学天理至上,维护正统的思想格格不入。汤显祖建立起“至情”世界观,认为情是人的生理本能,这种个人本能凌驾于一切之上。它具有强大的力量,“噫而风飞,怒而河奔,世能厄之于彼,而不能不纵之于此。”这种情甚至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激荡于世间,天理无法约束它,它甚至可以战胜死亡永远存在。他认为情与理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互不相容。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他认为“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也就是说,理是无足为道的,他实际上坚持了“情之所必有”的观点。他认为“情在而理亡”,从而创作出杜丽娘这一伟大的反叛女性形象。

杜丽娘女性意识甦醒最集中地体现在《惊梦》【阜罗袍】【隔尾】中。杜丽娘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成看的这韶光贱。”)使她顿时内心激荡不已。“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

这是她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杜丽娘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她觉得自己如同罪犯一样被约束着,在灰暗的环境中,无人赏识她的美,于是她十分的不满。

先前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经过《诗经·关雎》的引导,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苦闷的根源在于缺乏爱。这样对男女之爱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杜丽娘“不知所起”的情,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生命所具有的特性,是出自人自身天性对性欲的本能需求和渴望,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她坚持的是“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由人怨,”她拥有了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和坚定执著的爱情信念。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没有了崔莺莺的脆弱和矛盾,不像崔莺莺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左右摇摆,瞻前顾后,而是把自己摆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像男人那样勇敢主动地追求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

而《惊梦》则最好展现了杜丽娘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

她怀着对异性的无限憧憬入梦,在梦中她遇见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向她求欢,在花神的保护下,她半推半就地同意了,在与男人的交欢过程中,她充分地享受了性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不敢实现的愿望在梦中得以实现。这种对性欲地追求恰好是对封建礼教最大的反抗,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自然觉醒。可在现实中,杜丽娘的欲望不敢有一点的泄露,这与她的追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且也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她只有以死殉情。而当柳梦梅路过此地时,执著追求的杜丽娘的鬼魂赶来相见。在这里,“情”不但战胜了理,也战胜了生死,超越了时空。为了追求爱情,杜丽娘还魂了,她又重新活了过来,依然保持了追求自我的坚定信念,她坚决和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作斗争,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最后在她的执著下取得了胜利。这是“情”的胜利,也是杜丽娘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

《牡丹亭》公开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把个人的生命欲望提高到令人正视、令人崇敬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人人性的真正甦醒。所以说,杜丽娘的形象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崔莺莺和杜丽娘同是面对春天的美景,产生了人性的最初觉醒,同是诵读《诗经·关雎》时产生了爱情的萌动。可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崔莺莺是被动地接受,而杜丽娘是主动的追求;对待性爱,崔莺莺是遮遮掩掩,而杜丽娘是热烈回应;面对家长阻挠时,崔莺莺是哭泣哀求,而杜丽娘是坚决斗争。所以说崔莺莺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杜丽娘则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当然,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进一步甦醒也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