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印度佛教名言名句 正文

印度佛教名言名句

时间:2025-05-09 05:11:57

1.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怎么静心,而是要知道你为什么不在静心。静心的过程是消极的。它不会给你增加什么,它是在消除已经被增加的东西。《奥修着作》

2.真理,一旦被知道了,就超越了所有经典。所有经典都在指向它,经典不是别的,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奥修着作》

3.一个人如果内在比较少,那么他就会用较多的外在来取代。《奥修着作》

4.你们必须记住自己,因为只有通过记住自己,你们的蜕变才有可能。《奥修传》

5.总有一个时刻会到来:你将会看见所有的努力都彻底失败了:你依然是一个单独的人。惟有到了这个时刻,才有灵性的可能,灵性才开始发生。灵性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执着于别人到面对自己,从攀缘到自在。《奥修着作》

6.爱上一个美丽的身体是一回事;它非常肤浅。爱上一个美丽的存在却会增加一种深度,它是深不可测的。《奥修着作》

7.任何依靠别人的东西都无法使你达到最终的自由,你仍然保持是依赖的。《奥修着作》

8.整个寻求越是为了那个单独的片刻,在那个片刻,人是单独的。单独里面有喜乐。只有这样才是达到开悟。我们无法单独,别人也无法单独,所以我们创造出群体、家庭、社会、民族。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群体都是由胆小鬼那些没有足够的勇气进入单独的人组成的。《奥修着作》

9.一旦你决定了,事情马上会开始发生,因为人的内在力量是无限的。不论我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如何,我们都是不受限制的。你本质的最深源头是不受限的、无限的。所以一旦你开始以神圣的观点思考,你就会开始变成神圣的;别的事情都不需要了。你只须创造一个关于自己的思考气候。《零的体验》

10.在我看来,静心是你跟周围整个存在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关系。如果你能够热爱任何环境,那么你就是在静心。《奥修着作》

11.和一个人相处而能够放松,那是爱的唯一标记。《奥修着作》

12.性是如此的粗鲁。只有在性离开的时候,爱情才会到来。如果两个人相爱,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性,他们就有很多浪漫的爱情。但是性一旦进入,爱情就出去了。《奥修着作》

13.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浪费在寻找东西上。一旦你对某样东西认真了,你就可能轻而易举地浪费你的生命。《奥修着作》

14.宁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它有成为一首歌的潜力,除非它的内在有某种可以绽放、可以成长的东西。《奥修着作》

15.在我看来,变成纯真的人就是所要达到的一切。变成纯真的人,神性就会永远喜乐地流向你。纯真是接受的能力、是成为神的一部分的能力。《奥修着作》

16.不要做任何计划。只是继续挖掘你自己。事情有它们自己的进程。计划总是预示着挫败。当你计划,你就创造了挫败的种子。《奥修传》

17.一个开悟的人只跟他的觉知一致;他从来不跟他的过去一致。他全然地在行为中。毫无保留;毫无遗漏。下一个行为结束了,他的觉知又焕然一新。无论何时、何种境遇出现,觉知都会在那里,而每一个行为都会处在完全的自由中,好像这个人第一次碰到这样特殊的境遇似的。《奥修着作》

18.所以,一旦有人自由了,他的爱就会被人感觉到。可是,你会感觉这种爱是慈悲,而不是爱,因为它里面没有激情。它是弥散的没有热度,甚至没有温暖。《奥修着作》

19.你的灵魂觉得强大,而你的自我感到虚弱。 这是自我终结的起点,这也是你进入意识世界的起点。《奥修传》

20.那些在表面上活得很快乐的人总是肤浅的,接触到深刻悲伤的那些人已经察觉到许多没有人能够察觉得到的东西。《奥修着作》

21.这就是禅的一切:只是简单的觉知。如果你们可以强烈地、全然地去听它,在这个片刻你们就可以成道。《奥修传》

22.他们执着于他们的不幸,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已经跟他们的不幸建立了某种交情。他们跟这个不幸生活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要离开它就好像是要离婚一样。《奥修着作》

23.佛陀出生的那天,他的母亲就死了。现在这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传统观念,每当一个佛诞生,他的母亲无法活下来。我把它看成一种非常重要的象征。这意味着叛逆者的诞生就是旧有的死亡。《叛逆者》

24.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但成长总是痛苦的。坠入爱河意味着去遭遇无数的困难,因为要和一个活生生的人交往就是走入未知,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问题要解决,都会有新的焦虑要克服。你必须不断地诞生你自己。每时每刻都会有阵痛。《隐藏的和谐》

25.在早晨逆风而行,事物是清新的`,整个存在都处于一种新的喜悦之中,沐浴在新的一天的新的快乐之中,一切都是清新的、年轻的,过去消失了,一切刚从夜晚深深的休息中醒来,一切都是纯净的,原初的。《奥修传》

26.跟事实一起生活是唯一的瑜伽、唯一的训练。一旦你彻底觉知到人的处境,你就会变得虔诚。于是你开始放弃;你不再占有。《奥修着作》

27.保持着小孩子的童心,嬉戏,那时上帝就离你不远了。所有的需要就是一双惊奇、单纯和嬉戏的孩子般的眼睛。《左巴佛陀》

28.一个人越敏感,他感到厌倦的速度就越快。佛陀就这么厌倦了,他离开了一切。《奥修着作》

29.父亲总会因儿子所做的事与他不同而发脾气。他总期待你做到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除此之外,你都错。《奥修着作》

30.娱乐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你们无法对自己感到喜乐。你们里面缺少了某种东西,你们想忘掉某种焦虑、某种紧张。《奥修着作》

31.那是你好几世以来所累积的垃圾和垃圾场,而你坐在垃圾堆上面,还自认为它是你的王国。《奥修着作》

32.正是理想把这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疯人院。 它分裂你,它使你精神分裂。理想在未来,而你在这里。除非你成为理想的,否则你怎么能生活?《奥修传》

33.没有人能够永远为你扮演成一个银幕,因为那是不舒服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根据你的梦来作调整?他具有他自己的真实存在,而那个真实的存在会主张它自己。《信心铭》

34.当你在宁静中,真理就在那里,很充实,带着绝对的尊严。而当你不在宁静中,真理就被遮蔽了。当你在宁静中,真理不是作为一个对象出现在你面前。当你在宁静中,突然地,你顿悟到你就是真理。并不是你作为一个观察者看见一个作为被观察者的真理,而是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二元性消失了。《奥修着作》

35.真正的爱是从你里面自然涌现出来的喜悦,它没有原因,也没有动机,只是去分享它所产生出来的喜悦。《奥修着作》

36.一旦你达成了,你就完成了世界上所有的经典。那么就没有印度教经典、犹太教经典、基督教经典;那么突然,你变成了所有经典的顶点。《奥修传》

37.快乐无法来自于你所拥有的东西。(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涌现,它是你本身能量的活起来,它是你灵魂的活起来。《奥修着作》

38.如果你不适合这个社会,别烦恼,因为它根本没有意义,只有与存在相合才有意义。《奥修着作》

39.只有当你有优雅的意念,优雅才有可能自然的出现;出自内在的优雅,就是神性的展现。《奥修着作》

40.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奥修着作》

41.你走得越高就越孤单,你走得越低就越和别人在一起。《奥修着作》

42.如果你不快乐,那是因为你把事情看得太严肃了。

43.如果你想要创造,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将只不过是抄袭,它将只是一个复本。

44.愤怒永远都是弱者的象征。《奥修着作》

45.希望必定会破灭。希望就是在追求绝望,欲望中孕含了挫折。《奥修着作》

46.成熟跟你外在的人生的经验无关,它跟你内在的旅程有关,它跟你对内在的经验有关。《奥修着作》

47.只有你的内在光明能成为日出。《奥修着作》

48.永远不要停留在平庸之中,因为那是种违背生命的罪恶。《奥修着作》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是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的产物,

贝叶佛经简介

一千四百多年前,正值我国隋末唐初,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鼎盛时期。许多来自佛教诞生地天竺的佛教经典,经西域辗转流入中土。其中,相传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手书的梵文贝叶《心经》亦由菩提达摩带到古都长安。其后,又传给慧思禅师。

小野妹子(565-625),日本飞鸟时期推古朝政治家。以遣隋使身份来到中国。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推古天皇十七年,小野妹子携此《心经》带往日本,存于日本奈良法隆寺。现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生活于距今三百多年的日本真言宗高僧净严和尚(1639~1702),是少有的梵汉兼通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梵文汉字,均达化境。1694年,他对梵文贝叶《心经》进行临摹、校勘和重新标音。此书法作品亦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英国语言学家,梵文学者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此悉昙体梵文贝叶《心经》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等国。

贝叶佛经详解

什么是贝叶佛经?贝叶佛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贝叶佛经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纸张佛经,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书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佛经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据研究,贝叶佛经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贝叶佛经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贝叶佛经写在哪里?

贝叶佛经一般都是写在哪里呢?据史料记载,贝叶佛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佛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叶佛经所用的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佛经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佛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佛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佛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佛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佛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佛经是如何保存的?

说来也奇怪,一片小小的树叶,怎么能够保存大大的佛经呢?因为贝叶佛经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又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佛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现存的贝叶佛经

目前,流传在我国的《贝叶佛经》少之又少,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佛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传说“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佛经》。

据介绍,《贝叶佛经》发源于印度。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佛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在印度,早期的《贝叶佛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佛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佛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

名言: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

健康的乞丐比病笃的国王更幸福。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如果你自己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个人的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