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作为一种语言被广泛的应用。描写24节气的谚语都是人们长期总结出来的
关于天气节气的谚语
1.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2.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3.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4.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5.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6.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7.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8.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9.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10.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11.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12.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3.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14. 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6.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17.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18.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19.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20.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21.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22.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23.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
24.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25.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6.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27.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28.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9.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30.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31.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32.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33.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34.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35.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36.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37.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38.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39.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40.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41.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42.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43.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44.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45.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46.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47.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48.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49.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后,海水浪潮渐大。)
50.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51.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52.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53.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54.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55.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56.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后阴转晴。午后下雨,就会到半夜。)
57.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58.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59.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60. 送月雨,后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61.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另有清淡明智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处暑之日,我将这梦中的文字放牧到一池青荷里,做一个放牧文字也放牧自己的人。水中书字无字痕,好在荷田里留有几许季节落下的影子,时不时的投在心灵的帷幕上,也算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风定池莲自在香……”。人不能自外于节气,也不能自外于内心。当我又一次启程的时候,我就是暑连连里一株出世的荷,替仍旧耽溺在红尘里的我,招魂。 “过小暑,奔大暑,过了立秋是处暑。暑连连,荷田田,过了秋天好过年。”一群小孩子唱着歌谣走向远方。
2、节气交了处暑,天地间就渐渐地呈现出令鼓舞的成熟之美。“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因此,“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暑气即将消遁。我国的大部份地区,处暑时节仍会有较高的气温,晴天的午后仍然会很热。不过,这已然是“秋老虎”的余威了。事实上,处暑之后,昼夜温差已在渐次增大,即使午后很热,早、晚也能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丝丝凉意。与此同时,降雨量也会有明显地减少。
3、到处暑,秋老虎还在发威,酷热难当。天外忽来一阵雨,天便凉快了许多,颇有点秋的味道。老天就是这样,一片阳光一片云,一阵风来一阵雨。雾气散了,小雨来了,阴云走了,太阳羞涩的从云层中钻出来了。一束光映红了河道,一片黄洒落在原野。云朵张合,光动筛金,大地变幻,田园斑斓。
4、七月,一个虚幻的词,端坐在季节的主宾席上。沧桑。婉转。凄凉。在秋风的拐角处,我坚定的手势,执意把黑夜拉长。秋老虎倒担归家,秋雨模仿着缠绵的情话,所有的装腔作势,都在嫁接古老的方言。我把一袭乡愁,紧紧地搂在怀里,左手握别沉重的秋色,右手托起恼人的秋分。摇曳的天空,被高楼剪切。行走在寂寞的街头,酷暑离我很近,严冬离我很远。岁岁年年,我总是和你相逢在立秋之后。忧伤不再,四季的轮回刻下生命的履痕。也许,你只是我短暂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秋风,留不住你的倩影,当我把灵魂统统交出,季节就会把昼和夜彻底平分。
5、昼夜温差增大,雨量减少,将犹如在酷暑中蒸着、闷着的人们解脱了出来。尽管仍有热的时候,却不时就会拂过些许凉爽的风,身上的衣服也可以干爽了,就连人们的心情,也似乎变得清爽多了。昼夜温差增大,雨量减少,也十分有利于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因此,“处暑寒来”与“谷到处暑黄”,一因一果,几乎同时出现。转眼间,秋收大忙时节就要开始了。
6、处暑,与其它节气相比,很容易让忙碌一季的人们掉以轻心,或是毫不相干地擦肩而过。本来这也称得上改朝换代的大事,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终结上一个王朝的统辖权力。却选择低调地不动声色地举行仪式,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躲藏、终止”鬼鬼祟祟般的行径,知道者称其之为虚怀若谷,不知道者还以为是倒行逆施者的反功倒算。
7、一直闹不明白这一天为什么叫处暑,网上一搜才知,原来,昨天一大早,春芽和夏雨就去找到秋果,说立秋过了为什么还这样暖?害得很多人不舒服。三个人找来找去找到了原因,一定是小暑大暑搞的鬼!于是选择这一天来处置小暑大暑,所以叫处暑。小暑和大暑知道是他俩为了表现自己,向人间散发了过多的暑气,使天变得如此炎热,但他们一向自以为是惯了,哪听几个小毛孩的劝说。于是双方就打将起来,于是天上就下了一场雨。暑家兄弟被制服了,躲藏起来,于是暑气就消了。
8、处暑时节,在四川西北部的高原上,山,已然被秋风涂抹得五彩缤纷;水,却依然是那么冰清玉洁。多彩的山与纯净的水一融合,就融出了神奇秀丽的九寨、黄龙,融出了发散着生命原色的民族歌舞,融出了静谧圣洁的人间仙境。那浑然质朴的一方水土,那不事雕饰的天然美景,已然成了令世人魂牵梦萦,深深爱恋的人间天堂。如果说“天堂”是以其静谧圣洁令人倾倒,那么,“天府”则是以其秀美丰饶叫人着迷。
9、处暑是表示暑热即将终止的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出了伏,秋老虎的威力却一下子迸发出来,雨水也少了许多,空气粘粘的,像是个吊在你膀子上撒娇的孩子,怎么甩也甩不脱。是老虎,就有发威的一刻,在季节上,与之可以媲美的是倒春寒,尽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却都是些厉害角色。
10、《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像是开国时的宣言,掷地有声。进而被好事的蒲公英,传播至大地上每一个角落。曾一度被热浪侵袭得耷拉着脑袋的植物,想是深受其害,转眼间就翻身做了主人,用切身行动做着声讨与控诉。又或许是自知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处暑寒来”由此也变成了“苦尽甘来”的代名词。暑气逐渐消退。热情逐渐高涨,兴之所致,人们或许还会哼唱上一曲“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的革命小曲,自得其乐。在这样的情境里,偶然面对一小股所谓“秋老虎,毒如虎”热浪的不自量力的反扑,只能是报以宽容的莞尔一笑了。
11、处暑时节的四川盆地,莲花、茉莉、紫薇等依然在不紧不慢地绽放;天地间依然是一派葱茏。不过这时的绿,已不像夏季时那样鲜亮、鲜嫩和透明,而显出了几分厚实、柔韧和老练。无涯的绿,在夕阳的映照下,会透出淡淡的、金黄的光晕。这金黄的光晕,仿佛就是金秋的一种预演。要不了多久,天地间就会真的出现大片的金黄,早熟的中稻就要开镰;繁忙的秋收就要开始。
12、处暑节气到了,你看,薄雾透晨曦,清气绕旭光。行走在悠长的灌河堤岸上,呼吸这清新的空气,享受这难得的清晨凉爽。野花浸润着雾气,挺拔的开放着,车前草在辙埂上长得穗大叶肥。成片的狗尾巴草绽着绿穗、红穗招摇,野蒿见缝插针的蔓延,羊角草肆意缠绕着左邻右舍,丛丛喇叭花娇艳欲滴,紫的,粉的,还有蓝的。透过淡云,感觉到水雾在蒸腾,感觉出田野在呼吸。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气息,是泥土的气味,还是稻花的清香?是庄稼的吐纳,芦苇的拔节,还是柿子石榴的分娩?
13、处暑将逝,白露已近,深圳吴牛喘月。流金砾石,袅袅秋风,万物木叶,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憭栗自伤。叶落归根,人去无冢,孤影徜徉,浮浮沉沉,忧伤壅积,门庑无人,翕然欲言又止,灼热不得于水,困车间而燠蒸,汗浃背而湿髻,卧竹席而熬炙,吹风扇而滚浪,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或闭至空调房,或行至树垂阴,余欲攀于梁欐,然深圳皆广厦,欲纳凉而无方。忆昔往事如风。余从戚而夤缘,舟车劳顿,星夜兼程,赶仆温州,劳作工厂,名曰打工,居室堪堪,尘泥渗漉,昏昏悠悠期年,不知所措,对月思亲,晤面而泣。时打工之势头,轴轳千里,然作出息之人,不过百十。偶者发财,寥寥无几。
14、处暑时节置身于北方的原野,那才真正叫改朝换代换新颜呐。一朵雏菊,几枝秋英,飞掠的鸿鹄,草野上的风,无不展示着新意。伫在拂晓的清风中,不由得让人打个寒噤,心头蓦然几抹凉意。而黄昏,世界都趋于沉静。炽热的暑气在黑暗处无声地枯萎,蝉的盛会悄然落幕,夜晚蛐蛐和纺织娘的吟唱,听迷了空中一弯无声旋转的上弦月,久久地黯然失神。渐渐地,秋意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秋凉逐渐深入。人们抛却久积的浮躁与扈气,尽力与自然和谐如一。静谧与沉思交织,博大与谦逊交融。
15、虽然是处暑,还是回到凉与热的话题。不知是否真能如杜诗所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至少在北方旱区下点雨降点温。好在处暑过后便是白露,暑热已是秋后的蚂蚱——蹦挞不了几天了。看在暑兄弟的份上,也该再度感受一下热的滋味。俗话说,知冷才能知热,不知热又岂能知冷?世界这么大,此凉则彼热,此热则彼凉;或者此时凉则彼时热,此时热则彼时凉。哪里能做到“环球同此凉热”?这和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是一样的道理。大自然的凉热、旱涝与人世间的得失、荣辱,都具有相同的辨正关系,与自己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关系——心定自来凉。
16、马年的这个处暑,就在我和母亲的酒碗里慢慢喝过去了。伴着缠绵的秋雨,清凉的秋风和轻松的心情。处暑归乡,秋雨迎送,故乡渐老,山乡有变,慈母恩深,亲情依旧。处暑过后就是白鹭,白露过后就是中秋。我告诉母亲:中秋节我一定带着妻儿一起回来。到那时,一定会通知所有兄弟和妯娌们,大家一同喝美酒、唠家常、欣赏中秋圆圆的月亮。这正是: 处暑时节归故乡,母子情深叙家常。秋雨缠绵表心境,期待中秋丹桂香。
17、处暑,处暑。一段热闹的结束,一个冷静的起始。种子飘落泥土,暑气隐遁草丛。最真的,永远沉静。如一记休止符,滴在秋天的乐章最合适的一个段落……或许此种闲适的心境,更适于爱情的滋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也正年复一年于此间上演。一首《七夕处暑》的古诗(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让我们生出分离的忧伤。而现景:秋已立起来了,庭院里回光返照的镜像,让每一个感觉时间飞速流逝的人,萌生出“泪洒隅年愁”的情愁?
18、处暑时节的犟河水,依旧倔强的自东向西而流,只是浑浊得看不到一条游鱼。家乡周围也有几处山峦,被挖得面目全非,原本完美的青山绿水,不知不觉间竟然渐被损毁。我和母亲座在一起,一边摘菜,一边听母亲唠叨着过去,叙说着村里的人情世故。老街的老人渐渐地故去,老街的青年多半外出打工而去。曾经热闹的老街,如今似乎变得有些孤寂。
19、处暑时节,一场初秋的细雨,除却了三伏的炎炎署意。天气明显转凉起来。夜晚在雨声与醉意朦胧中入睡,似乎整夜都在做梦,似酣似醒,如幻如真,然而,一翻身则将梦中的意境抛却脑后,只留下奇幻与虚空,以及隐隐约约的头晕。清晨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窗外的绵绵秋雨,阻挡不住新婚嫁娶的激情。迎亲的车队,缓缓驶出小区,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人群里传来欢笑声和祝福声,在我听来都是亲切的乡音。
1.
2.
3.
4.
5.
6.
7.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节气谚语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吉)
惊蛰期间的谚语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春分节气谚语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有雨是丰年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清明节气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谷雨—农谚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冰雹打麦不要怕,一棵麦子扩俩杈;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赶母。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立夏节气谚语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鲁)。
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鲁)。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云)。
小满节气谚语
小满大满江河满
小满不下,黄梅偏少。
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芒种节气谚语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苏、桂、湘)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浙)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鄂)
夏至下雨十八河(湘、贵)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湘)
夏至无云三伏烧(陕)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谚语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罗卜白露菜
处暑下雨多灾害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来年丰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九月台,无人知;九月台,惨歪歪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霜降节气的谚语
霜降风台跑去藏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霜降无霜,碓头无糠。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暖,立春雪。
小寒寒,惊蛰暖。
大寒节气谚语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二十四节气简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XX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二十四节气】——闽南话谚语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