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和《列女传》。
英文解释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rests with every one of its citizens.(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原文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释义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典故
《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
六月,壬申,王子朝2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3如4晋,子大叔5相6,见范献子7,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8,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9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10,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献子惧,而与宣子11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注释: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
王子朝,宋大夫。
郑伯,郑定公。
如,到。
子大叔,春秋时郑国正卿。
相,辅也。
范献子,范鞅,谥号献(献,音贤)。春秋后期晋国外交家。
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成语“嫠不恤纬”,嫠,音离,寡妇。寡妇不忧无纱线纺布,而忧王室落败。
侪,音柴,辈也。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诗经·小雅·蓼莪》。缾,音瓶。罍,音雷,大罐。瓶、罍都为酒器。小者为瓶。大者为罍,二者相辅为用。小瓶没有了酒,大瓶亦引以为耻。
宣子,赵盾,谥宣。
《列女传》刘向: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1。
当穆公2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
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
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
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3!”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4,随人亡5,其家倩6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7。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鬭,妇人转输8,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9”,此之谓也。
颂曰:
漆室之女,计虑甚妙,
维鲁且乱,倚柱而啸,
君老嗣幼,愚悖奸生,
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注释:
过时未适人。过了婚嫁之年龄。适,女子出嫁。
穆公,鲁穆公,薨于公元前三七六年,与孔子之孙孔及(孔伋,字子思)同时。
妇人何与焉。与,音预,谋也。
邻人女奔。私奔。
随人亡。亡,逃也。
倩,音欠,请也。
渐洳三百步。洳,音如,润也。
转输,役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出处考究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更多爱国名言推荐阅读:
1.
2.
3.
4.
5.
6.爱国名言名句
7.爱国名言警句
8.
有关写孟子的经典名言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人皆可以为尧舜。
10、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6、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0、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2、且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4、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25、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2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与利不可兼得,则舍生取义者也!
2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9、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3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3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3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7、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8、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0、吾善养浩然之气。
41、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42、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9、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5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3、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5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的学说
孟子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先生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先生》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先生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先生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先生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先生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先生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先生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先生也最重仁。孟子先生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先生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先生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先生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孟子先生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先生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3、仁则荣,不仁则辱。
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6、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8、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25、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6、尽信书,不如无书。
27、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28、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0、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1、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35、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3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4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41、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42、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5、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4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0、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52、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6、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5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9、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6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62、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63、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64、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6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66、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67、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68、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6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71、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72、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73、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74、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75、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76、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7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80、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孟子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旳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旳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旳学生。学成以后,以士旳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旳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旳手段实现统一。孟子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旳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旳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旳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旳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旳人格神旳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旳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旳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旳道德观念旳本原。孟子旳思想体系,包括他旳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旳。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