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成语故事的名言积累 正文

成语故事的名言积累

时间:2025-04-29 09:23:37

中华文化五千年,有很多有关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暴政。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处译文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柳下惠的房间。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故事出处

《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柳下惠怕从后门进来的女子受冻,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名人名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通过此次语文活动课,认真贯彻新课标,执行语文的教学观,拓宽学生的阅读欣赏区域,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写作手法,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二、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学生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老师是表演美、分享美。

三、教学中的环节设计:

(一)导入部分:

教师用常用的名言作为导入语,直接导入新课

(二)展示名言

1、导入:我知道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许多名言,那么让我们快来展示一下吧:

爱国篇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真使人大开眼界呀!这都是你们认真观察生活,努力读书的结果。老师真是为你们感到高兴。

(三)讲名人的故事。

1、导入:既然是名人名言,那么在每一条名言的后面肯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听这些感人的故事吗!请你认真听下面的这两个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又知道了那些名言。

2、让我们怀着对这两位名人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齐读)

(四)写名言

1、看到一条条名言写得这么好,这么精彩,你想不想自己试着写一写呢?(愿意)今天大家的学习兴趣真高呀!

2、仿写句子

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细雨,它能帮助我们洗去心灵的杂质。

(1)指名读句子。

(2)让我们细心的品位这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3)仿写句子

书籍好比——————————,——————————————。

书籍如同——————————,——————————————。

3、小结:是的,书籍就像你们说的那样,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老师真是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作格言并不难,只要选择的内容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些启迪,再加上一些适当的修辞方法,我想你们也能写出来的。让我们快来写一写吧!

4、创造——我的格言

5、你愿意让大家知道你创作的格言吗?全班进行交流。

(五)用名言

1、听了你们创作的格言,给我的感触很深,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好的名言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这怎么能不让我们喜欢呢!前两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周记题目是《我喜欢的名人名言》。在这篇习作中,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下面这几位同学表现更是突出,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杰作吧!

2、听了他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是的,老师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番风顺,但是,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挫折,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我想我们会成功的!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习作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这些名人名言陪伴你一生,愿你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教师语言

A、在课堂上,教师的过渡语、总结语,力争简短、优美,为学生树立了应用语言文字的典范。

B、教师评议时,力争简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奉行的宗旨是:莫让碎嘴、唠叨,破坏课堂气氛,破坏学生情绪,破坏课堂完整性

C、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关爱每一个学生。

名人名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比较,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2、读背名人名言,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言的习惯。

3、喜欢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搜集对联,阅读对联,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5、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感兴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温故知新

1、读句子,比较。

2、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3、总结拓展练习。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熟读成诵。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综合性学习搜集对联·话说对联

1、介绍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词语相对,内容相关,语言鲜明简练,声调优美和谐。)

2、说说对联经常挂在哪些地方。

3、对联有什么作用呢?

4、把自己搜集的对联进行分类。(如:景色类节庆类)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挑选几副贴在教室里。

五、习作百花园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既可整理故事,又可自编故事。激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

4、学生自主进行书面表达,鼓励创新。

5、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6、自我修改完善。

六、自主阅读园地

1、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内涵,唐朝的汪伦就用妙语与大诗人李白结下了深情。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自己读读《妙语结深情》这篇文章。

2、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汪伦说的话,然后联系第2段的有关语句感受汪伦用语的巧妙。

3、再读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可先勾画,再摘抄,最后背诵。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1

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后汉书·班超传》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3

熟能生巧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4

安然无羔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兴奋,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它的意思是: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5篇5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