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名言警句
1、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3、仁则荣,不仁则辱。
4、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6、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8、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8、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9、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25、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6、尽信书,不如无书。
27、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28、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0、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1、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3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35、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3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4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41、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42、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5、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4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0、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52、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6、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5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9、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0、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6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62、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63、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64、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6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66、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67、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68、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6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71、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72、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73、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74、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75、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76、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7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9、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80、孟子问王曰: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8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83、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8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8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1、 天下为公。(孙中山)
2、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 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4、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
1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感遇诗》)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1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19、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释: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
20、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21、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释: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逸,安心。使,经常忙碌。
22、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