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林清玄名言一言通 正文

林清玄名言一言通

时间:2025-05-01 03:46:09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儿,男孩儿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得不每天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儿。

一天,男孩儿停下锄头,擦擦头上的汗水,然后就一言不发,呆呆地望着远处出神。父亲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在想什么。男孩儿回答:“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不种地,也不去上班。”“那你想做什么呢?”父亲担心地问。男孩儿坚定地说:“我会每天坐在家里,等着人给我邮钱。”听到这话,父亲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傻孩子,别做梦了!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呢!”

上小学的时候,男孩儿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的金字塔,他又对父亲说:“等我长大了,要去看埃及的金字塔玩儿。”父亲这回更气了,在他头上拍了一巴掌,训斥道:“不要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把书读好,找个好工作爸爸就心满意足了。”

再后来,男孩儿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记者,又出了好多书。他真的每天坐在家里读书、写作,而出版社、报社和杂志社也会源源不断地往他家里寄钱。当年的男孩儿用邮来的钱去各地旅行。有一天,他站在金字塔下,仰望着高高的金字塔,想起了小时候对父亲说过的话,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这个小男孩儿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也许小时候的那些话只是孩子不经意时说的,但它却是孩子们内心发出的呼唤,是他们的理想。林清玄成功了,他的成功正源自于小时候的梦想。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确,目标是你追求的梦想,目标是成功的希望。失去了目标,你便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切。

2.成功需要锲而不舍

有一个日本少年,家里十分贫寒,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因父亲生意失败,曾离开家到大坂去当学徒,这家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又瘦又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这本来是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少年真的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我这两天有事,过几天再说吧。”于是,隔了几天少年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态度:“你这样脏兮兮的样子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于是,少年并没有放弃,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少年根本不懂电器方面的知识,但他仍不退缩,两个月后,少年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少年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少年终于得到了这份工作。

这个少年就是松下幸之助,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励志感悟:

松下幸之助用顽强的毅力赢得了主管的赞赏,也因此为他的成就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你离成功更远了,而是促使你迈向成功的机会,它能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补上这一课,也许明天就成功了。

3.成功需要再试一次

1892年夏季,美国密苏里平原经历了一场强度较大的暴风雨,很多农庄和房屋都被肆虐的洪水冲毁了。一个小男孩儿的家也在这场风雨中被毁了,一家人陷入了绝境,生活条件更加贫穷了。

一天,一位演说者到了瓦伦斯堡的集会上演讲,演说者雄辩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男孩。男孩儿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个演说家。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烂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却总是让他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感觉非常自卑。

1904年,男孩儿高中毕业了,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校。为了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他选择了在演讲比赛中获胜。开始时,他连连失败,男孩儿心灰意冷,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又一次的比赛结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路过一座桥时,他停了下来,久久地望着下面的河水。

“孩子,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

父亲站在了男孩儿的身后,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鼓励。

于是,男孩儿仍然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瓦伦斯堡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颀长、清瘦、衣衫破旧的年轻人,一边在河畔踱步,一边背诵着林肯及戴维斯的名言。他是那么全神贯注,以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1906年,男孩儿的一篇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说,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

这个男孩儿就是戴尔﹒卡耐基,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

励志感悟:

著名的思想家艾丽丝﹒亚当斯曾经说过:“世上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卡耐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让人在感慨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许多时候,面对挫折与失败,或许我们也该对自己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成功最需要的也许就是再试一次的勇气。

4.成功的彼岸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

一年夏天,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让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过了几天,焦耳又和哥哥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焦而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实验。

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焦耳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焦耳始终坚持着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他对学习科学知识越来越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十八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弯路,“热质说”在物理学史上统治了一百多年。虽然曾有一些科学家对这种错误理论产生过怀疑,但人们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热和功的关系的问题,焦耳为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道路,为人类物理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励志感悟: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但我们必须有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林清玄经典作品系列:处处莲花开》中有一篇记录我和刘焕荣会面的情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因为读了我的文章而重建了生命的价值,到如今想到还会令我震动。作为一个作家,不就是因为这样而存在的吗?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读者的感动,而显现其价值吗?

内容简介

《林清玄经典作品系列:处处莲花开》是在表达我对文学、艺术、文化的向往,我觉得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

林清玄,小学三年级想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2岁与佛结缘;八山修行,深研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40岁成为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序言

与朋友谈到坐计程车的经验。

我说,一个人其实不发一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个性、品质,甚至他的喜怒哀乐。以计程车来说,我们一坐进车里,就可以立刻感受到计程车司机的性情,整个影响了车的气氛。

那种气氛、情境,是很难说得清的,例如前几日我坐计程车,那位司机不知道为什么正在暴怒,他全身的怒箭在小小的车子中射来射去,乘客一上车就立刻中箭了,感受到一种骚动和不安。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坐到心情愉悦的计程车也会立刻感受到,反而被引动了欢喜,我说到“心情愉悦的计程车”而不说“心情愉悦的计程车司机”,那是因为车子与司机根本是一体的。

我们不要期待个性和品质不佳的司机会带给我们愉悦的旅程。

我们也不要期待乱七八糟的车子里面会坐着一位温文儒雅、微笑待人的司机。

我们和每一位计程车司机相处的时间虽短,但也会影响我们一天的心情。

我的结论是:“生命与计程车或有可供思考的相通之处,要使计程车里的气氛好,必须首先是司机的心情好、品质好、个性好。要使我们的环境好、社会好、文化好,必须首先提升我们的品质,转换我们的心情,和改变我们的个性。”

一个朋友说,他从来不敢坐计程车,平常都自己开车,不开车时就坐公车或走路。

原因是,我们一旦坐上计程车,事实上是把个人生命的安危交给了司机,要是交给好的司机当然没问题,万一是所托非人,遇到不要命的或者疯狂的司机,那可就糟了。

使他对计程车那么恐惧的原因,源于几次坐车的经验。有一次,他坐的计程车当街与人相撞,因为司机开车太劳累,竞睡着了。

还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疯狂的司机,开着车在街头狂飙,就像火箭一样,他想中途下车,竟被司机痛斥一顿。

最惨的一次是他坐上计程车。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计程车停在荒山野地,司机命他把身上财物交出,问他:“你是自己开门下车呢?还是我推你下车?”

他吓得连滚带爬地下山,从此再也不敢坐计程车。

另一个朋友,是音乐家,他坐计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司机关掉收音机。

他把计程车里的音乐和音响称之为“听觉污染”或者“听觉暴力”,是音乐家的耳朵完全不能忍受的。

然后他发表议论,说是台湾的“视觉美感”与“听觉美感”是多么俗化,多么令人痛恨。

他说:“视觉美感的俗化,从城市的外观可以看出来,我们如果要把台北市设计得最好的大楼列举十个出来,会发现根本做不到,因为整个台北,好看的建筑还不到十个。而听觉美感的俗化,从计程车的音乐可以听出来,有的计程车也有很好的音响,可惜因为耳盲,总不能欣赏好的音乐,所以我上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他们关收音机。”

朋友对音乐的爱恨分明,我可以赞同,不过,我不是那么绝然的,原因之一,我对人民的爱好向来抱持尊重的态度,觉得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干涉人民对艺术与文化的偏好。原因之二,我不敢去干涉计程车司机,我们小心翼翼,温和亲切,有时都不免会触怒他们,何况叫他们关收音机呢? 所以我就问朋友说:。你叫他们关收音机的反应如何?”

朋友说,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根本不理你,假装没听见。一种是反而故意开得大声,故意气你。一种是二话不说,立刻刹车,请你下车,有的还说:“在我的车里,我爱听什么就听什么。”最后一种是心甘情愿者或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音乐关掉,这种人是最少最少的。

朋友的结论是:“计程车司机是基层社会的反映,可见我们多年来在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教育是多么缺乏。”

还有一个朋友,他是最喜欢与计程车司机谈政治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北的计程车司机都是政治评论家了,每个人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发表政见,最少达两个小时之久。

为什么计程车司机喜欢谈政治昵?

一是政治在这些年来特别精彩,可谈的资料胜过电视剧,我们可能很难相信,司机先生有很多人同时读过郝柏村的《无愧》,一位司机先生说:“让他们继续无愧一千天吧!有惭愧心的人就不会搞政治了!”

二是政治人物中无瑕疵的很少,有毛病的却很多,可资谈论的贪腐、失德、自私,利益输送、刚愎自用、争权夺利几乎无日无之,题材永远说不尽。

三是司机先生大部分是反政府的,少部分同情政府的也都是革新派,他们利用开车时间宣扬政治理念。

四是多年来的媒体几乎全被政治垄断,仿佛政治人物个个天纵英明,卓越伟大、思想独到,社会各层面的杰出人物与事件,反而被淹没了。

五是……

六是……

朋友说:“当大家都认为要复兴固有道德的时候,一定是道德沦丧之时。当大家都好谈政治,正表示是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在政治人物的.书籍畅销的社会,也正是理未易明的社会呀!”

是呀!光是一个计程车的话题,就可以做竟日之谈,而且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可见社会、文化的思维不只一端。

社会、时代、人的品质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几乎无能为力了,但每当在失望灰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莲花。

唯有保持莲花的心,才能从眼前的污泥中昂头挺胸吧!

莲花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只是一种清明的立志,也是风采的展现。

莲花在佛教里不只是宝华庄严、妙法莲华,也是纯净、细腻、柔软、坚韧、芬芳的向往,从究竟来说,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纵使在红尘飞扬的世间,也不失去庄严、曼妙的心情。

当我写着或欢喜或悲哀,有时沉重有时轻灵,时而欣慰时而痛切的文章时,我总会想起很多年前在静夜里,我曾看过一池莲花,在水中芬芳的绽放。

我多么希望带着那些莲花,在每一个角落种植。

让人人心有莲花,来超越那好像扩散着的污泥!

把这本书定名为《处处莲花开》,是在表达我对文学、艺术、文化的向往,我觉得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当然,只要我们有所坚持,不免也会有所失落。

而一个作家不仅是在坚持那些已失落的,也在坚持那些可能失落的真价值。

那是因为我相信,在某些我们不可知的幽微角落,有些人创发了生命的态度,有新的醒觉,发展了更好的情操,只因为读了我们的文章。

这本书中有一篇记录我和刘焕荣会面的情形,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因为读了我的文章而重建了生命的价值,到如今想到还会令我震动。作为一个作家,不就是因为这样而存在的吗?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读者的感动,而显现其价值吗?

许许多多的读者,他们是支持我写作的动力,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我深信我是与他们同行的,我们行行重行行,是希望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能一起奋力走到那柳暗花明的村落呀!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个诗偈:

十年夜雨心不冷

百鸟飞远天不远

千山越过水不浊

万花落尽春不尽

这个偈很能表达我近年来的心境,我把它敬献给亲爱的读者,希望我们都能“心热天晴,水清春好”,永远保持心内的向往、期盼,与祝愿,永远不失去心里清明的莲花。

只要我们事事关心,时时亮眼,虽然花叶飘零,春天必会在满地的黄花落叶中,有一个灿烂的降临!

那时,我们就会看见莲花了。

一九九四年新春台北市永吉路客寓

《好词》:

窃窃私语 强词夺理 冷嘲热讽 口是心非 脱口而出 说长道短 声色俱厉 谈笑风生 对答如流 唇枪舌剑 吞吞吐吐 笨嘴拙舌 肺腑之言 谈古论今 大言不惭 不由分说 各抒已见 滔滔不绝 慷慨陈词 避而不谈 花言巧语 金玉良言 口若悬河 忠言逆耳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仗义执言 和盘托出 苦口婆心 尽情倾吐 开怀畅谈 谆谆教诲 再三表白 奔走相告 言出如山 理直气壮 天花乱坠 口角生风 能言善辩 婉转动听 惟妙惟肖 添枝加叶 纵横谈论 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辞采华美 津津乐道 唾沫四溅 喋喋不休 不足挂齿 夸大其词 夸夸其谈 能说会道 畅所欲言 七嘴八舌 伶牙俐齿 巧言善辩 出口成章 促膝谈心 反唇相讥 高谈阔论 理屈词穷 闪烁其辞 危言耸听 无言以对 言传身教 一言难尽 张口结舌 心直口快 循循善诱 言听计从 一语道破 油腔滑调 语意双关 赞不绝口 直截了当 侃侃而谈 语重心长 哑口无言 言外之意 一鸣惊人 娓娓动听 正言厉声 直言不讳 欲言又止 言简意赅 支支吾吾 自言自语 谈古论今 言近旨远 巧言妙语 一诺千金 巧言令色 巧舌如簧 甜言蜜语 胡说八道 胡言乱语 信口开河 语无伦次 大放厥词 指鹿为马 哄骗他人 瞎扯一气 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 胡诌瞎编 言不由衷 结结巴巴 不可言状 欲言又止 有口难言 默然不语 难以启齿 用词偏激 骂骂咧咧 指桑骂槐 阴阳怪气 恶毒诽谤 百般抵赖 无理取闹 恶意中伤 血口喷人 信口雌黄 口蜜腹剑 造谣惑众 佛口蛇心 搬弄是非 挑拨离间 大吼大叫 声嘶力竭 粗声粗气 奇谈怪论 言过其实 吹毛求疵 言而无信 出言不逊 污言秽语 脏言臭语 流言蜚语 强词夺理 啧啧称赞 真言相劝 言之有据 义正辞严

镜花缘名言语录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这两句大意是:人总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见其中的危害;鱼总是只看见钓钩上的食物,而看不见钓钩。人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利害相连,祸福相关的,而见利忘害,谋福忘祸,以致因利致害,求福得祸,这也是常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这两句以鱼见食而忘钩比喻人见利而忘害,非常生动恰当,也很有说服力,可用于感叹某些人贪图小利,忘记祸害,提醒人们警觉。

宁可湿衣,不可乱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回。这两句大意是:宁可把衣服弄湿了,也不可乱了步子。作者在原文中以此两句形容一种“一步三摇,斯斯文文”的步态,并认为这种人“过于拘板”。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办起事来宁可遭受损失,也要死守旧的教条,不也一样可笑吗?这两句可用于讥刺那些墨守成规,不肯因情变通的人。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大小:指年长年幼。这两句大意是:学问不论年长年幼,应该以某一方面擅长的人为师。该名句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拜师求知之道。人的才能不是以年龄的累积计算的',往往许多聪明早慧的人,学问反倒在自己的师长之上。所以,从师求教的唯一标准应该是“能”,即在某一方面确有其长。如果耻于向年轻后生学习,把自己封闭在虚荣的小圈子里,要做到博学多能是十分困难的,该名句说理透彻,给人以启迪,虽用语通俗。却有格言之风。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两句大意是:一年四季都有花开不败,四时八节总有绿草长青。此二句可从两方面去理解:或者形容南方气候炎热,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青草;或者说明大自然四季都有花草,不必伤春悲秋,徒增苦恼。可用来形容四季长青的自然景色,表现一种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尽人事,听天命。

尽心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自然规律的。人事:人情事理;天命:自然规律。语出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尽人事以听天命”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基本同为一理。尽人事:可以理解为,尽一切人力所能为。听天命:为此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上天了,这里的上天是指,天时地利,万事存在太多的变化和未知,没有人能把控一切(规律),而人只能尽自己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